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赞汝州的古诗词

1.苏轼在汝州写的诗词

苏轼在他的《温泉七记》中,记录了汝州温泉的盛况;在游龙兴寺后,写有《子由龙兴寺吴(道子)画壁》一诗,中有“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等名句。

宋元丰十年(1084年)三月,神宗亲书手札,授苏轼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苏轼接到任命后,并不急于北上,相反却顺江东下,登庐山,逛金陵,游山玩水,吟诗题字。9月,他在江苏常州宜兴县自己的宅院里,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个《乞常州居住表》,言明因“资用罄竭,去汝尚远,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申请辞职。经批准后就定居常州。

苏轼虽未到汝州上任,但他一生曾五次到过汝州,在他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汝州的记载。

1057年3月,他和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过成都、去长安、“骑驴在渑池”,由许洛大道经汝州赴汴京参加礼部秋天的考试,苏轼21岁。

1059年5月、11月、1064年12月,苏轼回四川奔母丧,由汴京赴凤翔上任,又由凤翔回汴京,曾三次经过汝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苏轼由定州知州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市)知州。由定州至岭南数千里,举家远迁,费用浩大,只好再次到汝州找他的弟弟苏辙(汝州知州)筹措路费。住了十多天,苏辙带他游了温泉、龙兴寺、最后又领他到汝州郏城小峨眉山游览。二人站立山巅,北望嵩岳逶迤,南瞰汝水如带,脚下两道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酷似家乡峨眉山。这时苏轼已届58岁,官场失意,便对弟弟说,将来致仕后便来此隐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危,因生前未能如愿来小峨眉享受林泉之乐,苏氏子孙又多散居在郏县、汝南、颖昌、斜川(许昌苏桥)一带,为便于祭祀,临终前他便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嘱。苏轼死后,苏辙将他的灵柩由常州运往汝州郏城(今郏县)小峨眉山南麓埋葬。十一年后,苏辙也埋葬于此。后人又从四川找来其父苏洵的衣冠一同安葬,这便是驰名中外的“三苏坟”。

2.赞雪中花的古诗词

1、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孤瘦:指梅枝干枯,梅花稀疏。 宋·苏轼《红梅》

2、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严地:严寒的地方。宋·陆游《落梅》

3、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宋·晏几道《临江仙》

4、宋·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6、唐·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7、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 浪发:滥开,开得太烂漫。 宋·周邦彦《菩萨蛮·梅雪》

3.称赞秋的诗句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4.与李清照状告张汝州有关的诗词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5.关于春赞的诗句古诗词

1. 早春——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2. 绝句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3. 江畔独步雪花——杜甫(唐)

黄寺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4. 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6.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7. 春霄——苏轼(宋)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又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沈沈。

8. 游园不值——叶绍翁(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门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9. 春日——朱熹(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0.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