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专家叶嘉莹

1.中国当代著名古诗词学者叶嘉莹的丈夫是谁

著名古诗词学者叶嘉莹的丈夫,是赵东荪。

1948年3月,叶嘉莹嫁给了在国民党海军供职的文职人员赵东荪。关于这段婚姻,她意味深长地说:“我的一生都不是我选择的。

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他姐姐是我中学老师,她很喜欢我。

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但是谁让我结了婚呢?”1950年,“不爱诗词,偏好政治”的赵东荪被怀疑为“匪谍”投入了大狱。几年后丈夫释放出来,丈夫因为久被囚禁性情大变、动辄暴怒。

“在晚年时,有一次她丈夫看到她讲课时的录像带,惊奇地问,‘这是你在讲课吗?下次我也去听好不好?’与她生活了一辈子,就像一个陌生人。”叶嘉莹的学生张侯萍,深为老师的命运叹息。

扩展资料叶嘉莹,女,1924年7月出生,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

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1999年国庆期间,叶嘉莹受到**邀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建国50周年国庆宴会和国庆大典。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

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

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嘉莹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叶嘉莹 飘零人生诗词路。

2.中国当代著名古诗词学者叶嘉莹的丈夫是谁

叶嘉莹的丈夫是赵东荪。

1948年3月,叶嘉莹嫁给了在国民党海军供职的文职人员2113赵东荪。11月,夫妇二人辗转来到台湾高雄附近的左营海军军区。

1949年前后,国共两党对峙白热化,不少赴台人士被怀疑为**。第二年年底,“不爱诗词,偏好政治”的赵东5261荪被怀疑为“匪谍”投入了大狱。

几年后丈夫释放出来,他们有了第二个女儿言慧。丈夫因为久被囚禁性情大变、动辄暴怒。乖戾的丈夫即使找到工作也干不长,一家六口的生4102计落在了叶嘉莹的肩上。

扩展资料:

叶嘉莹1924年生于燕京旧家,其家族原本是蒙古裔满族人,隶属镶黄旗,曾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16531948年,叶嘉莹结婚。1949年夏天,长女言言出生,同年12月,丈夫被捕入狱。

1950年夏,叶嘉莹所任教的彰化女中,有六位老师因白色恐怖被捕,叶嘉莹也在其中,遂带着尚在吃奶的女儿被关押起来。

所幸其后不久获释,但却因此失去了教职与宿舍,叶嘉莹只好携**投奔亲戚,过着寄人篱下的生专活。是年暑假后,叶嘉莹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谋得教职。三年后,丈夫被释,次年**言慧出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叶嘉莹 飘零人生诗词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嘉莹

3.叶嘉莹诗词

1930年,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8]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有将近4年之久。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西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即去世。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9]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先后在当时的北平佑贞女中、志成女中、华光女中任教。

1948年叶嘉莹南下到南京结婚,不久随丈夫迁居台湾,并在台湾生活了十八年,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极为艰辛的岁月。[8]

1954年,叶嘉莹到台北二女中任教,1950年被台湾大学聘为教授,并先后受淡江文理学院、教育广播电台、教育电视台和辅仁大学的聘请,教授诗选、文选、词选、曲选、杜甫诗等课程。[8]

1956年夏天,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举办文艺讲座,邀请叶嘉莹讲了几次五代和北宋的词,叶嘉莹遂由创作逐渐转至评赏。

1958年,叶嘉莹为《淡江学报》写了《温庭筠词概说》一文,评词态度渐渐由主观转入客观,不过叶嘉莹仍在后来评赏诗词时带有一种心灵与感情的感发之力量,并作为一种特色保留下来。

4.叶嘉莹的人物经历

1927~1928年,即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1930年,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有将近4年之久。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

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即去世。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

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

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叶嘉莹的教学生涯。

叶嘉莹以她出色的才华,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1948年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从五十年代初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专家、教授。

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叶嘉莹,如今已成长为汉学专家。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叶嘉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叶嘉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今这些成果已被哈佛大学出版。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将近三十年的分别,叶嘉莹再次踏上了多少次只在梦中出现的故乡土地。叶嘉莹一口气写了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6年,叶嘉莹趁开会的机会刚刚去多伦多看望了结婚3年的大女儿和女婿,然后又飞至美国费城的小女儿处,只是数天之隔,叶嘉莹就接到了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的噩耗。

叶嘉莹说:“写诗时的感情,自然是悲痛的,但诗歌之为物确实奇妙,那就是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但整个心情仍然是悲苦而自哀的。”

1977年,叶嘉莹再次回国,叶嘉莹走遍了祖国从南到北的山山水水,当叶嘉莹听到导游也在一首首地背唐诗时,叶嘉莹心中的诗情再次掀起了波澜,叶嘉莹深深地感到祖国的诗根仍在,诗歌不死。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

