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哲学

1.有哲理的宋词赏析

《相思会/千年调》 [宋]曹组 人无百年人,刚作千年调。

待把门关铁铸,鬼见失笑。多愁早老。

惹尽闲烦恼。我醒也,枉劳心,谩计较。

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

常教洁净,不种闲花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

【赏析】 知足常乐是一种心境,一种感悟,更是人生之至理,生存之智慧。懂得 知足方能常乐,清代纪昀(晓岚)的老师陈白崖就曾手书一副对联“事能知足 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悬于书室。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过分膨胀自己 的欲望只会让心灵疲惫痛苦,不堪重负,还是知足常乐好,这也是曹组这首 《相思会》词告诉我们的人生智慧。 人活一生不满百岁,都是匆匆过客,何苦要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烦恼 无边呢?人活着不需要费尽心机追求锦衣玉食,只要有粗衣淡饭能够解决温 饱就够了;也不需要拼命地去追求高大宽敞的房屋,只要有一间不大不小干 净整洁的屋子能够遮风避雨也足够了。

一切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何苦让欲望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呢!曹组说,人世间如果有谁能懂得知 足常乐这个道理就赛过神仙了。 的确,知足常乐,对自己目前拥有的感到满足,无过多的不切实际的奢 望,就能始终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稳定。

人的欲壑难填,就像普希 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那贪婪的老太婆有了漂亮的小别墅就想要石头建 造的大宫殿,有了大宫殿就想当国王,当上了国王又想当皇帝,当了皇帝又 希望当教皇,当了教皇野心还在不断地膨胀,最后竟然妄图控制太阳和月亮 。刘墉也看到了人类欲望的膨胀,他说: “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 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之足之地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 一块边座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一个单独包厢就 好了。

世间上的人们啊,大多如同乘客一样。”(《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在 不断攀升的欲望的促使下努力打拼,东奔西跑,但距离快乐却越来越远,这 都是因为不知足引起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知足才能常乐。

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世哲学。人若想常乐,莫过于知足,倘若欲望无限, 将永难满足,将永难体味人生的许多乐趣,甚至还可能会铤而走险,走上与 法律对抗的不归之路,甚至还可能为欲望所累,丧失生命。

柳宗元在他的寓 言《负版传》里记载,有一种名叫“负版”的小虫,他天性贪得无厌,“善 负”又兼“好上高”,喜欢背东西,“行遇物,辄取之”,路上遇到东西就 捡来背上,又爱攀高,背上堆积的东西越来越沉,累得半死,“踬仆不能起 ”。有人怜悯它,帮它取下背上的东西,可一旦恢复了体力,它又会“持取 如故”。

除非耗尽体力累死,否则它不会放弃遇到的任何东西。负版就是那 些贪得无厌不懂知足常乐的人的写照,他们为了积累钱财贪得无厌,耗尽心 力也无怨无悔,丢掉性命也不知警惕,人生的路上都是在“负重”前行,阿 曾体味到轻松的欢愉,满足的快乐? 知足常乐,不要奢望太多,欲望太多,否则生命就会难以承受其重,人 生也会过于臃肿,难以前行,一切都会变成负版身上的“负累”,让你终生 无法轻松。

想要更多的财富,想要更好的生活,这都是无可厚非的想法,我 们可以为此努力,但时刻要记住财富权力与快乐并不成正比。唯有知足才是 获得快乐的绝妙法宝。

知足常乐,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就没有必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就 没有必要去摧眉折腰、卑躬屈膝。知足常乐,对事情达观释然,坦然面对, 向内能摆脱烦恼和压力,发现心灵的轻松与快乐,向外能看到一个美好和谐 的世界。

知足常乐,即使人生遭遇到的是逆境,也会活得潇洒自在;知足常 乐,用宁静平和的心灵做避风港,休憩过后可以微笑地面对风雨的洗礼。知 足常乐可以缓解残酷激烈的竞争带来的沉重压力,消解欲望落空带来的无尽 痛苦,矫正为权力利益之争所扭曲的本性。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若没有知 足的心态,为了得到某些利益,大家定会不择手段,拼个你死我活;在竞争 激烈的社会里,若没有知足心态,某些利益落空后,定会痛苦不堪,难以承 受。如果能做到知足常乐,人生才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知足常乐是获得快乐心境的一剂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 成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风云变化泰然处之。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 八九,充满了无奈与缺憾,很少能够真正舒心和安宁,倘若再把每天都搞得 紧张疲惫,愁眉苦脸,人生弹指即逝,岂不可惜?羡慕别人拥有的,不如珍 惜自己手里的幸福和快乐。

