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承涛是谁你想说的是夏承焘吧,著名词学家。 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 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夏承焘字瞿禅,晚字瞿髯,别号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 1900 年2月10日生,浙江温州人。1918 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 1930 年,由严州九中转之江大学任教。之后曾任浙江大学教授。 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夏承焘先生作为杰出的词学家,既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亦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先生,20岁以后,北到冀晋,西入长安,视野扩大,阅历加深,写下了不少忧时愤世之作。 30岁前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和《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词学专著上,但并未放弃吟咏。30岁后专攻词学,弘博精深,对我国词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他一面继承历代词学之长,一面对传统词学作了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体、词乐、词律和词史,大大扩展了词学研究的领域,为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与理论化的轨道作出了突出贡献。50岁前后,进行词学研究的同时,还写了不少奇思壮采的创新之作。 凝聚着夏承焘先生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有已出版的词学专著近30种,未结集论文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 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先生之学术成就,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1981年后任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等,1986年5月11日,夏承焘因病在北京逝世。 从教60多年来,夏先生善于奖掖人才,扶植后进。 桃李门墙,济济多士。然而他“但开风气不为师”,从不以师道自居。 出于夏氏门下的,都深受其赐而又不为所限,有的在学术上得以独立发展。夏先生是一位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导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学者慕名远道前来向他求教的,络绎不绝。 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 2.有哪些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著作我是汉语言文学系的本科生,想要杨义《李杜诗学》。 一本读起来击节称快的好书。刘逸生《唐诗小札》。 虽然体制较小,又是选评性质,缺乏系统性。但却是真正的经典,俺们学诗的人基本上人手一本。 夏承焘《唐宋词论丛》。散论为主,每多精辟之见。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你既然是中文本科,那么一定学过文学概论,里面有一章是专论抒情性文学的,你对中国古代文学和音韵的关系应该了然于胸了吧。 这本书不可错过。徐连达《唐朝文化史》。 此外,去古籍书店走走,会发现每年的学术资料汇编,选一些感兴趣吧。毕竟中国古代文学的范畴太广了,难以全部列举。 3.求古代文学专业的十五位名师1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先祖系蒙古满族叶赫那拉氏。 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 父母育有1女2子,叶嘉莹为长女。 主要著述 《迦陵论词丛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1984 《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求是学刊》1985年第5-6期)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唐宋词十七讲》 岳麓书社出版社 1989.2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 岳麓书社 1990.7 《诗馨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10 《李义山《海上谣》与桂林山水及当日政局 [敦煌资料] / 叶嘉莹 唐代研究论集 第二辑》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2 《阮籍咏怀诗讲录》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7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古典诗词讲演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汉魏六朝诗讲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十七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词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我的诗词道路》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名家论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文集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叶嘉莹说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 《陶渊明的饮酒诗》 台北:桂冠 《多面折射的光影 叶嘉莹自选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南宋名家词讲录》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风景旧曾谙 [海外中文图书] : 叶嘉莹说诗谈词 / (加)叶嘉莹[著] Poetic Reminiscence : Professor Yeh Chia-ying on Chinese Poety》 香港 :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4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2005 《叶嘉莹自选集》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 《迦陵说词讲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 金开诚 男,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汉族。 