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5.(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初一语文古诗词赏析】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年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这些百度百科一下就全好了。 3.跪求10篇初中古文阅读理解题 及答案第一篇 阅读《三峡》,完成1-4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囐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A.之: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其: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C.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D.故: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2.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②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第三篇 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6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录毕,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环(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第四篇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1—3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临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谁与归?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阅读《曹刿论。 4.中考古诗赏析选择20道1、阅读曹操的《龟虽寿》,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答案)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句子,其中的“遗篇”就是指《龟虽寿》这首诗。B、这首诗前四句是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管寿命多长,总有终结的一天。 从反面揭示出人的精神面貌之重要。C、诗的第五、六句从正面作喻,又与七、八句意思紧密相连,揭示了这首诗的中心,形成了诗的高潮;高潮之后,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把满腔热情凝聚于一个哲理之中。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与整首诗的内容并无关系,而是在配乐时加上去的。2、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 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 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 3、下面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一,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A、这首诗中的“王杨卢骆”,即指初唐“四杰”。B.这首诗评价了“王杨卢骆”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C.这首诗否定了对“王杨卢骆“哂未休”的态度和做法。D.这首诗就“王杨卢骆“身与名俱灭”的结局抒发了叹惋之情。 4、对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答案)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A、开头两联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B、第三联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抒发浓重的离情。 C、末联写作者回忆过去与李白把酒论诗的情景。D、这首五律诗,从赞美诗发端,以“论文”收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自然,用语隽永。 5.读下面唐无名氏的《水调歌》(古代乐曲名),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A.一、二两句写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地面辽阔荒远,日落星出,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的静谧。 B.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幽深的静夜,突然升起几处报警的烽火。 “几处”突现了军情的紧急,给人以突兀、危迫之感。C.第四句写军营的反应。 警报传来,战士们迅速将军营连成一片,擂响鼓鼙,立即出战迎敌。“鼓鼙”二字突现了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 D.全诗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采用层层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形成起伏跌宕,读来扣人心弦。6、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答案)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7.读下面唐朝诗僧景云《画松》诗,选出后面分析不确切的一项(答案)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8.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作用,突出了江水阻隔。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D.诗作者把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 5.求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技巧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技巧 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 1、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 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二、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 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 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 四、熟练掌握答题方法,大胆使用常用的鉴赏术语,做到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中考试题-诗词鉴赏题集 1、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D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赏析填空 如 梦 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 (叶的茂盛) 和 ( 花的凋零) 。 (2)作者采用 ( 委婉含蓄) 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3、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 秋思之祖 " ,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 6.整个初中的古诗文赏析《长歌行》阅读赏析作品简介: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晒干.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布:散布,洒满.德泽:恩泽.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焜黄:枯黄.华:同"花".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野望作者:【王绩】年代:【唐】体裁:【五律】类别:【未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晖:落日的余光。(4)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 7.初中古诗文阅读初中阶段要求背诵的古诗 1、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理解】: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理解】:美好的春雨好像知道季节,正当春天万物发芽生长的时候。伴随着春风夜里悄悄来临,滋润着万物而不出一点声息。 野外的云天、小路都全在黑暗之中,只有江船上的灯火还在亮着,明天早上见到春雨滋润到的各个地方,整个锦官城一定杂花生树,汇成花的海洋了。 4、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理解】:江南美极了,那里的风景我本来就很熟悉。太阳升起来时江边的花被霞光染得比火还要红,春天到来时,江水绿得像蓼蓝草的颜色那么诱人。 这江南的美丽景色怎么不让人留下永久的记忆呢? 5、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王侯家。 【理解】:春城长安处处都有柳絮扬花飞舞,寒食节里春风吹拂着宫苑的柳树。天黑时汉宫内传出朝廷赐的烛火,王侯家里弥漫着蜡烛燃烧的烟雾。 6、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理解】:春天的江南,莺啼千里,绿叶映着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随风飘扬的酒旗历历在目。那南朝建造的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不知有多少笼罩在这迷蒙细雨之中。 7、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理解】:滔滔黄河一望无尽,好像与天边的白云相连接,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人烟稀少,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中。何必用羌笛哀怨地吹奏起《折杨柳》的调子?玉门关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呀! 9、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理解】: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偏偏起舞,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10、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1、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理解】:苍翠的西塞山前,雪山的鹭鸟轻飞,桃花红艳,春水泛流,鳜鱼正长肥。 戴上青色的箬笠,披上绿色的蓑衣,迎着斜风细雨,打鱼人不必把家归。 12、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3、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理解】:在爆竹声声中把旧的一年送走了,沐浴着春风,欢饮屠苏酒心中暖融融。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千家万户,庆新春到处是新桃换旧符。 14、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理解】: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原野景象已经是焕然一新。随便都可以领略得到春风的面貌,万紫千红都是明媚的春天风景。 15、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6、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解】:竹林外已开出稀疏桃花,红绿掩映,最先知道春江转暖的是水中鸭群。蒌蒿长满了地上,芦笋也露出新芽,现在正是河豚鱼要上市销售的早春。 作者:211.93.165.* 2005-2-25 18:57 回复此发言 2初中古诗全集 17、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理解】: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那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18、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关键词链接 夏 19、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理解】:到底是六月间西湖景色啊,风光艳丽与其他时间都不同。一直接到天边的荷叶无尽的碧绿,与阳光辉映的荷花分外艳红。 21、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2、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理解】:先生的草屋檐下,由于经常打扫,没有一点绿苔杂草,屋前的花木都是亲手栽培的,整整齐齐分成一块。 8.初中语文古诗赏析全部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①知作者,明主题(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②看提示,定基调(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练习:《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③品语句,悟感情(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练习: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 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练习: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 “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 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4.入情以会意(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