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句诗史的形容词

1.读下面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史描写什么的,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2.中国古诗的诗史特征

1.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等: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卢纶、李益等: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浪漫派 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4.现实派 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兵车行》

5.浪漫诗派

在诗的体裁、内容或作品风格上,兼有王、孟、岑、高二派之长。

李白(诗仙)、贺知章

6.社会诗派

1.诗风写实,或述离乱之情,或反应民生疾苦。

2.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

杜甫(诗圣)、

白居易、元稹、

刘禹锡(诗豪)、张籍

7.自然诗派/田园山水

1.著力於自然山水之歌咏,乡村生活之描写。

2.以恬淡之笔法,造成恬静之诗风。

王维(诗佛)、孟浩然、

韦应物、刘长卿、储光羲

8.边塞诗派

以七言乐府与雄放作风,写塞外之风光,惊人之战事及不凡人之事。

岑参、高适、

王翰、王昌龄、王之涣

9.

怪诞诗派

1.以奇险冷僻之诗风著名,用奇字、造怪句、押险韵。

2.不太重视文学之社会使命与功用,而较偏重艺术之技巧。

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3.杜甫的哪些诗堪当“诗史”的代表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4.杜甫

简单地说,是因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史上称杜甫为诗史。

在唐代诗人中有两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诗仙”李白;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诗圣”杜甫。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唐王朝由太平盛世转到衰落的大动荡时期。

杜甫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所以人们称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

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

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

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真正见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足见历代对于杜甫诗歌创作成就的推崇。 杜甫,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因作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后人又称他为“社工部”。

公元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里。他的祖父是唐初的著名诗人杜审言。

杜甫从小受着严格的诗书教育,学习非常刻苦。7岁开始学习写诗,到了14岁,就已经能够写出很好的诗了。

2O岁以后,他曾三次出门游历,南到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北到河北、山东都有他的足迹。 33岁那年,杜甫在河南洛阳遇见了当时已经是很有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一见如故,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

这次见面,给杜甫很大的影响。第二年秋天,他们在山东分手,不久,杜甫到了京城长安。

他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 结果是“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时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统治阶级越来越奢侈腐化,杜甫虽然到处奔走,仍没有结果,生活越来越艰难。

这时,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矛盾,思想也更同情劳苦大众。 在游历时期,他写了许多沤歌祖国大好山河的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令人精神振奋,真是一幅非凡的泰山图。

这是他爱国的一个方面。在长安,他一呆就是1O年。

这1O年间,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认识了社会黑暗,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

《丽人行》等。《兵车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

那种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憎恶和诅咒。

《丽人行》揭露了杨贵妃、杨国忠荒淫奢侈腐化的生活。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

唐玄宗只知道花天酒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他大封杨家的结果,使得杨家“炙手可热势绝伦”,杜甫这样有力地揭露真是人本三分。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政,如何能治理好国家?诗人用真实生动的事卖告诉人们,唐王朝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公元755年,杜甫凭着自己的才学,总算谋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年冬天,他从京城长安回奉先县去看望自己的妻小。途经骊山,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里饮酒作乐,宫里传出了阵阵歌舞笙笛声。

杜甫看到这一切,心里感慨万端。他停止脚步,抬头看着华清宫这华丽的殿堂,不由得使他想起了长安街头的挨饿受冻的人民,和一路上成群结队的饥民。

其实,这时安禄山已经在范阳起兵,”消息尚未传到长安。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以皇帝为首的这群大小官僚及杨氏一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杜甫想到这里,心情非常沉重、他也联想到自己妻儿所处的境地可能更加悲惨,于是加快了归家的步伐。经过几天劳累,终于到了奉先县。

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院里一片哭声。进屋一看,原来是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因饥饿而死。

他眼前一黑,几乎要跌倒。他感到没有尽到一个作父亲的责任,连自已的儿子都养活不了,心中悲痛至极。

他把路上和在京城看到的这一切,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剥削阶级的罪行。

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安禄山叛乱前后这段历史,语言形象生动,不愧是“诗史”。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听说李亨在灵武继承了皇位,他把妻小安顿在*州,自己单独到灵武去,想为平定叛乱尽一点力。 不巧,走到半路上被安禄山的部队俘虏,送到长安。

公元757年,他冒险逃出了长安,到了当时临时首都灵武。唐肃宗任命他当左拾遗,左拾遗是从八品的谏官,能够参与廷议,上书言事。

杜甫对这个差事很满意,也很认真,经常给皇帝提点意见。李亨对此很不高兴,借口让杜甫回家探亲把他调开了。

长安收复后,李亨又把他调到华州作个小官。杜甫对。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