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局委员、宣传部部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 专于文艺心理学及楚辞研究。 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艺文丛谈》,编注有《楚辞选注》等。因病于2008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金开诚多年致力于美学心理学的研究,出版了多本专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术理论界备受尊重。近年来金开诚关注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发表了有其独特见解的书法理论文章。 发表书法方面的学术论文有《中国书法艺术特征》、《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论》、《北京朝碑版的书法艺术――兼论南北朝两大书法艺术潮流》、《以“狂”继“颠”,气成乎技――怀素自叙帖赏析》《论秦汉简帛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书法艺术的动力与情性》,《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等二十余篇。合作著有《书法艺术美学》,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等。 作品和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3 周祖谟(1914~1995) 语言学家。 字燕荪,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曾历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季刊》《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编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他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最为丰硕的当属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 《问学集》(上下,中华书局,1966年)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其中收录了他自1934年至1962年间撰写的各种论文共44篇。对古音、等韵、《切韵》及以前的训诂书等都提出了不少创见,陈述了他对汉语发展史、汉语研究史及历史方言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观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贵的研究线索。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是其研究汉语音韵的又一部重要著作。该书旨在探讨自周秦音至《切韵》800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 《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4年)一书是他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都很有价值。 4.有哪些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著作杨义《李杜诗学》。一本读起来击节称快的好书。 刘逸生《唐诗小札》。虽然体制较小,又是选评性质,缺乏系统性。但却是真正的经典,俺们学诗的人基本上人手一本。 夏承焘《唐宋词论丛》。散论为主,每多精辟之见。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你既然是中文本科,那么一定学过文学概论,里面有一章是专论抒情性文学的,你对中国古代文学和音韵的关系应该了然于胸了吧。这本书不可错过。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 此外,去古籍书店走走,会发现每年的学术资料汇编,选一些感兴趣吧。毕竟中国古代文学的范畴太广了,难以全部列举。 5.唐圭璋的个人简历以及名著鉴赏唐圭璋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01-1990 民 族: 满族 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字季特。民盟成员。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专治词学。1928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11月30日在南京病逝。 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 6.发生在温州的历史事件朱元璋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0月26日,朱元璋部取温州,下瑞安。 金钱会起义 金钱会遗址 咸丰十一年(1861) 八月二十八日赵起、蔡华等率金钱会义军2000人由桐岭攻入温州府城,占领道、府、县、署。温州道志勋逃往乐清,总兵叶炳忠在城外组织台勇、广勇反击。义军死伤400余人,被迫从小南门撤出。 九月二日,义军再次攻城未克。 十月二十五日金钱会义军数万人攻打瑞安城,围城十天未克,损失千余人。 是年浙海关改称浙海常关、温州、瑞安、平阳分别设立3个分口。同治四年(1865),温州常关分口改称瓯海常关,辖平阳、瑞安2个分口。 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二清军分兵数路攻打金钱会义军。初三,福建总兵秦如虎陷平阳;记名道观察张启煌攻占义军据地屿头、金谷。义军苗领潘英、朱秀三、蔡华等先后战死,赵起逃往处州向太平军求援。 