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述福州林阳寺的古诗词

1.林阳寺的简介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瑞峰之麓,有一座唐代古刹--林阳寺,为福州五大禅宗丛林之一。林阳寺,古称「林洋院」、「瑞峰院」。据《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九三一年),置林洋院。后晋天福元年(九三六年)创寺。开山祖师是志端禅师。志端(八九一l一九六九年),福州人,出家后拜安国弘王舀为师,后开创林阳寺,任住持。明朝初年,林阳寺废驰。明末谢肇浙过寺时赋诗一首描述了它的荒凉景象:丛林一片掩垂藤,败铁生衣石阙崩;夜雨孤村闻断磬,春畦隔水见归僧。山荒荆棘无邻近,岭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风时打佛前灯。明朝末年,大渊法师在这里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又予以修复。

现存寺庙是清光绪年间古月、圆朗等募资重建。古月禅师弟子净缘、悟正等,又到南洋及北京募缘,重修殿宇,迎请大藏经,并在方丈室内建塔,古月大安奉师灵骨。 1930年,圆瑛法师任林阳寺住持。

1981年,林阳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1至1985年,僧人对整个寺院都进行了重修。现殿堂雄伟壮观,佛像庄严肃穆。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两侧有钟楼、鼓楼、禅堂、僧房等建筑。

林阳寺周围有朱熹讲学处等许多古迹,另有九峰、芙蓉、寿山诸景胜。群山环合,竹林松坞,风景颇佳,是人们游览观胜的理想场所。

2.林阳寺的简介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瑞峰之麓,有一座唐代古刹--林阳寺,为福州五大禅宗丛林之一。林阳寺,古称「林洋院」、「瑞峰院」。据《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九三一年),置林洋院。后晋天福元年(九三六年)创寺。开山祖师是志端禅师。志端(八九一l一九六九年),福州人,出家后拜安国弘王舀为师,后开创林阳寺,任住持。明朝初年,林阳寺废驰。明末谢肇浙过寺时赋诗一首描述了它的荒凉景象:丛林一片掩垂藤,败铁生衣石阙崩;夜雨孤村闻断磬,春畦隔水见归僧。山荒荆棘无邻近,岭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风时打佛前灯。明朝末年,大渊法师在这里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又予以修复。

现存寺庙是清光绪年间古月、圆朗等募资重建。古月禅师弟子净缘、悟正等,又到南洋及北京募缘,重修殿宇,迎请大藏经,并在方丈室内建塔,古月大安奉师灵骨。 1930年,圆瑛法师任林阳寺住持。

1981年,林阳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1至1985年,僧人对整个寺院都进行了重修。现殿堂雄伟壮观,佛像庄严肃穆。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两侧有钟楼、鼓楼、禅堂、僧房等建筑。

林阳寺周围有朱熹讲学处等许多古迹,另有九峰、芙蓉、寿山诸景胜。群山环合,竹林松坞,风景颇佳,是人们游览观胜的理想场所。

3.赞美福州的古诗词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这具有史料价值.

4.描写“南普陀寺”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南普陀寺”的诗句有:

东海古刹,鹭岛禅宫。坐五老之荫麓,对红尘之寂空。历千载之更迭,阅百代之峥嵘。续断香而积祀,起残灰以增宏。托山势而列阙,因丘形以建墉。重檐翔脊,琉瓦瓷琼。青鼎玄炉,西鼓东钟。层阶历升,回廊旁通。雕栏望海,白塔指穹。迎普照于清迥,扬梵音乎葱茏。灯传而岸渡,化流而影从。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始建于唐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 寺内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

南普随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等。两旁有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另有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虚大师纪念塔"。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序。

