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本可以做读书笔记的与中国古代文学有关的书1《文心雕龙》这个我是真心喜欢,除了文学史浓厚,里面一些句子写的真心不错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全书从原道第一至序志五十,都十分精彩,文学专业值得一看的书,建议去下载或是买书看看。 2《诗源》 3《诗品》 4《古文观止》,人物、故事、传记 5资治通鉴 6人间词话,这个力荐,我经常抄里面的笔记,查对应的诗词来记,而且不怎么难懂,不过不怎么符合你说的主题O(∩_∩)O~~ 这几本我基本都买了,但只是建议。加油哦,读进去了就好,刚开始都会觉得无聊 2.《家乡风物志》作文春天,柳树姐姐脱掉了白连衣裙,换上了绿婚装。 调皮的小草弟弟探出了小脑袋,小花妹妹露出了洁白的面颊。农民伯伯在田野里辛勤的耕耘、播种。 我们小孩子在草坪上玩耍。小鸟仿佛被吸引住了,也放声歌唱。 在那美丽的乡村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声。 夏天,溪水哗哗的流着。 我们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嬉戏。大人们在树阴下谈天说地。 知了在叫着,好象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小鸟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愉快飞翔。在那美丽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秋天,枫树姐姐飘落着红叶,仿佛在迎接丰收的一年。小花准备去和它的哥哥姐姐们告别了。 农民伯伯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帮助农民伯伯干活儿。 小鸟成群结队地在和这里的一切告别。在那充满欢笑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告别声。 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我们在小路上愉快地玩耍。 所有的植物都屈服了,只有那冬青树在风雪中傲然屹立。动物们大多都冬眠了。 在这僻静的冬天里,留下了冬姐姐的足迹。 3.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找了几个,好像没有翻译,但都有解析,不知是否和你的意思,希望采纳,谢谢……山居秋暝①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③歇④,王孙自可留。 【注解】 ①螟:夜色。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③春芳:春草。 ④歇:干枯。 【评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渭城①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注解】 ①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②浥:湿润。 ③客舍:旅馆。 ④柳色:柳象征离别。 ⑤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 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 ①楚塞:楚国的边界。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评析】??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 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 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也作:枫落吴江冷)。 【简析】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 。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浣溪沙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4.《家乡风物志》作文春天,柳树姐姐脱掉了白连衣裙,换上了绿婚装。 调皮的小草弟弟探出了小脑袋,小花妹妹露出了洁白的面颊。农民伯伯在田野里辛勤的耕耘、播种。 我们小孩子在草坪上玩耍。小鸟仿佛被吸引住了,也放声歌唱。 在那美丽的乡村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声。夏天,溪水哗哗的流着。 我们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嬉戏。大人们在树阴下谈天说地。 知了在叫着,好象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小鸟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愉快飞翔。在那美丽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秋天,枫树姐姐飘落着红叶,仿佛在迎接丰收的一年。小花准备去和它的哥哥姐姐们告别了。 农民伯伯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帮助农民伯伯干活儿。 小鸟成群结队地在和这里的一切告别。在那充满欢笑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告别声。 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我们在小路上愉快地玩耍。 所有的植物都屈服了,只有那冬青树在风雪中傲然屹立。动物们大多都冬眠了。 在这僻静的冬天里,留下了冬姐姐的足迹。 5.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写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古诗中的山水风光,推荐20首,加赏析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是作者羁旅思乡之作。 在旅途中诗人泊舟江南北固山下,为江南春早和长江两岸壮美秀丽的风光所陶醉,由此触发了不尽的乡思,抒发了飘泊羁旅之中神驰故里的情怀。全诗感情深切,韵律和谐,清丽精警,不饰雕琢。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远在他乡的游子,来到郁郁青青的北固山下,万里长江碧波荡漾,我乘着一只小船在江面上漂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 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帆顺风在高远的江天上飘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轮红日从东海上升起,灿烂的光辉驱走了残夜,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江面辽阔,水天一线,大江弥漫着温暖和煦的气息,旧年尚未过去,江南的春天却提前来到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冬去春来,征雁北归,我是多么思念可爱的家乡,早已写好的家书,如何寄回家园?掠过长空的北归鸿雁啊,请为我捎上一封家书吧,把它捎到洛阳交给我的亲人。 作者: 王湾(693~751),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曾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王湾博学工诗,曾往来吴楚间,多有著述,其诗收录在《全唐诗》一卷,十首。 注释: ①次:停泊。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倚长江而立。 ②客路: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 ③绿水:指长江。 连上两句,大意是说,旅途舟行于青山绿水之间。这里的“客路”和“行舟”是互文见义的。 ④潮平:指江水上涨,与江岸齐平。 ⑤风正:顺风。 ⑥海日:指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上升起的太阳。残夜:指天将破晓之前。 ⑦江春:指江上景物萌动的春意。入旧年:是说旧年尚未终结,江南就弥漫了早春的气息。 ⑧乡书:指寄给家乡亲人的书信。 ⑨归雁;这里指北归的雁。 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鸿雁能将家信捎到故乡洛阳。传说中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20首太多 不能一一赏析。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曹操《观沧海》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远水不可视之以目,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 为雨幕所笼罩的山色朦朦胧胧,无法分辨,诗人用“有无中”三字予以示现,精当无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功力。”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 “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凑泊的完美境界, 谢灵运《登池上楼》 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鸟鸣涧》 王维《竹里馆》 王维《山中》 王维《山居秋瞑》 王维《鹿柴》 韦应物《滁州西涧》 柳宗元《江雪》[5] 代表作品 1、《七里濑》——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然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2、《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7.中秋节的起源历史和故事风情古诗作品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根据史籍的记载,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中秋节的传说也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