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宋词简编

1.米芾一生到过哪些地方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当在本年。”《全宋词》:“以母侍宣仁皇后藩邸,恩补校书郎……”。《京口耆旧传》、《襄阳县志》、翁方纲《米海岳年谱》等载:“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

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二十岁,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

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二十五岁,十月前在临桂尉、含光尉任,十月后官长沙椽至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三十二岁。

神宗元丰八年乙丑(1085)三十五岁,官杭州从事。

哲宗元佑七年壬申(1092)四十二岁,知雍丘县。

哲宗元佑九年甲戌(1094)四十四岁,由雍丘县令改监中岳祠(嵩山)。

哲宗绍圣四年丁丑(1097)四十七岁,在涟水军使任上。

哲宗元符二年乙卯(1099)四十九岁,由涟水军使任改除蔡河拨发。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已(1101)五十一岁,发运司属官,在江淮间。

徽宗崇宁二年癸未(1103)五十三岁,由发运司属官改太常博士、书学博士。

徽宗崇宁三年甲申(1104)五十四岁,仲春尚在书学博士任,后知无为军。

徽宗崇宁五年丙戌(1106)五十六岁,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徽宗大观元年丁亥(1107)五十七岁,知淮阳军。

2.唐朝茶肆是怎样的

唐朝封演,蓚(河北景县)人,以贡举官至吏部郎中, 兼御史中丞。

所著《封氏闻见录》,语必征实,足资考证。 此书卷六提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幵元 (712-741 )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神教。学禅务 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 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 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 淮而来,色额甚多。”

《封氏闻见录》的这条记载,的确十分重要。他不但说 明了唐代饮茶的兴起,流传路线,更重要的是说明在许多 城市已开设茶铺,煎茶卖之。

京城的茶,来自江、淮,品 种,数量都很多。不论身份,均可“投钱取饮'十分方便。

20世纪60年代,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于 《唐朝经济•盐茶等税》中,也首先引用了《封氏闻见录》 的这条记载。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大臣李训,郑注,王涯等密谋杀尽专权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

事泄,反为 宦官所杀,这就是著名的“甘露之变”。据《旧唐书•王 涯传》,事发时,王涯正与同事会食,还没下箸,忽有属 吏来报:“有兵自阁门出,逢人便杀。”

涯等仓惶逃出,“至 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可见,当时在宫廷、官署附 近,即有茶肆。

3.四库全书是什么

四库全书 目录 经部 十三经 易经 论语 尚书 孟子 春秋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周礼 孝经 礼记 诗经 尔雅 仪礼 大学 中庸 史部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北史 北齐史 南史 南齐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大唐新语 唐才子传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书 梁书 陈书 周史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上 清史稿下 子部 兵法 三十六计 司马法 吴子 孙子兵法 石公三略 素书 阴符经 百战齐略 群书治要六韬 李卫公兵法 尉缭子 战略 太公兵法 八阵总述 范子计然 鬼谷子 孙膑兵法 言兵事书 历代兵志 将苑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便宜十六策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杂家 山海经 穆天子传 茶经 逸周书 老乞大 朴通事 佛典 诸子 云笈七签 老子庄子 列子 吕氏春秋 朱子语类 淮南子 韩非子 盐铁论 鹖冠子化书 颜氏家讯 论衡 禅林僧宝传 荀子 类书 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 小说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儒林外史 水浒传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警世通言 喻世名言 封神演义 醒世恒言 醒世姻缘 五美缘 女娲石 平山冷燕 幻中游 情梦拆 断魂零雁记 明珠缘 狐狸缘全传 玉梨魂 粉妆楼 赛花铃 醒名花 青楼梦 风流悟 聊斋志异 笔记 杂事秘辛 汉末英雄记 九州春秋 魏晋世语 晋后略 古今注 搜神后记 大业拾遗记 大唐传载 玄怪录 隋唐嘉话 北里志 兼明书 次柳氏旧闻 明皇杂录 因话录 奉天录 魏郑公谏录 唐国史补 南岳小录 唐阙史 广异记 封氏闻见记 五代新说 宣室志 独异志 桂苑丛谈 历代崇道记 河东记 书断列传 定命录 大唐创业起居注 唐摭言 归田录 集部 楚辞 全宋词 太平广记 全唐诗 历代诗话系列 昭明文选 乐府诗集 诗歌鉴赏 李白全集 东坡文集 苏辙集 苏洵集 嘉佑集 孪城集 文心雕龙 诗品 诗话 乐府古题要解 诗人主客图 诗谱 词话 文论 文选 升庵诗话 艺苑卮言 国雅品 诗镜总论 续诗品 钝吟杂录 答万季?甘Î?姜斋诗话 人间词话 林泉高致 古画品录 文笔要诀 窦娥冤 牡丹亭 琵琶记 西厢记 汉宫秋 赵氏孤儿 长生殿 雷峰塔 。

4.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需要背哪些经典文章

首先祝贺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应该背过的篇目:小学+中学+一些中小学课本未选、但比较著名的篇目。

比如:诗经《七月》、庄子《逍遥游》、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的《石渠记》等等。 应该熟读的篇目,不再一一列举了,给你一个书目: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

5.什么是《四库全书》

丛书名。

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6.请问四库全书是什么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经、史、子集书籍3450 种,79072 卷、36000 余册)"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 ",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

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

"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

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图书。

《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

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

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 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

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

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

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

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

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

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 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

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

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

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

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

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

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

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 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

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