南普陀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 。

5.赞美“福州”的古诗词有哪些

1.《福州东禅寺》

年代: 唐 作者: 周朴

瓯闽在郊外,师院号东禅。

物得居来正,人经论后贤。

瓟槽柳塞马,盖地月支綖。

鹳鹊尚巢顶,谁堪举世传。

2.《陈浩赴福州幕》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梅残杏将坼,杨柳都未堪。

欲赠无所赠,春风吹酒酣。

远山犹带雪,野水已如蓝。

羽檄不应有,诗书自可躭。

3.《寄题福州程进道止戈堂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李弥逊

不识威名擅汉廷,云仍今复见材卿。

万家桃李栽培盛,千里妖氛却扫清。

羽扇纶巾聊自适,风声鹤唳已魂惊。

向来雪锷橐藏地,賸筑诗坛按酒兵。

4.《送乔判官赴福州》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夷落人烟迥,王程鸟路通。

江流回涧底,山色聚闽中。君去凋残后,应怜百越空。

5.《送黄文叔守福州》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黄公天下士,遇立绍熙年。

议论前修似,声名九牧传。

巨舟夷险济,拱璧始终全。

勇退先诸老,荣归总十连。

旌旄照关路,冠盖盛离筵。

内阁恩光重,宸毫墨色鲜。

任方分斧钺,归即珥貂蝉。

病叟难为别,临期一怅然。

1.福州历史沿革

福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别在鼓屏路钱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场基建工地、欧冶池畔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有汉代龙凤纹瓦当、万岁纹瓦当、布纹砖、筒瓦、板瓦堆积和建筑基址等;与此同时,在新店古城村发现汉代城址遗迹等,都为《史记》有关闽越国都冶城的记载提供新的实物佐证。

2.福州民间习俗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6.求赞美福州的古诗词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 、四门学 ,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华是故宫”。

7.描写名胜古迹的古诗

光孝寺——[明] 许秋史:白云招我来, 初日满空谷。

露沁花气寒, 岚翠净如沭。钟动栖鸟惊, 啼上最高木。

草深人迹稀, 松影寺门绿。——[清] 郑修楼:六月生欢喜, 松阴步步看。

寺门溪影入, 佛顶日光寒。蕉密僧眠久, 莲开客坐安。

十年离净土, 惆怅老儒冠。开元禅寺开元暮归——[宋]陆游白发书生不自珍, 天涯又作宦游身。

溪桥烟淡偏宜晚, 野寺花迟未觉春。日暖登山思谢屐, 病余漉洒负陶巾。

茹芝却粒平生事, 回首岩扉一怆神。游南塔院小破文书院, 闲成杖履游。

洞幽泉漱漱, 院静竹修修。病骨凉如洗, 归心浩莫收。

船轻不载石, 一叶乱沙鸥。咏开元禅寺——[明]熊明遇溪潮带雨浪花湍, 断岸西风落木寒。

塔影凭陵青汉迥, 钟声远近白云残。兵戈异代开沧海, 樽酒今朝对碧滩。

遥忆江南春色早, 驿梅先后马头看。注:开元寺(在城南紫芝山下)原名林泉禅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康年间(约280),唐开元年间重建,改名开元禅寺。

