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宋词素描,最好是初二的宋词,最好原创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词素描: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 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得了。 2.求一篇宋词素描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 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 梦长君不知。 春夜静寂,淡淡的晨曦已遥遥可见。 如烟的柳丝随晨风轻摆。春雨仿佛水晶的珠帘被微风轻轻的挂起,斜斜细细的雨丝悄然投入大地的胸怀,她只是缓缓的滋润春天,不露一点声息。 那嘀哒的更漏声从远处传来,打破了这拂晓的沉寂。惊醒了梦中的大雁,城门楼顶上栖息的乌鸦也被惊得飞了起来。 只有画屏上的金鹧鸪还静静地睡在那里。 香炉里轻烟袅袅,薄如晨雾,丝丝缕缕地透帘而出。 寂寞的重门里溢满凄凄的惆怅。伊人长夜难寐,对烛思人,终是解不开那心中的愁绪。 她轻起慵身,吹灭了红烛,垂下了绣帘,和衣斜倚的香榻之上。恍惚中那心上人来到了身旁,陪她赏月吟花,伴她写词作赋。 那柳丝般的长发荡起无尽的柔情,那点点的雨滴是她面庞上幸福的喜悦。花儿含羞,鸟儿轻唱,他们相依而行,有说不完的情话,诉不尽的相思。 突然那一滴一滴的更漏声又传入耳畔,伊人惊起,哦!原来只是一场春梦。清泪又湿春衫,抬起那双迷惘的秀目,向着远方遥望,心中在想:那心上的人儿也许不知道她的苦苦的相思、缠绵的情素和切切的期盼吧。 3.谁知道《宋词素描》的目录,给我一份啊~~~~~~~王禹俑 点绛唇·感兴 寇准 江南春 踏莎行·春暮 柳永 雨霖铃 蝶恋花 迷神引 夜半乐 范仲淹 苏幕遮 渔家傲 张先 千秋岁 一丛花令 青门引 晏殊 浣溪沙 清平乐 踏莎行 踏莎行 杜安世 卜算子 宋祁 木兰花 欧阳修 采桑子 蝶恋花 生查子·元夕 临江仙 李师中 菩萨蛮 王安石 渔家傲 浣溪沙 章粢 水龙吟 王安国 清平乐·春晚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蝶恋花·春景 浣溪沙 西江月 行香子·过七里濑 阮郎归·初夏 晏几道 临江仙 更漏子 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魏夫人 菩萨蛮 李之仪 卜算子 黄庭坚 水调歌头·游览 念奴娇 秦观 踏莎行 鹊桥仙 八六子 浣溪沙 赵令畴 菩萨蛮 蝶恋花 贺铸 青玉案 石州引 …… 以上是网上所有。书我没有 所以请谅解~ 4.宋词素描《岳阳楼》作文我们家很喜欢花,我也见过许多花。 有国色天香的牡丹,有洁白无暇的荷花,有亭亭玉立的水仙花。独有百合花我最喜爱。 百合花的花瓣是椭圆形。颜色洁白,但也渗透看淡淡的紫色。 它全缘突起,里面正中睡着一们身披淡绿色外衣的小天使,在微风中怒放着鲜艳的色彩。但是它最茂盛的时候,小天使却是披红衣服,红得像太阳的脸盆一样。 刚刚绽放的花朵,洁白无暇,就有几只小蝴蝶飞进去吸吮着新鲜的花蜜。含羞待放的花朵呢?则穿着晶莹洁白的衣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百合花的叶子也十分漂亮,绿油油的,衬托着花朵。绿叶不可说四季常青,但绿起来却绿着可爱,青翠欲滴,悄悄地流进人们的记忆中让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想起百合花的叶子。 百合花的花苞也会发出阵阵香气,轻淡轻淡的,清香宜人。在晚上的时候,如果你站在它前面,你就会闻到阵阵清香,无不让人垂诞三尺。 我爱百合花的洁白无暇,更爱它那诱人的清香。14分享到:请微博专家鉴定。 5.求一首唐诗素描和一首宋词素描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赏最多的一位。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 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一九七三年开始)。 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著林崇汉画了一阵子。 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七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八岁,获得了全国儿童绘画赛优选,十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民国六十一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 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目前仍然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一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 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十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二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八十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十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 林清玄最近在大陆出版了新书《在云上》和前不久出版的《清音五弦》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玩味。 6.宋词素描《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