贪得无厌,永不满足,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幸 福,得到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和怨恨!试想生命在永不知足的心态的驱赶下 ,不择手段地掠取,不择手段地占有,哪会善待人生,享受生活?生命永无 止境地与别人攀比,只会在永不平静的状态里紧张烦躁,无法安宁,难以快 乐。人不该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把自 己的生活和那些不幸的人比一比吧,想想他们的痛苦心酸,无奈惆怅,你就 会庆幸自己是多么幸运,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多么值得珍惜,这样就会生活 得安宁惬意了。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也说过:。

2.谈谈古典诗词的哲理意蕴

在朋友们的撺掇和帮助下,经过搜集、回顾、整理、编纂,我的诗集《足迹》终于正式出版了。

平时写首小诗,只是业余爱好,以前从未想到出诗集,今天诗集出版更没有奢望以飨读者。把平时零碎的小诗整理、编纂出版,以免失落忘记,闲暇时便于回溯过去,就象走过的路,再回头看看,这匆匆的步履、深深的足迹,增加点生活情趣,这才是诗集出版的真正目的。

我喜爱古典诗词。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大支柱,是传统文化的无价之宝,其历史之久远、数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长、韵律之优美、文字之精妙、形式之多样、传世之久远都为世所罕见。纵观历代诗词,有的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现了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伦理道德,有的描写了自然景观的壮丽,有的歌颂祖国山川的秀美,有的提示人生哲理,有的反映生活情趣,有的为民呐喊,有的抒发个人情怀,有的倡扬正气,讴歌真善美,有的针砭时弊,鞭笞假丑恶。

这些就是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正因为如此,我在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徜徉在诗词的王国之中。从《诗经》到宋元明清各代诗词都有点滴涉猎。

虽不能全读,但却读过其中的名篇,虽不能完全弄懂,但却略知一二。从中汲取了文化营养,增强了工作信心,增加了生活乐趣。

我更喜爱唐诗。在中国这样一个怏怏大国,有五千年可考的历史,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文化典籍,这些大量的文化遗产中单就诗词一类,就浩如烟海,任你穷其一生,也只能涉猎其中的极小一部分。

所以,我重点学习了唐诗。唐诗是我国历史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里三株奇葩,唐诗则是艳丽多彩的第一株奇葩,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它如满天繁星,闪烁令人心旷神怡的光彩,如春兰秋菊,装点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是一个取之不竭的营养宝库,千百年来它曾哺育了千千万万的诗歌作者。

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不仅是唐诗的爱好者,也是唐诗的受益者,倘若不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就没有现在的文化素养,更写不出任何水平的诗来。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诌”。

对这句俗语我是深有体会的,正是在学习唐诗中得到了潜移默化,受到了深深地感染,正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习中时不时地写首小诗,时间长了积攒起来,一经整理编纂竟然成书,不胜荣幸。

我写的诗大都是五言和七言的仿古体诗,但决不敢妄称律诗。所谓古体诗是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体或古风。

因为,我没有专门学习作诗,不大懂平仄,声韵掌握得也不好,对偶有些牵强附会。所以,我写的诗充其量只能说是仿古体诗。

其中不免有无病呻吟之作,化用引用几句也难以融会贯通,其意境和品位更谈不上,把这些情况实实在在地告诉读者,决不敢隐其鄙陋。 我的诗集《足迹》,既是心灵的结晶,又是半生的轨迹;既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又有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既述说匆匆的步履,又显现深深的足迹。

《足迹》没有归类分章,完全按时间顺序排列,就象走过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足迹》共收入小诗二百余首,其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既绘祖国的秀美山川,又状华夏的名胜古迹;既述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又叙离别时的痛苦流涕;既颂伟人君子,又斥奸佞小人;既发悲愤忧伤,也抒惬意舒畅;既有春天的温暖,又有晚秋的凄凉;既有现实人间的直陈,也有想象中仙界的幻想。因为,自然界本身就有白昼和长夜,天空和大地,高山和平川,……,人类也是一样,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传统诗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解冻后,至本世纪初,已获得长足的发展,各地诗社如雨后春笋般茁生,诗人如潮水般涌现,诗作更如恒河沙数。然迄今尚未获文学主流社会的普遍承认,出现圈内热圈外冷的现象。

这是往日被扫地出门遗留的恶果,我们不必惊讶,也不必过分焦虑,随着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推进,随着文化-文学观念的日益开放、宽容,传统诗词必有回归主流文学的一天。 原传统诗词被逐步排斥出诗坛之故,乃在于二十世纪之初的反封建政治文化运动。