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二十多年来,叶嘉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叶嘉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

叶嘉莹的讲演,受到了 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的广泛欢迎和赞许。1982年,叶嘉莹曾将整整8册笔记交给顾随先生之女、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顾之京,并协助顾之京整理成七万字的《驮庵诗话》,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随全集》;又于2005年,将剩余的全部笔记交由顾之京,整理为《顾随诗词讲记》一册,2006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

同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5.叶嘉莹材料作文她站在那里就像一首诗怎么写

2014年5月10日,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

叶嘉莹,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70年的教学生涯,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她上课喜欢随讲随写,年轻时每堂课都会写满一黑板字,写完再擦,擦完又写。她的手常因接触太多粉笔而过敏,手指常常贴着胶布。最近一次给南开学子上课,89岁的叶嘉莹站着讲了两个小时,一口水也没有喝。

迄今,叶嘉莹整理保存的讲课录音累计2000小时以上,音频、视频资料十几箱,以备老得无法讲课时,还可以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中国古典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在庆典上,叶嘉莹如是说,“我一生一世都热爱古典诗词,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教师,仍然要教古诗词。”

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6.叶嘉莹诗词

1930年,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8]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有将近4年之久。

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西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即去世。

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9]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先后在当时的北平佑贞女中、志成女中、华光女中任教。

1948年叶嘉莹南下到南京结婚,不久随丈夫迁居台湾,并在台湾生活了十八年,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极为艰辛的岁月。[8]1954年,叶嘉莹到台北二女中任教,1950年被台湾大学聘为教授,并先后受淡江文理学院、教育广播电台、教育电视台和辅仁大学的聘请,教授诗选、文选、词选、曲选、杜甫诗等课程。

[8]1956年夏天,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举办文艺讲座,邀请叶嘉莹讲了几次五代和北宋的词,叶嘉莹遂由创作逐渐转至评赏。1958年,叶嘉莹为《淡江学报》写了《温庭筠词概说》一文,评词态度渐渐由主观转入客观,不过叶嘉莹仍在后来评赏诗词时带有一种心灵与感情的感发之力量,并作为一种特色保留下来。

7.叶嘉莹为传播中国诗词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他的主要贡献如下;

1991年,应南开大学的要求,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1996年,叶嘉莹在海外募得蔡章阁先生所捐助资金,修建研究所办公大楼,并将研究所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如今,研究所大楼已经落成,叶嘉莹还为研究所捐出退休金的半数(十万美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驼庵”是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别号,用“驼庵”命名奖学金,是为了纪念恩师顾随先生,也是为了使受奖学生体会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叶嘉莹以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创作、教学、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得到了最高荣誉。1990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藤维藻、母国光二位校长亲自主持大会,祝贺叶嘉莹荣获这一荣誉。1999年国庆期间,叶嘉莹还荣幸的受到**邀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建国50周年国庆宴会和国庆大典。

8.怎么评价叶嘉莹编的给孩子的古诗词

《给孩子的古诗词》是当今中国古典诗词讲坛影响最大、绝无仅有的叶嘉莹先生的心血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和词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叶嘉莹先生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的中国古诗词结集成册。

《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不同风格的177首中国古代经典诗作、41首经典词作,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带给孩子感动和召唤,提升孩子的心灵品质,培养他们成长为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给孩子一部好作品”,实现编者长久以来的夙愿。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项“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错,原文表述为“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D项“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错,原文表述为“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E项“习古诗词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有帮助的”表述错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故选AC.(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题干问的是“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首先抓住答题要点:“忧患”到文中筛选信息,加以总结,得出答案.答案在文中1.4.6节.(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题干问的是“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审题目--明确方向:突出表现--找出答题区间.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题目的具体要求,自己归纳,提取精要.答案在文章最后三节和链接材料中.(4)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考察考生深层次发掘材料价值的能力.答案包括两部分:人生意义和价值、启示.“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可以得出答案.考生答题时要联系自身实际,内容要积极向上.答案:(1)AC(2)①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只能吃一种混合面的人生困厄降临时,圣贤之书让她多了应对的力量,她没有怨言,最终挺过难关.②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③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每点2分,共6分)(3)①叶嘉莹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②叶嘉莹将诗歌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把古典文化传达给青年,让他们能够理解.③让学生发现古典文学之美,古典诗词在她的讲解下变得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她认为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等,诵读有生命的古典诗词,可以让人的心灵不死.④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4)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①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寻求精神的灵光,用生命的坚忍克服人生的苦难.②用教书育人来报国.自费回国,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③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愿意将其生命结束在讲台上,献身古典文化的传承事业.(答出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启示(参考):①献身热爱的事业②人生的价值更多的在于精神的满足,灵魂的丰收.③人生路上的艰难和痛苦我们还是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此问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理,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