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鉴赏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楼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赏析] 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人,曾位居宰相之职。 说来也是奇怪,每到乱世的时候,总是出文人少出政治家。其中以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为盛。 也许因为乱世,文人更懂得生命、生活的可贵,而尽情地歌颂之,或者,文人感慨时局之乱,懂得排遣郁闷的心情。所以他们的作品比起一般时期的作品而言,更具真情实感!也因为战乱遗失,保留下来的不多而弥足珍贵!对他们的文章,后世读者因此带着这样的心情审读,多了份包容,少了些苛刻。 本词也被某些书刊收录在欧阳修作品里,但《阳春集》里收作为冯延巳的作品应是可信的,早在北宋初期就有传本。 “谁道闲情抛掷久”,也有得出版物中是“抛弃”不是“抛掷”。 从词意上理解:“抛弃”有遗弃、丢掉的意思;“抛掷”不是把东西抛开,而是搁置、闲置、遗忘的意思。单从本词词面看上阕“谁道”有反问、质疑之意,其中“久”和下一句“每到春来”,很显然是周而复始,有连续性的,遗忘之意显露殆尽,而不是“抛弃”掉了,彻底的意思;再联系全词,其中“闲情”实际上指与佳人相娱。 “谁道闲情抛掷久”,劈空而来,来得很突兀,就像大声反驳别人对作者的质疑一般,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效果,也是一种写实,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是一首佳人埋怨作者时的辩解词,因为很长时间没有与佳人约会,突然造访,佳人顿时喜极而泣,一下子扑在作者的怀里,然后不断地捶打着作者进行撒娇,甚或是“几时得归来,香阁深关。待伊要,尤云殢雨,缠绣衾,不与同欢。 尽更深,款款问伊”(柳永《锦堂春》)的场景,然后,作者为自己辩解,很委屈地娓娓道出这首词来。上阕大意应是:谁说我把你抛在脑后了?事实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即便每每春天来临,春光明媚令人心情豁然开朗之时,我惦念你的心情还是与往常一样沉重。 我常常把院子里的花儿当作是你,与你觥筹交错,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哪怕由此喝坏了身体,我也“与伊喝得人憔悴,朱颜渐瘦终不悔”。 下阕,夹叙夹议,以景反衬心情。 “河畔青芜堤上柳”句突然一看,似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来呢?其实作者名义上是写景,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惆怅和感叹!这样就承上启下了。河畔的青芜和堤上的杨柳还有盼头,每到春来就开始绿了,而我呢?却“此‘恨’绵绵无绝期”,与你相会却没有定数,不知是那一天啊!“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中的“新愁”是指除了“与佳人相会”外的另外的愁绪。 为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作者有点生气了,拟人化地对着“新愁”发问,除了与心上人相思这种“愁”外,还有什么能岁岁年年这样折磨我?意即所有的“愁”都不及我对你思念而不得的那种“愁怨”。没有办法,我只得形单影只到小桥上去眺望你的方向,心里空落落的,久久不得平静。 作者实写“风满袖”之“满”,实际上强烈地体现“心里之空”和“身体之羸瘦”;“袖”是“满”的,“心里却是空的”,不要看我的衣袖“丰满”了起来,实际上是风,而我还是因为思念你依然那样羸瘦。鲜明的对比,体现作者非凡的写作艺术。 “平林新月人归后”,“平林”是风息,树林平静。“新月”是风起云涌,“月隐其行”,风息林平,月亮重新探出头来。 意思是:你看,我对你的思念有多么厉害,“愁云密布”和树林摇曳不定也是因为我不平静心情所影响的,我离开之后,它们一切都恢复了平常。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刻画一男性青年失恋后痛苦心情的写照。 “传统下的独白”却不这么认为,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诸多文献资料分析,古代女性因男人抛弃或移情的情况比较多,而且也客观,男人却很少有这方面折磨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笔者坚持认为这仍然是“闺怨”引发的词。 (传统下的独白)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2.诗词鉴赏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楼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赏析] 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人,曾位居宰相之职。说来也是奇怪,每到乱世的时候,总是出文人少出政治家。其中以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为盛。也许因为乱世,文人更懂得生命、生活的可贵,而尽情地歌颂之,或者,文人感慨时局之乱,懂得排遣郁闷的心情。所以他们的作品比起一般时期的作品而言,更具真情实感!也因为战乱遗失,保留下来的不多而弥足珍贵!对他们的文章,后世读者因此带着这样的心情审读,多了份包容,少了些苛刻。 本词也被某些书刊收录在欧阳修作品里,但《阳春集》里收作为冯延巳的作品应是可信的,早在北宋初期就有传本。 “谁道闲情抛掷久”,也有得出版物中是“抛弃”不是“抛掷”。从词意上理解:“抛弃”有遗弃、丢掉的意思;“抛掷”不是把东西抛开,而是搁置、闲置、遗忘的意思。单从本词词面看上阕“谁道”有反问、质疑之意,其中“久”和下一句“每到春来”,很显然是周而复始,有连续性的,遗忘之意显露殆尽,而不是“抛弃”掉了,彻底的意思;再联系全词,其中“闲情”实际上指与佳人相娱。“谁道闲情抛掷久”,劈空而来,来得很突兀,就像大声反驳别人对作者的质疑一般,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效果,也是一种写实,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是一首佳人埋怨作者时的辩解词,因为很长时间没有与佳人约会,突然造访,佳人顿时喜极而泣,一下子扑在作者的怀里,然后不断地捶打着作者进行撒娇,甚或是“几时得归来,香阁深关。待伊要,尤云殢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柳永《锦堂春》)的场景,然后,作者为自己辩解,很委屈地娓娓道出这首词来。上阕大意应是:谁说我把你抛在脑后了?事实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即便每每春天来临,春光明媚令人心情豁然开朗之时,我惦念你的心情还是与往常一样沉重。我常常把院子里的花儿当作是你,与你觥筹交错,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哪怕由此喝坏了身体,我也“与伊喝得人憔悴,朱颜渐瘦终不悔”。 下阕,夹叙夹议,以景反衬心情。“河畔青芜堤上柳”句突然一看,似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来呢?其实作者名义上是写景,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惆怅和感叹!这样就承上启下了。河畔的青芜和堤上的杨柳还有盼头,每到春来就开始绿了,而我呢?却“此‘恨’绵绵无绝期”,与你相会却没有定数,不知是那一天啊!“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中的“新愁”是指除了“与佳人相会”外的另外的愁绪。为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作者有点生气了,拟人化地对着“新愁”发问,除了与心上人相思这种“愁”外,还有什么能岁岁年年这样折磨我?意即所有的“愁”都不及我对你思念而不得的那种“愁怨”。没有办法,我只得形单影只到小桥上去眺望你的方向,心里空落落的,久久不得平静。作者实写“风满袖”之“满”,实际上强烈地体现“心里之空”和“身体之羸瘦”;“袖”是“满”的,“心里却是空的”,不要看我的衣袖“丰满”了起来,实际上是风,而我还是因为思念你依然那样羸瘦。鲜明的对比,体现作者非凡的写作艺术。“平林新月人归后”,“平林”是风息,树林平静。“新月”是风起云涌,“月隐其行”,风息林平,月亮重新探出头来。意思是:你看,我对你的思念有多么厉害,“愁云密布”和树林摇曳不定也是因为我不平静心情所影响的,我离开之后,它们一切都恢复了平常。