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听名师之路古诗词心得

1.古诗词名家论坛学习心得

2011年4月23日至24日,我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中国教育名家论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及校长领导力提升报告会。

这次论坛汇聚全国知名学校的优秀教育专家。他们有德育报社的张国宏老师,北京35中的朱建民校长,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刘希娅校长,河北石家庄第十五的裴春雪老师,江苏锡山中学的唐江澎老师等,他们或阐述新课改理论,或阐述学校管理的新观点,或介绍自己学校的发展特色。

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老师们专心致志聆听专家的讲座。这次论坛使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2.看完古诗词之后对你的帮助和感受

个人觉得,古人所创造出来的古诗词精华对现在的我们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给与我们很大的帮助,一些利于塑造坚韧品格的诗词,比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教会了我们坚强,一些利于开拓视野,放大格局的诗词比如曹操的【观沧海】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等等太多太多的作品无不用其中的精髓激励着,指引着我们前进,塑造更优秀的品格。

看完古诗词后,有时候确实内心挺激动,激昂澎湃,也许这就是对我们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一种认同感,一种血脉的追随,以后会更加深入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壮大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结合李自斌老师的名师成长之路,给您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教师关乎国家未来,一个好老师,胜过万卷书,正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求”。

老师的职业崇高而伟大,因此,做老师,就要做好老师,做名教师,做真正对社会有意义的老师。 名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

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名师要有完善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艺和超群的业绩。

若要成长为名师,那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只要勇于面对真实的教学生活,只要经常保持一颗积极、昂扬向上的心,只要坚持认真地“计划每一天,思考每一天,就会新鲜每一天,收获每一天,快乐每一天”! 一、抬头“仰望星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名师应是有教育思想的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催生思想,用新的理念设计课堂;名师应是有教育智慧的老师,能把握住教育的热点,不断地去反思和打磨,产生个人的教育智慧;名师还应该是有个性魅力的教师,能够走进学生心灵,形成并展示出个人的风采和优势。 1、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总理于2009年教师节在北京35中学听课后指出:“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

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总理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

2、爱心比理念更重要 做为名师,应该是挚爱的化身,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当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善待每一个学生。 3、以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

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二、低头“脚踏实地” 教师只有抱着实干、肯干的态度,投身教育事业,不抱怨,埋头干。 勤勤恳恳备课,扎扎实实上课,时时刻刻反思,兢兢业业学习,点点滴滴进步。

这是每个教师成长必须经历的道路。 1、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对我来说,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书本的养料,要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

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读儿童读物,了解学生的好恶寻找共同语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和教育尺度;我制订计划,在每天至少看半个小时的教育教学书刊,对自己有感触的或认为重要的内容则进行摘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让自己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品性的促进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者……我们不断的充实自己,才会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感到无限快乐,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使学生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的发展。 读书,会让你的课堂充满智慧和灵性。

2、只有干字当头,才能成就未来 教学质量无法彩排,只有肯付出才会有收获。有一位专家曾说过自己的成功秘诀:“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 名师的成长应立足于教育实践去开展教研。名师的成长方向、成长速度与质量决定于日常的教学研究。

应该时刻以教学研究为滋养,只有教学研究才能够为名师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只有以教研为滋养的成长才能够具有持久的发展动力。

在教育工作中,一边教书,一边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我想这或许是我能取得点滴成绩的关键所在吧。 没有哪一位名师不是勤于动笔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有志于成为优秀教师的老师们,应从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于永正等名师身上受到启迪,尽快拿起笔来,从教学札记写起,写一些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如有精力,每学期写一两篇经验总结、教研论文,持之以恒,几年以后,会大受其益。

三、构建“生命课堂” 教育,首先是人学。教师应该永远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学生,用真诚、无私的爱去关怀学生。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