正月十九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白承恩率军自青田过天长岭进攻温州府城,未克。 二月初二至四月二十二日,又连续五次政城,均未攻入。李世贤部王观明率军从黄岩入大荆,经白溪、芙蓉,于二月初九攻入乐清县城,四月十九日会攻温州府城。 三月白承恩在瑞安先后击毙清驻军及地方团练头目陈少祈、孙诒谷、周飞熊等,十八日在桃花垟(今陶峰乡张村)中炮牺牲。 五月初七太平军北撤。 七月金钱会首领赵起在乐清塘下被玉环右营守备钟国泰围攻时战死。 温州解放 1949年 10月7-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攻克洞头岛;次年10月25日撤出,再度为国民党军队所占据。 10月14日第五专区所属县、区、乡人民政府先后建立。10月15-17日温州市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讨论减租条例和农民协会章程。10月18~20日温州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7.求唐宋词鉴赏论文一篇二月东风吹客袂。 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蝴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几夜湖山生梦寐。 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 【鉴赏】: 李商隐作有一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想思一寸灰”(《无题》)。 这是写他早春时的一段恋情:时令适至惊蛰,帘外东风细雨,耳畔阵阵轻雷,诗人心头的“春情”(艳情)随着大好春光的即将重返而油然萌生;但是他又马上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之相思越是如花一样争发,那么他日的痛苦与忏悔就越象香灰那样积得深厚。这后两句诗实是一种“反说”,从中不难见其热恋之情的炽烈,以及与它所同时交织着的万般痛楚。 同李商隐这位唐代著名诗人《无题》诗一样,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词,也是写他悄然而来的艳遇。当然,跟李诗相比,这首词缺了一些悲剧性的色彩,而增加了一些浓浓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韵味。 这首词是首先从作者重返杭州城时的心情落笔,而逐步展开的。 “二月东风吹客袂”,是写时值二月而身从客地归来。 其中“吹客袂”三字,就生动地描绘了他回转杭城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形象,也暗点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兴奋和迷惘的心情。“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迎接他的,正是“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温庭筠《杨柳枝》)的初春景象。 而在“苏小”两字后面,便又悄悄地潜藏着作者内心的一段“艳事”。果然,“柳如腰细”句就象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所写的那样,“呼之欲出”地隐嵌着一个“倩影”——当然她并没有真正出现而只是存在于作者意念之中,因而这里用了一个“如”字。 但词人此来,却又实是“奔”她而来,所以他就循着旧日的路径继续向前走去,企图早早寻觅到她的影踪。你看,虽然时隔好久,但那多情的蝴蝶却还认得昔日我与她一起游玩的地方,它们正翩翩飞入柳陌深处去呢。 不过,写到此处,作者的词笔陡然来了个大转变,“旧曾来处花开未”?此句表面是说自己此行来得太早,或许当年共游处的丛花至今未开,因而她尚未践约在此相候;其实也是写他害怕“不见伊人”的担忧心理,不过用一问句更显得婉约缠绵。而事实上,联系下文看,则他此行确实是“扑”了一个“空”,所以又马上折入下阕:“几夜湖山生梦寐”。 这从行文用笔上言,是一种“逆提反接”。它首先把时针“反拨”到以前的岁月中去:在没有回来之前,自己的梦境中就曾多少次出现过与她一起作湖山冶游的“镜头”!这里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的“生”字。 这个“生”字不光是单纯的“产生”、“生成”之意,而且还包含有“创造”、“想象”之意在内。也就是说,多少个夜晚,我都在努力把这次重逢于西子湖畔的聚会,想象得更缠绵、更热烈一些,因而所生的梦境也就越发美好、越发温馨。 但以上这些又仅仅是“梦寐”而已,因此下文就反接以“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眼前所遇,既然只是花未开、人不见的春寒景象,那又何能来“评泊寻芳”(意即谓:在万花丛中评论哪朵花最美,在游女如云的人群中评论哪位倩女最美),又何能来重践“花前月下”的旧约?这里用了一个“只怕”,虽属心理估测之辞,然却又是“实写”,——同上文“花开未”的问句一样,它就使感情的表达更显得委婉有致。 词情至此,就暂告一个段落,即由开头归来时的亢奋迫切而结之于扑空后的惆怅,由开头蝶嬉杨柳的欣慰高兴而结之于情人不见的寂寞。前几夜的好梦,归来时风吹衣袂的欢快,蝴蝶领路时的盼望,所有这些就全部都被眼前的“春寒”景象所“冲掉”!但是且慢,就在作者只能“死心”的当口,词笔却又陡转,推出了“绝处逢生”的新境界来:在这无可奈何的现实环境中,词人却还有自己的“法宝”,——于是他那无法压抑的热情,立刻就展开着“想象”的翅膀,更加高涨地飞腾起来:“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这真是妙不可言的佳句!我们知道,清明节本是一个踏青游春的佳日,其时杭城市民“寻芳讨胜,极意纵游,……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武林旧事》卷三);而上巳日又“倾都禊饮踏青”(《梦粱录》卷二)。 今年,则清明恰逢上巳,其游冶禊饮之盛况更将空前。所以作者遥想,今日暂未得见的伊人,到时必将出现在“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行列中间(到时就必能重践旧日的盟约)。 所以,尽管现在还是新春二月,但自己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她那令他神魂颠倒的石榴裙边去了!拿一句成语来讲,这一种想象真有点儿“匪夷所思”。它的奇特表现在下列两方面:第一,它不直接去写“三月三日天气新”的西湖春景,也不直接描绘“绣罗衣裳照暮春”的丽人倩影(以上两句为杜甫《丽人行》诗句),而是用了一个“溅裙水”的意象把这两者概括在一起写,这就显得既“经济”,又“香艳”(请想象一下:一群丽人佳娘正在湖滨掬水嬉戏,溅得绣裙上水痕点点,这是一幅多么优美艳丽的“仕女嬉水图”),确是作者的一个“发明”。 第二,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