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刻画一男性青年失恋后痛苦心情的写照。“传统下的独白”却不这么认为,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诸多文献资料分析,古代女性因男人抛弃或移情的情况比较多,而且也客观,男人却很少有这方面折磨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笔者坚持认为这仍然是“闺怨”引发的词。 (传统下的独白)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3.赏析一下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的意韵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1、词人是如何来写这种闲情是难以抛掷的呢?七个字组成的一句话,却是千回百转。 第一层,我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愁,所以挣扎,把这闲情抛掷了。第二层,我不但抛掷了,而且努力了很久,抛掷久。 第三层,“谁道”是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反问语气强化情感。最后发现没有做到。 2、为什么上阕中用“日日”这一叠词,体会这样用的好处?答:叠词表示“每”几乎没有例外。表明词人每天除了在花前饮酒沉醉外,无法度日了,这样就加重了此人的惆怅之情。 而“朱颜瘦”正是“日日病酒”的必然结果,“敢辞”即不惜,明知有害也不逃避,不改变,不后悔,通过“日日”叠词的运用,那种经过“抛掷”的挣扎,镜里的反省依然无悔的情意就表现出来了3、既然“年年有”,为什么还要说是“新愁”怎样理解?答:前面说闲情抛掷久,经过抛掷,重新复苏起来的愁,所以新。 此愁虽旧,但令人惆怅,感受深切,所以像新的。 4、“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如何融情于景的?答:远远的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起,所有路上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主人公孤独的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不正是心中有种孤寂惆怅之感,难以排遣吗?所以词人内心有一种长久存在的惆怅哀愁。赏析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为五代词人冯延巳所做的一首词。 作者以细腻、敏锐的笔触,描写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语言清丽流转,感情深致含蓄,写尽了一个“愁”字,是冯延巳最为著名的词作。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 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 词人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长存。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时,正是生命与感情觉醒的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的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实的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 “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 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 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辞”二字所表现的,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 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河畔青芜堤上柳。” 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实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的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 “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簇这种绿遍天涯的无穷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的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的,或者所象喻的,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 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的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的“新愁”。虽是“年年有”。 4.《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老臣胸怀最能体现老臣胸怀: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 作者: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①青芜:丛生的草。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的首句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此词描写闲情难以排遣的苦闷。起句为反问,强调苦闷之深之久;同时有笼罩全篇之效,开端发问之后,句句都是对起句的呼应与发展。(或同时又营造出盘旋沉郁的感情意境) 问:“河畔青芜堤上柳”同“新愁”有什么关系?“独立小桥风满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答:关系是:“河畔青芜堤上柳”是引起了“新愁”,“新愁”亦如萋萋芳草、条条柳丝般每年生发、绵延纤长。 景象是:表现了词人独自立于小桥风露之中的景象,暗示出词人孤独、寒冷、寂寞之情的终难摆脱。 翻译: 春天悄悄来临了。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息。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因此,就只能拖着瘦赢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 5.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的作品原文鹊踏枝① 谁道闲情抛掷久②。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③,敢辞④镜里朱颜⑤瘦。 河畔青芜⑥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⑦新月⑧人归后。 6.冯延已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所作的内容是什么冯延已(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南唐中主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中书侍郎、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其词多娱宾遣兴、流连光景之作,反映官僚士大夫闲逸的生活面貌。 但时与李璟唱和,词风婉丽,词境渐大,对南唐及李煜影响较大。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有《阳春集》。 鹊踏枝,一作雀踏枝,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即蝶恋花。 冯延已以“鹊踏枝”词著称,今传首。冯煦《阳春集序》评价其“鹊踏枝”词时说:“其旨隐,其词微。” 此词是代思妇抒写闲情,满纸春愁,塑造了一个“独立小桥风满袖”的思妇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