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共患难的词语或诗句,谢谢1同舟共济 解 释 济:渡水。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出 处 先秦·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浩然《艳阳天》第100章:“我是谁,您是谁,咱们是患难之交,~还来不及哪!” 2患难与共 〖解释〗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3风雨同舟 解释】舟:船。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和衷共济 2.关于“同甘苦共患难”的诗句有哪些1、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释义: 最怜爱那天空辛苦的明月,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像玉环一样的满月,其它时候都像是不完整的玉玦。如果能够像天上的圆月,长盈不亏,那么我作为冰雪,将不惜为你融化。 无奈尘世的情缘最易断绝,而不懂忧愁的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我在秋日,面对你的坟茔,高歌一曲,然而愁绪丝毫没有削减。我是多么希望能和你像春天里双飞双宿的蝴蝶那样在草丛里嬉戏啊。 2、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出自唐代张籍的《征妇怨》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释义: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 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3、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出自宋代乐婉的《卜算子·答施》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释义: 离别之后痛苦的相思如沧海一样深而无际,让自己备受煎熬,美好的往事就像天上的云一样,远不可即。想把握住这将别的时刻,流尽了千千万万行的眼泪,也留不住远行的恋人,让我愁肠寸断。 我想与恋人相见却又无法相见,想要结束这段爱情却终究舍弃不了。你我如果是前生没有缘分,那么就等待来生,再结为夫妻。 4、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出自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释义: 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恋爱,多次梦到你我便为你焚纸烧钱。谁不知夫妻永诀人人都会伤怀,想起许多往事令人极度地伤悲。 5、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出自两汉苏武的《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释义: 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 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3.同甘苦,共患难的诗句1、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别薛华》 2、《诗经·小雅》 白驹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 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所谓伊人,於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 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所谓伊人,於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3、《诗·小雅·鹿鸣之什 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赠瞿秋白同志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