相传原为吕蒙故宅,其后人捐献建寺。白云寺(在城南)白云崇梵禅寺——[唐] 许 宏踏破台痕一径斑, 白云飞处见青山。

不知浮世尘中客, 几个能知物外间。白云禅寺——[明] 苏 钲清暇来参一指禅, 禅房深在白云边。

树迷山色浑成雨, 溪楼波光远带烟。石畔尚留煨芋火, 林间时汲煮茶泉。

老僧相伴寻诗去, 满抱松风兴洒然。升山寺(在城南)——[宋] 杨忆层峦连近郭, 古胜有招提。

宿雾昏金像, 飞泉溅石梯。钟声空谷合, 塔影乱云齐。

千骑时乘此, 寻幽独杖藜。净慈寺(在放生池)题放生池净慈寺——[清] 郑修楼竹声犹未绝, 荒寺照溪流。

空殿聚黄叶, 一僧孤白头。厨荒无鸟至, 苔暗有碑留。

看到尘中佛, 吾生亦可休。题净慈寺——[清] 朱雪崔谁将妙句镇山门, 几阅风霜自晓昏。

大地阳回梅有信, 遥天寒酿雪无痕。万家雉堞迎孤塔, 十载峰烟自故村。

兴到何妨飞醉笔, 鸦涂貂续不须论。独过净慈寺、忆佩韦——[清]许秋史绀园无雁到, 兀坐觉秋深。

乱竹起寒色, 夕阳多远心。幽期风叶阻, 醉墨雨苔侵。

何日依禅寂, 同兹栖碧岭。净慈寺寄遂生晓寻竹径过招提, 晚卧云阴对碧溪。

红叶楼荒衰柳岸, 白头僧语夕阳堤。幽兰堪佩人偏远, 丛桂无花鸟自啼。

只有多情芳草色, 年年青到越山西。同柯佩韦游放生池 遇雨水阴昏石濑, 野色正苍然。

泉响乱幽磬, 客来惊暮蝉。深林不辨雨, 远村忽成烟。

欲访支公隐, 相从借榻眠。偶步城西——[清]郑修楼富沙明月在人间, 曾照富春江上闲。

千里风烟原不隔, 一甥一舅两青衫。梅仙山(在城南。

相传汉南昌尉梅福在此修炼成仙,故名)丹青阁(在紫芝山下)又过丹青阁——[明] 李 默又过仙阁听秋声, 桔柚青青入槛明。恰喜溪流当几席, 雅宜泉韵杂簧笙。

冥鸿数点翔空碧, 凉雨千峰送晚晴。寄语钦州新别驾, 茱萸插遍忆诸兄。

紫芝街谢厝祠堂对联: 淝水勋名第一, 东山逸兴无双。紫芝街五忠祠门联: 功勋光北宋, 道学启南闽。

小松大庙文昌阁奎聚书院门联: 奎壁双辉起云龙, 聚曜五星腾风虎。练氏夫人墓题夫人墓[清]郑修楼芝山梨岳溯遗民, 尽是当年劫后身。

千载黄堂留墓地, 万家黔首拜夫人。明星照空常不死, 古碑坠泪未生尘。

男儿多少图麟阁, 谁似闺门俎豆新。鼓楼横匾: (南向)雄镇南天 (北向)恩迎北极七夕登谯楼(即鼓楼)——[明]谢超宗:此日成高阁, 登临异昔年。

楼追银汉表, 檐接鹊桥边。一郡聪明君。

千秋雅颂传。自天嘉仍绩, 听漏进朝联。

王十三郎(延政)祠(在城内):禹铸神奸沦泗水, 宣王有鼓总离离。薄物今存何所憾, 襄阳早唱白铜靼。

都卫府(在城内)都卫行——[清] 邹山日斜西山西月出, 东山东遗愁何适。瞥然铁椅青潆潆, 纵观荒落惊如诩。

客道前朝都卫府, 黔国开山罗甲兵。长城荡荡夸时禹, 其时介胄袭家风。

猎较黄华洲演武, 壮气朝横狮岭云。灵旗夜卷蛮溪雨, 刁斗敲寒筚篥声。

楼船击折倭蛮橹, 沙虫将化怨何人。豚犬相看羞乃祖, 银甲阴沉蝎蜥雕。

宝刀错落蜘丝罟, 狭斜陆博斗风流。广袖长裙争媚妩, 五步趑趄百步雄。

小敌颤缩大敌苦, 也知浩劫厌昏尘。故使王祁焦乐土, 彻地吹来青火磷。

漫天饱杀鸟鸢腑, 可憎象鼎不如樟。空腹能为逃难王, 我闻此语心转悲。

朱熹朱熹博士府(在城内磨房前)门联: 徽国衣冠世胄 考亭理学名家中堂: 一代大儒宗 紫阳夫子容七星横右额 秀气见眉峰。北斗星横显令容 巍巍硕德大儒宗长垂百世紫阳笔 仰谒遗容凛肃雍。

二进中堂: 东周迁而夫子出, 南宋渡而文公生。朱熹条幅: 春报南桥川迭翠 香飞翰苑野图新,月窟中空疑有神, 雪堂养浩凝清气。

朱熹自题诗: 效官刀笔间, 朱墨手中持。王十朋赞诗: 胸中包古今, 笔下真有神。

朱熹画卦亭(在城南)——[清] 郑修楼千年草木有仪型, 旧是当年画卦亭。半亩烟痕助天碧, 一峰树色为闽青。

即今日月明如许, 想见乾坤梦独醒。愧到先贤读书处, 白头片刻略惺惺。

艮泉铭——[宋] 朱 熹凤之阳, 鹤之麓, 有兀而伏。堂之坳, 圃之腹, 斯渍而沃。

束于亭, 润于谷, 取而用足。清于官, 美于俗, 是为建民之福。

夜过玉溪独抱瑶琴过一溪, 琅然清夜月明时。只今已是无心久, 却恐山前荷蒉知。

——[宋]袁枢:泰山一叶轻, 沧浪一滴水。我。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