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两军对阵叫嚣词中国古代战争只有在春秋以前才会下战书约战,击败对手后一般会释放俘虏。 到了春秋后期,这种战争历礼节就渐渐消亡了,各国在战争中都是无所不用其及。尤以战国时期战乱频频,战争以消灭敌国为目的,最为暴乱。 如秦白起于伊阙之战杀韩魏联军24万人,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人。在这样暴虐的情况下,战场规则被完全抛弃。 为威吓敌方,常常坑杀敌军俘虏,或将阵亡敌军首级砍下堆成“京观”,甚至屠杀平民。此后由于儒学“仁”的思想影响,直到唐代,大规模屠杀俘虏的记载方才少有耳闻(最后一次屠杀10万人以上的记载是唐薛仁贵“三箭平天山”后将放下武器投降的10万西突厥军尽数坑杀)。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战争可以说是极不讲规矩,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到了民国,受西方的影响,一般俘虏会被遣散或收编,而将官更是有免死的不成文规定,但是也有杀俘的恶性事件。 如孙传芳就曾将俘虏的奉军将领斩首,结果他下野后被该将领的女儿刺死;西北军宋哲元曾在陕西将俘虏的土匪坑杀,引起全国通电谴责。 2.两军相见醉琵琶出自哪首诗《华夷呼市》 明朝建立初期,元帝室退守蒙古草原与明对峙,史称北元。16世纪初,蒙古土默特部分封在敕勒川一带,因此这里又有了土默川之称。该部首领阿拉坦汗奉行“蒙明友好”,实现了通贡互市。明代诗人王世懋在《华夷呼市》中,描写了土默川出现了边境和平安宁、蒙汉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以及互市贸易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益处: 大漠高空寂建牙,两军相见醉琵琶。 天闲苜蓿多羌种,胡女胭脂尽汉家。 云里射生旋入市,日中归骑不飞沙。 金钱半减犁庭费,五利应知晋史夸。 再者,有琵琶就有舞(胡步),有舞就有女子,这样看来,战士们多在前线打仗,掷送琵琶,就是最好犒劳! 琵琶,暗示李系家族与杨系的宫廷争夺战,在经过几朝几代,并未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