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课文:古诗三首的全诗翻译是《观沧海》、《望岳》和《饮湖上初晴后雨》吧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1) 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4.终要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2) 1.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2.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3.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4.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3) 1.泰山的面貌怎么样?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 2.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 3.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看见想要归巢的飞鸟。 4.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4) 1.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2.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3.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 4.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2.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 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 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 《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 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 “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第三首则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 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再让学生练习背诵。默写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还应注意标点符号。 “思考·练习”的第二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大意。可先让学生反复读一读诗句,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因为事实上,古诗的不少诗句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题所列的第一句,“布”,此处可解作“分散到各处”;全句可解作: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万物都有了光辉,充满生机。第二句,“然”,指燃烧,“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第三句,“关”,此处指边关,“还”,回家。全句可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卫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 3.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书第3课,古诗词三首牧童 <;唐>;吕岩 字:【洞宾】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亡(wú)赖,溪头卧⑧剥莲蓬。 4.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3首意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5.6年级下10课古诗三首教材分析:《七步诗》作者曹植。 “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 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 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出塞》作者王昌龄。 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 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1、范读课文。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二、学习《长歌行》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天快要到来。(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8)何时复西归: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三、巩固练习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1、用上堂课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什么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 战罢沙场月色寒。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古来征战几人回。 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 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1、学生自学。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10《古诗三首》。 6.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资料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 1、《牧童》——作者:吕岩(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几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过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2、《舟过安仁》——作者:杨万里(南宋)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用伞当帆让船走得更快啊。 3、《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释义: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醉意中说起了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牧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舟过安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平乐·村居》。 7.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 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 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 《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 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 “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第三首则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 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再让学生练习背诵。默写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还应注意标点符号。 “思考·练习”的第二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大意。可先让学生反复读一读诗句,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因为事实上,古诗的不少诗句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题所列的第一句,“布”,此处可解作“分散到各处”;全句可解作: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万物都有了光辉,充满生机。第二句,“然”,指燃烧,“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第三句,“关”,此处指边关,“还”,回家。全句可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卫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