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特殊的审美功能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要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 通过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二、三、四句的“闲”、“厌”、“山”押韵,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 诗中寥寥数字就描绘了“众鸟飞尽” “孤云独闲”“与山相对”的几个画面,让诗人当时孤独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的表现力。 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写出了夜之静。 又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极目远眺,把美丽的洞庭湖比喻成了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把俊秀的君山比喻成“青螺”。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而且受益匪浅。 在学习这些优美的古诗词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理解,帮助学生发掘诗句中的语言美,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适时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渔歌子》一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学这首词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还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也即“诗情画意”的美。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是要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如《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另外还要要渲染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由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让人无限遐想。 学生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学生想。 2.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特殊的审美功能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要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 通过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二、三、四句的“闲”、“厌”、“山”押韵,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 诗中寥寥数字就描绘了“众鸟飞尽” “孤云独闲”“与山相对”的几个画面,让诗人当时孤独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的表现力。 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写出了夜之静。 又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极目远眺,把美丽的洞庭湖比喻成了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把俊秀的君山比喻成“青螺”。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而且受益匪浅。 在学习这些优美的古诗词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理解,帮助学生发掘诗句中的语言美,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适时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渔歌子》一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学这首词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还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也即“诗情画意”的美。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是要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如《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另外还要要渲染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由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让人无限遐想。 学生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学生想。 3.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语文古诗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结构的美学系统。 中学语文教材集中了不少名篇佳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中不同个体生命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朗读中充分感受美1 增强美的感受。教师范读不但可以再现课文的情趣,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 教师因势利导,就会让学生,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如课文《岳阳楼记》,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江南洞庭湖的雄浑阔大、岳阳楼的气势非凡、作者范仲淹的豪迈情怀以及整个作品催人奋进的力量。 教师出色的朗读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开辟了通畅的渠道。2 在吟诵涵泳中引起美的想象。 课文的美好意境能引发丰富美好的想象。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水青山的美丽,鸡犬相闻的安祥,敦厚热情之人情的温暖,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境。 学生在朗读中无不赞赏那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无不向往那淳朴诚挚的美好情谊。美好的意境使学生想象在不知不觉中蔚然成荫;日已西斜,诗人要告辞了,朋友却苦留不住,只好怅然送客;在门口热情的主人千叮咛万嘱咐:等到重阳节再来村中,菊花开遍篱边的时候,一定要来田舍共赏菊花,再醉流霞。 诗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真诚的邀请,尔后带着微微的醉意。更带着故人的友谊,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朋友的家。 二、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学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能力教师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既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1品味美的语言、感受美的形象。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读课文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领略语言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作品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 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执教郦道元《三峡》一文时,教师应当就语言之美和内涵之丰富进行重点处理。 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 “凄” “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中,作者不但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对偶,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强烈情感。 2 品味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 如,教学《使至塞上》时,要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它用直来写孤烟,写出了大漠辽阔孤烟直上的景象,用圆来写落日,使夕阳也显得格外鲜明,整个景象奇丽壮阔,意境苍茫雄伟。 苏轼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_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天净沙·秋思》中用九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再现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然后用夕阳西下一句为背景,把前三句联结起来,强化了游子的愁情。 最后一句点题,画龙点睛,突出了主人公难以言喻的沉重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一个深远的意境来,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三、深挖作品的人情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纯美的品质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则能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起到感染学生,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塑造美好的人格。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通过写她能织布,与小姑的友爱,离开焦家时的装束等,表现了她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等优美品德。中学语文课本中体现人情美的人物是很多的,像屈原、张衡、周瑜、黄淑英、刘和珍、吴吉昌等等都可能给学生以美的榜样,美的感染。 美育对人格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潜移默化,长期熏陶,方能筑起“人格长城”。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以长久的、健康的、高尚的美育,那么,就一定能使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成为一种享受,并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人即人性的完全复归”。 总之,利用教材进行美育是语文课的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 4.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美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老师结合教材进行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那么,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创设美育氛围 1.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如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 2.播放音乐,烘托情感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丰富的美感,并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意境中,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先播放了一首舒缓优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随着乐曲细细品味文本,在美妙的音乐渲染出的情境中想象文字表现的美好画面,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露出了陶醉的神情。接着,在课文讲解中,我让音乐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的烘托、感染下,学生很快便被带入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园景色的环境美,和谐友好的人情美,对于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的把握也轻松自然了许多。 5.如何利用古诗文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利用古诗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诗歌无异于是灿烂文明上的一朵奇葩。 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呢?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位卑不敢忘忧国——爱国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教育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朝书画家颜真卿的《劝学》,它告诫莘莘学子要刻苦读书,勤奋学习,不要等到白了头再去后悔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意即学习贵在勤奋刻苦。永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宋代学者刘载好学不倦,知识渊博,他的书斋配挂一副自书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鸣先”,说明学习的勤奋和刻苦。 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 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通过朗诵这些诗歌,孩子们定会受到一些启发,得到一些启示,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三、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教育 清朝诗人钱鹤滩有一首著名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这首明日歌对学生的震动挺大的,因为学生普遍比较懒惰,总是爱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去做,学了这首诗以后,孩子们珍惜时间的行动更加自觉了,“今日事今日毕”,做事也不再拖拉。 晋代的陶渊明也曾写下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诗句,勉励人们要珍惜时间,及时努力,因为“岁月不待人”。 四、一言为重百金轻――诚信教育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 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论语》曰:言必信,行必果。 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单纯靠道德说教是不管用的,读古诗名句,了解古人的做法和决心,对孩子们的触动是非常大的。 五、春蚕到死丝方尽——奉献教育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 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龚自珍的铮铮誓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人生格言和处世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悲天悯人之心。 学生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受到教育? 六、寸草尚报三春晖——孝道教育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知道孝顺父母长辈,人更要孝敬长辈。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到这首诗的时候,孩子们的眼中有了点点闪光的泪花。 是啊,寸草尚报三春晖,何况人呢? 另外,二十四节气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农历节日,不仅在指导农业生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几千年的使用中,包容、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所以,我在课外,对这方面的古诗进行搜集整理,指导学生背诵。 我给我们的古诗背诵命名为“在农历的天空下”。冬至那天,我们背诵《立冬即事》《十六字令 冬》,背诵杜甫的《小至 冬至 至后》;小寒时节,我们一起走进梅花诗词之旅,背诵王冕的《白梅》,宋朝林逋的《山园小梅》,背诵宋朝陆游的《梅花绝句》……小雪那天,我们一起背诵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唐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接近一年的朗诵中,从冬至又到冬至,我们在二十四节气里走了一个来回,不仅增进了学生的课外积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