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低迷的成语有哪些形容低迷的成语有萎靡不振、垂头丧气、没精打采、月缺花残、一蹶不振。 1、萎靡不振【wěi mǐ bù zhèn】:萎靡:颓丧。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例句:我发现她近来精神有点儿萎靡不振。 2、垂头丧气【chuí tóu sàng qì】: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神情沮丧。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例句:看你那垂头丧气的样子,难道高考落榜就没有出息了吗? 3、没精打采【méi jīng dǎ cǎi】:采:精神。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例句:看他那没精打采的样子,一定是昨天夜里又玩电子游戏了。 4、月缺花残【yuè quē huā cán】: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例句:人生亦有月缺花残的时候。 5、一蹶不振【yī jué bù zhèn 】: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例句:一次考试失败就使小明一蹶不振了。 2.形容环境恶劣的诗句【标题】: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体裁】:七古 【内容】:--------------------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评析】: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3.形容形势严峻的诗句<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土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⑧。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据说,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 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 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 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象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 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⑧君:皇帝。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 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玉龙:这里指宝剑。 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译文] 军情急,狼烟四起烽火腾空,敌情重,乌云压城危城撼动。 夕阳下,敌兵的铠甲闪鳞光,残阳中,攻城的刀枪在晃动。 角声振,撕裂长空满天飞扬,怒吼声,伴随秋风阵阵悲壮。 边塞上,一场血战可歌可泣,战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浓。 红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飞袭,鼓面冻裂,鼓声不响,寒霜重重。 愿报那黄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宝剑为统一祖国往前冲! 赏析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 “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 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 4.如何对当下诗歌创作普遍的低迷状态谈谈诗词创作 人民群众对诗词是十分喜爱的,无论谁也都能背诵几首唐诗宋词,很多诗词都朗朗上口。 但是在广大的群众中,大多数觉得诗词的创作很有神秘色彩,对它的创作原则很不了解,也不好理解。对它的不了解在于它们创作中好象有很多规则,如格律、平仄、押韵方面有很多规定,还有说话(句子)的方式,是古代的东西,离我们日常生活很遥远,想写不知怎样去写,想学不知怎样去学。 我认为如果情况照此延续下去,我国的诗词创作就会走向式微,无法发扬光大,几首古诗随着时间佚失以后,我们祖先创造的诗词这一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就会消亡。这是诗词的悲哀,文化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哀。 为什么诗词创作会发生这一局面呢?我认为首先是诗词的创作格式离我们的生活形式距离越来越远,多少年来强调它的格律的严格性使它一成不变,得不到追随时代的同步发展,使它变得越来越落后。对它们的研究也是从古到古的研究,很少用现代的艺术哲学理论去透视它们,而是很多现今的诗词研究者把自己都变成了古人,这也是诗词研究领域的悲哀。 我认为,诗词创作到了必须全面改革的境地了,使它紧贴时代的观念,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创作的规则通俗易懂,使广泛的人群都能轻而易举地创作诗词,诗词创造才能够广泛开展,发扬光大。当然,我们在全面改革的同时要保留我国诗词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的精神,保留它的艺术风格特征,去粕求精,而不是把我们诗词的优秀艺术风格变得荡然无存。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去进行诗词的创作呢?诗词又该在那些方面需要改革呢?下面跟大家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认为写诗词只不过把心中的感受写出来的行为,并没必要搞得太神秘。 秦、汉以前,古人在劳动之余,所见所感,几句言简意赅的话语,语句升降的音调节奏合乎旋律优美的变化,句子最后的字语音相近(押韵),这就是诗。这样理解写诗填词不就变得很简单了吗?其实诗词跟民歌民谣没什么区别的,它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诗词的发展本身一直就是跟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是曲调,诗词就是歌词了。 所以诗词的创作叫做写诗填词,是用来和着音乐唱的。到后来音乐的发展越来越繁复,就给相应的诗词规划出许多不同的节奏音调的程式,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格律,不同的曲名也就变成不同的词牌了。 以前我在学习诗词写作的时候,死记硬背了很多这些格律、词谱、韵书的东东,其实这些东东对古代诗词鉴赏研究或还有些用处,但对诗词创作,现在觉得有点舍本逐末了。有时侯为了符合规定,把一些本来爽朗铿锵的句子改的很晦涩拗口,这就有违了诗词的本意了。 我认为诗词这样写也是可以的。首先要有意境、遣词精辟,言简意赅;其次句子要有节奏语音变化,整体有旋律感;双句结尾字音做到声韵调子相近和谐就是诗词了。 诗词创作,意境是第一要素。其实意境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东东,它就是你对事物对象的感受和想法,把它在诗词中写下来,抒发出来,它成为你所写作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意境。 没有意境,就没有了写的必要;有了意境,写的诗词就有了灵魂,诗词就给写活了。正是“山水有境堪入画,风物含意便为诗”。 有了意境,写下来的东东才有内涵,至少它是一篇杂文,或是散文,再把它提炼提炼,往诗词的方向整合整合,就可以变成一首诗词了。 第二是造句与炼字,诗词的句子有句子的自身特点。 首先,句子的词组音调节奏的要有有规律的变化,而且上下句子成对地反衬出现。第二,词组要简短精确,言简意赅,而且上下句子意思相近或相反、或递进、或转承等关系,最好能做到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性相同、词意相近或相反。 在把整篇诗词的句子起来朗诵,把整篇的词组从音节声调再作些调整,使之韵律更优美些。同时对用词用字上要反复推敲,尽最大努力做到精辟新奇,含义丰富深厚。 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够酷。但尽量要避免同一个字多次使用,有意者除外。 第三是平仄和押韵,诗词创作,句子的平仄变化和押韵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这也没必要感到很神秘,也没有必要花时间去死记硬背韵书一类的东西。古时的字音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代的音韵学家陈第早就明确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死板地按照这些东东填出来的诗词,有时侯未必朗朗上口,这就有失诗词创作的原意了。那么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个平仄和押韵的问题呢?平仄变化,就是句子形成音节声调上发生韵律性节奏变化的基础。 平仄,我们可以理解为普通话的四声变化,我们把四声再细分一下:把第一声长清音作阴平声,上声的一些长清音(如阳)作为阳平声,一些第四声的清音有时也可以当作平声;其余的作为仄声。再加上朗读的感觉,如果符合第二点的原则,这就是一句旋律优美的句子呢,基本可以肯定下来。 押韵又该如何去理解呢?音韵学与语音学有所不同,前者不需要辨析声音的微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韵母相同或十分相近的,而且声母相近声调相同的字集看成是同韵的字集,通俗地说就是听起来音韵声调相似的字集,我们把它们相互间作为同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