旧文化被视为封建意识的载体,为宣扬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所代替;而作为语言代码的文字,也从文言改变为白话,所有文体都改变了以往的叙述方式,旧体诗也就以其“内容陈旧”、“形式僵化”,为白话新诗所代替。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革命的观念更趋极端,一切传统文化几乎都被目为异己,旧体诗遂被彻底封杀。

如今,狂热的政治情绪已趋向冷静,偏激的文化观念已逐步纠正,而传统诗词仍不能登上文学的正殿,其原因一为陈庸内容的思维定势遗留妨碍了对现实内容的新鲜反映与时代质感,二为古奥的文言表达妨碍了思维的沟通,三为森严的格律束缚了思想的自由。要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三天两日就能办到那么容易,故“五四”。

3.人生哲理诗词歌赋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李白的 蜀道难 将进酒 都是写出世精神的经典,非常适合用来忽悠那些爱出世的知识分子

杜甫的 春望(国破山河在)以及其他系列诗歌,则很容易用来忽悠那些具有爱国精神的知识分子

李商隐 柳永等人的情诗适合用来欺骗纯情小姑娘。

实在太多了

建议楼主买本唐诗三百首、宋词选翻着用

PS:其实这个诗词歌赋别人都用老了。。。。。。如果楼主不是真的要穿越回古代的话,还是不要用这些好呢

4.唐诗宋词的精髓和哲理有哪些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

触动你的心灵就是古典诗词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心灵的交汇,而且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一种民族文化渐渐被这个民族所遗忘的时候,它便失去了维系这个民族生命的的作用和价值,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知道唐诗和宋词,不知其所云,不知道它的好处何在,甚至于不能够完全了解的时候,我们很难讲我们心依旧是中国心。

所以读唐诗的方法重在体悟,寻求心灵的感动。你的心能感到什么就是你的思想处在什么样的境界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说,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们往往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时候的你是不是渐渐有了一点思乡愁绪,有了一点人生。

5.诗词中的哲学道理

哲理 诗词鉴赏一.【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

6.优美哲理古代诗词

古代哲理诗词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本文拟从赏析几首哲理诗入手,试图帮助同学们了解哲理诗的特点,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

一、《放言》(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

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

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三、《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

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

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六、《观书有感》朱熹“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借助方塘,形像的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体会。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首诗形象新颖,情趣盎然,因为富于启发而历久弥新。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七、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全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精警简括,逸趣横生,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

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

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

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

7.古代诗词中的哲理名句.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汉] 乐府古辞 《君子行》

[今译]在瓜田里不要提鞋免得被人误认为摘瓜,

李树下不正帽子免得被人误认为偷李子。

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

[三国??魏] 稽康 《赠秀才入军十九首》之十九

[今译]鸟被杀了射鸟的良弓就被搁置收藏,

计谋用完了献计人必然要遭遇身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鹤鸣》

[今译]使用其它山上的粗石,

可用来打磨美玉成器。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晋] 陶潜《荣木一首》

[今译]坚强和脆弱是人们自己所采取的态度,

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决定遭祸还是得福。

自古经纶足是非,阴谋最忌夺天机。

[唐] 司空图 《有感》二首之一

[今译]古代丰富的历史事实完全可以说明什么是是与非,

治理国家大事最忌讳的就是用阴谋诡计取代天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 王维 《终南别业》

[今译]行走到水流已干枯穷尽之处,

坐待良机等候东山再起之时。

[注释]诗原意是作者在观赏行云流水时流露出的“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情趣。

名高毁所集,言巧智难防。

[唐] 刘禹锡 《萋兮吟》

[今译]名望高了就容易招致毁谤的聚集,

花言巧语的中伤聪明人也难预防。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汉] 无名氏《古艳歌》

[今译]旧衣不如新衣颜色鲜艳质地新,

新人不如旧人恩义绵厚感情深。

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唐] 杜荀鹤 《送人宰吴县》

[今译]爱护老百姓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

最好的理论也不如为官清正廉洁。

羊羹虽美,众口难调。

[元] 邓玉宾《中吕粉蝶儿》

[今译]羊羹虽然味道鲜香淳美,

众人口味难以统一协调。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唐]李咸用《送谭孝廉赴举》

[今译]好事都是经过难处成功而得,

少年不要自负妄想易中轻取。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晋] 傅玄 《杂诗三首》之一

[今译]有志之士要有所为惋惜白天太短,

忧愁之人苦思难眠感觉黑天太长。

苍蝇间黑白,谗巧反亲疏。

[三国??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

[今译]苍蝇般的邪恶小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他们的谗言巧语使应疏反亲应亲反疏。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 刘禹锡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今译]春天的树木新叶在催换旧叶,

水奔流的波浪前波退让后波。

自然界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

这两句诗富含哲理寓意深刻。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