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人对李白评价的诗词 对联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2.后人对李白评价的诗词 对联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他除了儒家的经典以外,除了一些儿童的启蒙知识,天干地支呀,怎么计数呀,这些知识以外,他还读了很多非儒家的,比如道家的、纵横家的一些杂书,知识面是相当的广。 美国驻成都领事馆文化领事何博司:李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凡是受过教育的美国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美国最重要的诗人埃兹拉.庞德也受到了李自优美诗句的感染。 台湾学者陈大洛:李白的诗歌深入民间,深入台湾每一个基层,而且他写的诗歌朗诵起来铿锵有力,也可以说在台湾家喻户晓,人们都在背诵着李白的诗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人们说唐朝的诗歌是以直抒胸臆,无所拘束自称。那么唐诗里边嗓门最大的诗人就是李白。 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他能够把人们心中想到,可是讲不出来的那种感情,或者是能讲,却讲得不太好的那种情况变得非常美丽,叫人家感觉到不仅把我的话讲出来了,而且几百倍几千倍地比我的好。所以宁肯念他的诗来表达我的感情。杜甫是与李白同时代的唐代大诗人,两个人曾经一起携手出游,吟诗唱和。比李白华少十多岁的杜甫对李白的诗文敬仰无比,他总是念念不忘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叹李白的诗文是“笔落原风雨,诗成泣鬼神”。 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一向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但是像李白那样,生前就引起轰动的,恐怕并不多见。李白以他的人格、热情和才华,以他那惊风雨,泣鬼神的诗歌,征服了同时代的读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我们可能平谈的生活中,因为有了李白的诗,突然间显出来光彩。 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有这么多灿烂的明星,这么多明星簇拥着一个明月,那个明月就是李白。 3.谁能提供一些后人评价辛弃疾的诗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后人评价:《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 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陆游: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陈亮: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出其毫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力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 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辛疾弃画像赞》)刘宰:命世大才,济时远略。 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 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上安抚辛待制》)刘克庄: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徐元杰:摩空节气,贯日忠诚。 绅绶动色,草木知名。《阳春白雪》,世所共珍。 秋水瓢泉,清哉斯人。(《稼轩辛公赞》)谢枋得: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 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 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 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 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 (《宋辛稼轩先生墓记》)刘辰翁: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辛稼轩词序》)脱脱: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 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 (《宋史》)爱新觉罗·玄烨: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 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御批通鉴纲目》)李慈铭:稼轩以附会开禧用兵,稍损名节,然其拔贼自归,固无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满腔忠愤,幡际天地间,如闻三呼渡河声矣。 (《越缦堂读书记》)白寿彝: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中国通史》)邓广铭: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 (《辛弃疾传》)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