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湖泊美丽景色的诗句1、移家别湖上亭 唐代: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2、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宋代: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译文 绿色纯粹,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落花人独立之感)。 3、南湖 唐代: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译文 南湖上微风入槛习习生凉,随风飘动的菱荇叶子遍满池塘。 野船紧靠在春草丛生的岸边;水鸟带着波光在夕阳下飞翔。 风吹芦叶飒飒作响疑是天在下雨;浪花无边无际很像洞庭风光。 整天看着篷船飘荡在湖上,我这东归客不禁想起太湖边的故乡。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2.关于湖泊美丽景色的诗句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潇湘八景诗·洞庭夜月 宋·张经 秋夜净无云,嫦娥展孤镜。 灏气浸澄波,荡漾光还定。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西湖杂诗 【清】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3.描写湖景的诗句有哪些1.《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昼轮。 溶溶春水浸春云。 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 隔花啼鸟唤行人。 日斜归去奈何春。 2.《点绛唇·湖上西风》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湖上西风, 露花啼处秋香老。 谢家春草, 唱得清商好。 笑倚兰舟, 转尽新声了。 烟波渺,暮云稀少, 一点凉蟾小。 3.《菩萨蛮·藕丝衫翦猩红窄》 年代: 宋 作者: 张先 藕丝衫翦猩红窄。 衫轻不碍琼肤白。 缦鬓小横波。 花楼东是家。 上湖闲荡桨。 粉艳芙蓉样。 湖水亦多情。 照妆天底清。 4.《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湖上西风急暮蝉。 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 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 不知重会是何年。 5.《好事近·湖上雨晴时》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 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 醉中吹坠白纶巾,溪风漾流月。 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 4.描写湖景的诗句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2、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吹来忽不见,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他描写湖景诗句如下” 1,刘禹锡《游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4,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5,银盘水面无尘,玉镜天心相映 6,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7,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9,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0,一千倾,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1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12,划去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1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4,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15,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1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5.关于湖泊美丽景色的诗句描写湖泊景色的诗句有: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唐·韩翃《送僧归日本》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唐·钱起《饯别王十一南游》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赏析: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 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 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 “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 “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 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 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 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 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 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 6.描写湖景的诗词句湖光秋月两相合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还有杜甫的那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短信搜索 本类。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宋时期洞庭湖水域向西拓展,达到方圆七八百里,而且是洞庭湖最深的时期,"八百里 洞庭"开始频频出现于这一时期的诗文中,如唐僧可朋的"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宋 梅尧臣的"风帆满目八百里,人从岳阳梦上看",等等。 洞庭湖的潋滟澄波和壮丽景色、恢宏气势,激发起诗人的无限诗情。唐代张说诗曰?quot;平 湖 一望水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孟 浩然诗曰:"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莫辨荆吴地,惟余水共天"。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 人李白和杜甫均有描绘洞庭湖的名句千古传诵。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诗曰:"清晨登巴 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 无寒烟。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风清长沙浦,霜空云梦田。…"杜甫形容浩渺洞庭为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白居易的"猿攀树立蹄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元稹的"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宋朝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 庭》极得后世赞赏:"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正因为湖水幽深莫 测,浩浩无涯,使人们产生了奇妙的幻觉和神奇的想象。唐人李朝威在他的《柳毅传》中, 便将洞庭湖描绘成"白璧为柱,青玉为墙","台阁相向,千门千户,奇草珍木,无所不有 "的洞庭龙宫。 7.描写湖景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春题湖上》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 ——刘将孙《踏莎行·闲游》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旧时月色》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刘过《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苏轼《卜算子·感旧》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