1.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一个人做事很快形容一个人做事很快的词语有:麻利、迅速、敏捷、快速、利落。 1、麻利(1)也写作“麻俐 ”。敏捷;迅速;老练。 (2)<方言>,立刻;赶快。出自:杨朔《百花山》:“手脚麻俐,走路又轻又快,机灵得像只猫儿。” 示例:高元钧《师长帮厨》:“咱们动作麻俐要快当。”2、迅速速度高,非常快。 出自:艾芜 《红艳艳的罂粟花》:“他的姐姐却是迅速地看一下我,就避开了。” 示例: 医护人员迅速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方。 3、敏捷敏捷,指反应(多指动作或言行)迅速快捷。出自: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人们从梁三走步的带劲和行动的敏捷上,一眼就可看出: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 示例:《红楼梦》第五十回:“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才又敏捷。”4、快速快速,指速度快,迅速。 如:快速切削。现在一般用来催促别人,常也用“速度”来催促人。 出自:李准 《李双双小传》:“他一心想要创造个快速摊煎饼的方法。”示例:孙犁《秀露集·关于编辑和投稿》:“那时候,日本以翻译外国作品的快速著名,从日文重译,中国当时也能很快读到一些新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5、利落利落,一次是指言语、动作简洁敏捷。或者整齐有条理。 出自:老舍 《四世同堂》七四:“我的腿脚还利落,还能挣钱。”示例:老舍 《牺牲》:“话还没说利落,他走开了。” 2.形容做事快做事多而且都做得很好的成语有哪些形容做事快做事多而且都做得很好的成语有:事半功陪、雷厉风行、井然有序、闻风而动、眼疾手快、 1、事半功倍 读音: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释: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功:功效。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译文: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心里无比高兴,就好像有人把倒悬着的他们解救下来一样。因此,付出的努力只要有古人的一半,而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二倍,也只有在现在这种条件下才办得到。 例句:早晨头脑最清醒,做起作业来,往往事半功倍。——冰心《寄小读者》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近义词:一石两鸟 、一举两得 反义词:得不偿失 、事倍功半 2、雷厉风行 拼音:léi lì fēng xíng 解释: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迅疾。亦指果断、干净利索。 出处:清·李渔《蜃中楼》:“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例句:他到了学校,雷厉风行,每天带着训育员,早、午、晚三次查堂查斋。——梁斌《红旗谱》 反义词:积重难返、拖泥带水 3、井然有序 拼音:jǐng rán yǒu xù] 解释: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形容做某件事有条理。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序:次序。 出处: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第二十六卷:“如尤公瑛《寡人之于国也》章文,以制产、重农、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例句: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近义词:有条有理、有条不紊、井井有条 反义词:杂乱无章、颠三倒四 4、闻风而动 拼音::wén fēng ér dòng 解释:一听到风声,就立刻响应。风:风声,消息。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卫、陈、蔡等国碰壁后,受到了楚国的邀请。陈国串通蔡国放出囚犯围堵孔子,那些囚犯闻风而动,将孔子师徒围困很多天。孔子师徒断了粮,只有派子贡外出求援。听说楚军到来,囚犯们纷纷抱头鼠窜了。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行动迅速。 近义词:雷厉风行 发一次:纹丝不动 5、眼疾手快 拼音:yǎn jí shǒu kuài 解释:形容做事机灵、机警、敏捷、反应很快。疾:不是疾病,而是疾速,速度快的意思。 出处:袁静《伏虎记》第十四回:“走在他旁边的 郭根全 眼疾手快,一把将它抱住。”亦作“ 眼急手快 ”。 例句:老人刚要跌倒,眼疾手快的大明就把他的胳臂抓住了。 近义词:手疾眼快 、眼明手快 、眼急手快 、眼尖手快 反义词:麻木不仁 3.看别人做事容易自己经历就知道有多难用什么诗句形容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