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二十五岁的古诗词

1.古代形容25岁男子的称谓

称谓汇总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

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24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

2.请告知苏轼二十五岁前的诗词,谢谢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写作背景:苏轼兄弟继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同科进士及第之后,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24岁,又同举制策入等。苏轼被任命为凤翔(今属陕西)签判,苏辙(子由)因其《御试制科策》尖锐抨击宋仁宗,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只好自己要求留京侍父,在这以前,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苏轼赴凤翔任,是他们第一次远别,苏辙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写了这一抒发离愁别恨的名篇。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创作背景: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即苏轼24岁之时,当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3.李白25岁前写的诗 急,大於两首(最好全列出来),原文请放上来,

李白十五岁。是年秋,李白隐居于大匡山山脚下的大明寺,开始两年左右的学习,已作赋多篇。如:《对雨》、《初月》、《雨后望月》、《晓晴》、《望夫石》.

对雨》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古岫藏云毳,空庭织碎烟。

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雨后望月

作者:李白【唐代】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李白十七岁。继续在大明寺读书。留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卷二十三)、《赠江油尉》(卷三十)、《寻雍尊师隐居》(卷二十三)。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李白【唐代】赏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急就先给点吧,后面还有,要就提问。

4.请告知苏轼二十五岁前的诗词,谢谢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写作背景:苏轼兄弟继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同科进士及第之后,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24岁,又同举制策入等。苏轼被任命为凤翔(今属陕西)签判,苏辙(子由)因其《御试制科策》尖锐抨击宋仁宗,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只好自己要求留京侍父,在这以前,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

苏轼赴凤翔任,是他们第一次远别,苏辙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写了这一抒发离愁别恨的名篇。 《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创作背景: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即苏轼24岁之时,当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5.求带轻侯二字的诗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文解释】

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词语解释】

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五侯:宦官宠臣。

【诗文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这首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讽刺了皇帝的偏宠。全诗含蓄自然,富有情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