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馒头的诗句1、蒸笼 宋代:释广闻 重重叠叠有来由,热汗通身未肯休。 直得变生为熟去,方知胡饼是馒头。 释义:蒸笼一层一层的叠加,烧起火来往上冒热气,一直等到生面变成熟面之后,才知道原来蒸的不是胡饼是馒头。 2、城外土馒头 唐代: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释义:城墙外的土馒头,现在城墙里面,一个人吃一个,不要嫌没有味道。 3、语答永叔内翰 宋代:梅尧臣 世人作肥字,正如论馒头。 厚皮虽然佳,俗物已可羞。 释义:世间的人想到肥字,正如同谈论起了馒头,馒头的皮厚但是口味很不错,普通的东西能够这样已经很美味了。 4、馒头 宋代:岳珂 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 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 芳馨政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 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 释义:几年的太学生活,四书五经已经喂饱了我们这些儒生,我至今记得笋蕨的美味,公子彭爱吃红驴肉,铁杖将军爱吃白莲花,但是大家老了之后,还能够大口流着口水嚼的,用来解馋的,还是当属这白花花的馒头了。 5、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 宋代:苏轼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 释义:普天之下最好吃的馅饼,应该是带竹笋的馅饼,人间最好吃的馒头,应该是蕈馒头。但是这些东西都不要跟错误的人吃,要送到麻田吴氏,方才符合这馒头的口味。 2.赞美馒头的句子赞美馒头的句子 1.后来我们用筷子、小刀划,用手指捏、拧、扭、掐、搓做成了“小兔子”、“瓜子”、“糖果”、“白菜”……姥姥拿去蒸了。我着急的在旁边看着,想像着蒸好后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十多分钟后,馒头出笼了,一个个又白又胖,热气腾腾。哈,“小老鼠”的尾巴乖乖的贴在了后背上,“小兔子”的耳朵搭在了脖子上。我拿起这个,放下那个,爱不释手。后来,忍不住尝了一个,虽然小红豆还是硬硬的,但我吃着比什么都香。 2.记得我上大学在野外实习时,我们班分开小组轮流做饭,我们组蒸出的馒头,蒸时多大点儿,出锅儿时还是多大点儿。那馒头拿在手中,就像一只橡胶皮,沉甸甸的,吃在嘴里又硬又硌牙。那样子,现在回想起来都想笑。 3.每次去,我总爱吃母亲蒸的馒头。尤其是刚出笼的馒头,它散发着特有的香气,我可以不就菜连吃两个。我的顽劣像,我的不雅吃相,常惹得母亲拍我后脑勺儿,有时还带着响声。 4.有一天中午,妈妈蒸了一锅雪亮的又圆又大的馒头,我高兴极了,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可是馒头刚出锅,太烫了,我被烫得大叫,急忙把手松开,雪白的馒头落到了地上。我蹲在地上,看着已沾上了灰尘的馒头,伤心得直想哭。 3.形容馒头的句子有哪些1、多种口味,五彩缤纷的手工小馒头,阳明山吃得到。 2、有的人,把吃不了的雪白的馒头,毫不吝啬地扔进拉圾桶里,虽算不上是一掷千金,却也是很大的浪费。 3、吃馒头还要剥皮儿,这不是暴殄天物吗! 4、农民们说,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就闻到了馒头的香味。 5、北方硬面馒头是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百姓喜爱的日常主食。 6、依形状不同又有刀切形馒头、机制圆馒头、手揉长形杠子馒头、挺立饱满的高桩馒头等。 7、软性北方馒头在中国中原地带,如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等地百姓以此类馒头为日常主食。其形状有手工制作的圆馒头、方馒头和机制圆馒头等。 8、南方软面馒头是中国南方人习惯的馒头类型。多数南方人以大米为日常主食,而以馒头和面条为辅助主食。 9、南方软面馒头颜色较北方馒头白,而且大多带有添加的风味,如甜味、奶味、肉味等。有手揉圆馒头、刀切方馒头、体积非常小的麻将形馒头等品种。 10、目前营养强化和保健馒头多以天然原料添加为主。杂粮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比如高粱有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的作用,荞麦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加上特别的风味口感,杂粮窝头很受消费者青睐。 11、以特制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比如雪花粉、强筋粉、糕点粉等,适当添加辅料,生产出组织柔软、风味独特的馒头。 12、比如奶油馒头、巧克力馒头、开花馒头、水果馒头等。该类馒头一般个体较小,其风味和口感可以与烘焙发酵面食相媲美。 13、点心馒头作为点心而消费量较少,是很受儿童欢迎的品种,也是宴席面点品种。 14、红叶馒头是日本广岛县严岛(宫岛)地区的特色食品。那里店铺的特色是店与店之间的屋檐连成一排。红叶馒头也可以与绿茶和咖啡一起配搭。像用面粉,蛋,糖形成了类似蛋糕一样的质地包豆馅皮,制作仿照了广岛县县树鸟爪槭的树叶形状。 15、松露馒头是日本佐贺县唐津市知名的和果子。用蛋糕质地的表皮圆圆地包住豆沙馅,与唐津市名胜虹松原上生长的高级食用松露相似,因此被安上了这个名字。 16、冷馒头切厚片,锅内放油2杯先烧热,再将馒头片一一沾盐水后,立刻放入热油中,炸至两面金黄即可盛出。 17、若用花椒水调面,则油饼酥,馓子黄,馒头白,口味深长。 18、该作坊用柠檬黄、糖精钠、玉米香精等多种添加剂炮制玉米馒头。 4.关于包子的古诗词有哪些包子,真没有!因为包子是近代食物,古时候不叫包子 叫法不一,如馒头、馍等 馒头的诗:唐多令 刘辰翁 零露下长洲。 云翻海倒流。素娥深、不到西楼。 忽觉断潮归去也,饮不尽、一轮秋。城外土馒头。 人能饮恨不。古人不见使吾愁,莫有横江孤鹤过,来伴我、醉中游。 咏安仁宰捣蒜 蒋贻恭 安仁县令好诛求,百姓脂膏满面流。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肠肚作馒头。 帐生岁取餐三顿,乡老盘庚犯五瓯。半醉半醒齐出县,共伤涂炭不胜愁。 下文附上馒头转化为包子的来 《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 ’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后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 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 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 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 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 “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 《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 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 “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 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 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 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 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 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 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 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 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 同时仍然叫“馒头”。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四种馒头,又都可叫包子:“仓馒头(其形如仓囤):羊肉、羊脂、葱、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人料物、盐、酱拌和为馅。” “鹿奶肪馒头: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 “茄子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 (此以茄子作皮,上屉蒸熟。)“剪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 右件,依法入料物,盐、酱拌馅,包馒头。用剪子剪诸般花样,蒸,用胭脂染花。” 《正字通》说,馒头开首者,又叫“橐驼脐”。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 《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 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 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 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 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 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并附用处:“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卧馒头(生馅,春前供)、捺花馒头(熟馅)、寿带龟(熟馅,寿筵供)、龟莲馒头(熟馅,寿筵供)、春〔上尔下虫〕(熟馅,春前供)。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 明李诩的《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