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总结出下列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烛之武退秦师>: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是,句子主语;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宾语 倒装句: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后置: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判断句: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状语后置: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触龙说赵太后>: 判断句 : 非弗思也(表否定判断) 宾语前置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疑问句,代词作宾语提前) 状语后置 : 赵氏求救〔于齐〕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和〔于身〕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尔何如?(宾语前置) 何伤乎?(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寡人之于国也>: 宾语前置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状语后置: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 判断句: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为“不是我,是年成啊”) 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句意为“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劝学>: 被动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輮以为轮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否定句: 学不可以已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能十步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判断句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省略句 :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蟹(有)六跪而二螯 倒装句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秋水>: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闻道百 定语后置 太多了很难总结啊 2.谁有大约100句文言文的省略句例子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字串3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如:①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②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 (四)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 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 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二)谓语省略 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 1、承前省。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2、蒙后省。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蒙后谓省谓。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3、对话省。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三)宾语省略 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 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 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 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如: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四)兼语省略 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等后的代词兼语常常省略。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 (五)介词省略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介词“于”的省略。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于咸阳”作“聚”的补语,同时有宾语“之”,因此,介词“于”省略。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 今臣至,大王。 3.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列出几个句子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一般省略了哪些成分文言文中某些词或某些成分在不发生歧义的情况下经常被省略,其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且省略的成分十分广泛,如下面的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 (括号内为句子省略的成分) ⑴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 (秦)因利乘便,宰割矢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生)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蒙后省。如: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暮春之初,(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问:“(公)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对话省。 如: 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事)甚急。” 《鸿门宴》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独乐乐)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 (2)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皆(穿)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主》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 也。 《赤壁之战》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觉)非前 物。 《促织》 初为《霓裳》后(为)《六幺》。《琵琶行》 (3) 省略宾语 若舍郑以(之,指郑国)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今闻(秦)购将军之首。 《荆轲刺秦王》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 (之,指壮士)斗卮酒。 《鸿门宴》 以一头进(上官),试使(之,指 促织)斗而才。 《促织》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 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 省略介词的宾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指 衣食)分人。 《曹刿论战》 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 (之)明也。 《游褒禅山记》 今为(之,指这件事)奈何?《鸿门宴》 引以(之,清流激湍)为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荆轲刺秦王》 (5) 省略介词 介词“以、于、自”经常被省略。 如: a。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b。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烛之武退秦师》 c。 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d。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e。 有碑仆(于)道。《游褒禅山记》 (6) 省略定语 以(汝之)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 《愚公移山》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光 之)不言也。 《荆轲刺秦王》 (7) 省略定语中心词 伐无道(的君主),诛暴秦。 《陈涉世家》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琵琶行》 。 5.《桃花源记》中的省略句诗词小筑为您解答: 1、省略主语。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省略宾语。例如: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作食。 6.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是指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 2。 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 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 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怎么判断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的我把这些编辑整理到一块啦^_^-----------------------------------------------省略句--------------------------------------------------------------- (一).省略句的古今异同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二).省略句的形式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做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简洁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部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⑴主语的承前省。 承前省的意思是,承接前面的成分,在后面省略。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⑵主语的蒙后省。 蒙后省的意思是:蒙借后面的成分,在前面省略。如: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⑶主语的对话省。 在对话时,根据具体的对话语言环境来省略。这种省略的灵活性最强。 ①(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相比现代汉语还是要多一些,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⑴承上文谓语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⑵蒙下文谓语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有版本作“竖”)追之。⑶共喻省略。 就是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翻译:等到左公被抓投入东厂的监狱,史可法每天早晚(守候)在监狱的门外。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的大多是代词“之”。⑴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⑵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⑴省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⑵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⑶省略介词“自”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判断句----------------------------------------------------------- A.概念: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B.判断句式的古今不同点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C.常见的判断句式1.“……者,……也”表判断;主语后面“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吴广者,阳夏人也。④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⑤南冥者,天池也。⑥齐谐者,志怪者也。 ⑦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2.“……者,……”表判断;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同样不用翻译,只直接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②粟者,民之所种。3.“……,……也”表判断;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用翻译。如:①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⑤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者也”表判断;不出现主语,只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用翻译。 如: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也可表判断;“者”、“也”都不用,即“……,……”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语谓语之间加“是”。 这种判断句式常常称作意念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粮之国,不可信。③此亡秦之续(老路)耳。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