4.老师让我们说说学习唐诗宋词后的心得体会,怎么说啊,详细点的,谢

如果说唐是“诗王朝”,那么宋就是“词世界”。

从南宋至今,流传下来的较有影响的宋词总集、选集有20余种。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收录宋词最全的《全宋词》,共录有近1300多家词人的两万首词,虽然其数量远远不及唐诗,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窥见宋词丰富多彩的全貌。而目前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宋词选本,则是由胡云翼(1906一1965)选编的《宋词选》。

胡云翼先生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是我国现代词学史上以新文化思想来研究词学并取得很大成就的大家。他的词学研究观点至今仍有很大影响,他所建构的词史规模因为有首创意义而为词学家们所借鉴。鲁迅先生评价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正因为胡云翼有深厚的学术根基,又具有深邃的编选目光,所以入选《宋词选》的大多是古今公认的名篇,又很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的口味。因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

《宋词选》以苏轼、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词作为主,重点选录南宋爱国词人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兼顾了其他风格流派的代表作。所以,《宋词选》基本囊括了两宋重要词人的代表作。并收录部分无名氏作品,覆盖面较广。在选编的近300首作品中,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代表性词人的作品收人最多,此外,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陆游、张孝祥、吴文英、刘克庄等名家次之,其他小一些的词人作品虽少,但也都是代表作,因此这个选本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宋词创作的实际水平和成就,读者们完全可以从中了解到宋词盛况,又能欣赏到宋词佳作。

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承续五代之遗风,呈现出或雍容淡雅,或含蓄摇曳,或精致婉转的风格;柳永一出,不但小令变成了复杂的慢词,而且带有极浓厚的市民语言成分和情感。一时风靡市井;秦观词多香软婉好,偶尔也有清新高旷之作;贺铸词多艳冶浓丽,但有时也不乏幽峭;周邦彦作专职词官,极讲词艺形式,音节文字两美,但内容空泛;笔力柔软的词到了苏轼面貌一振。词格始高,词境始大,词体始尊;两宋之交的巾帼词手李清照在婉约背后往往有深沉细腻的愁思;南宋辛弃疾悲凉慷慨与激昂豪迈交织,形成一个高峰,也带动一批词人;同时姜夔则沿着周邦彦的路数精裁巧制,创作了大量雅词……这些都可以在《宋词选》中有序地找到相应的作品来印证与领会。

5.唐诗学习心得800字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齐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汪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完美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齐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齐,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齐应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我读《唐诗三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间人世情,我体世间人之挫……

6.聆听诗歌意蕴心得体会200字

关于所有的??有点难。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2、经典古诗文读后感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7.学习唐诗的心得体会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这里五段文字,三个论点。

第一段主意是说:诗不从学力中来,亦不从理智中来。但接下去却又说:如果不多读书,多穷理,就不能极其至。

极其至,就是达到最高阶段。最高阶段,就是“悟”。

由此可知,他所谓“悟”,是以读书穷理为平时修养的基础。由此而获得“妙悟”,写出诗来,没有书本知识和理智思考的痕迹。

第二段是用四个具体形象来比喻上文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这里所谓“兴趣”,就是指盛唐诗人的“妙悟”。

第三段是批评“近代”诗人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就不免露出了“言筌”和“理路”的痕迹。 如果妙悟仍然要从多读书、多穷理得到,这个悟字已经和禅宗的悟有些距离,至少已落下乘的渐悟。

看来严羽所谓妙悟,即是明清诗家所谓性灵,也就是梁启超所谓“因斯披里纯”,现代所谓灵感。读书穷理是诗创作的修养基础,但诗决不能直接从书本知识和理性认识中产生,而是要从一时灵感的触发中产生。

妙悟、兴趣或灵感,就是严羽所谓别才、别趣。他所谓“近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就是说诗中所表现的只是文字的功夫、学识和思想,而没有灵感。

因此,这种诗就显得呆板凝滞,而“涉理路,落言鉴”了。这一节话是针对江西派诗人而言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