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从基础开始学习元曲,宋词1学习格律。推荐《词林正韵》、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王力《诗词格律》、夏承焘《读词常识》等。 2学习鉴赏。①鉴赏能力培养:推荐叶嘉莹先生的作品《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西名家论稿》等、周振甫《诗词例话》②鉴赏经验积累:《唐宋词鉴赏辞典》等。 3名家名作细读。找自己喜欢的词人的作品集一首一首的读,推荐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名家笺注的丛书。 4文学水平积累。广泛阅读中国古典文化各类丛书,全面提高古典文化水平。史学、哲学、文学、音乐戏曲、绘画雕刻、建筑园林都要有涉猎。 5古代汉语学习。 6文学史观的建立。 2.如何用现代教学手段学习宋词语文教学负载着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责任,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 它们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壮志遭遇,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讲的多,诗味则太淡;讲的少,味是浓了,只怕学生体会不透。由此看来,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学好古诗词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就成发挖掘诗歌意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更直观更形象地演绎诗歌的内容。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重教轻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弊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而古诗文有着非常明显的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 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我们可以用音乐的优美旋律烘托出诗歌美妙的意境,豪放的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沉郁的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清丽的配上清新明快的曲子,伤感的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因诗而异,这样立体地作用于学生的视听,最能关之以情,动之以心,会之以意。 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上课前可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课前营造了壮美但又有点凄凉的氛围,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同时,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而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_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动画诵读,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 我还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时,播放了歌曲《阳关三叠》。那反复咏叹的歌词,优美沧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诗人对朋友远去的惆怅之情,进而达到了升华感情的目的。 二、化难为易,减轻负担,有利于诗词的背诵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二十分钟。 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最佳时间进行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教学媒体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课文重点之处,老师认真讲解,仔细分析,学生拼命记笔记,背笔记。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一个关于知识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诗词一般都是要求背诵的,通过图片演示,加上学生的想象,再由学生讲解他们对诗词的感悟,一首诗或词往往能当堂背下来,而且记忆深刻。 这比传统的死记硬背要好得多。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古诗填趣”活动,列出一组诗句,每句诗中有一两个空缺,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图形拖至诗句中的空缺(漏字)位置。 如这样一组诗句:1.留连戏( ) 时时舞,自在娇( ) 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2.明月别枝惊( ),清风半夜鸣( ) 。 (辛弃疾《西江月》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 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每一句诗中都有空缺,这时,学生只要将“蝶”、“莺”、“鹊”、“蝉”、“蛙”、这些图形拖入相应位置,图形即变为文字,诗句也就完整了。 这样,学生不仅背熟了诗句,还增加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三. 拓展延伸,查找资料,有利于积累古诗词信息资源有百川汇海,囊括五洲的特点,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古诗词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 无论你需要什么资料,都能迅速,准确的查找。古诗文无论在时代历史,作者背景,还是在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上都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而且每一篇古诗文所引发开来了联想是无限的,是每个阅读者独有的,学习者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快速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个性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有条件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古诗文。 而没有这。 3.五首名家宋词 有内容经 典 宋 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钗头凤 陆 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二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似曾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江红 写怀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月下独酌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4.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名师教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虞美人⑴春花秋月何时了⑵,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⑶!雕栏玉砌应犹在⑷,只是朱颜改⑸。问君能有几多愁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5]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3-4] [6] 名家点评陈师道: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耳。 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后山诗话》)陈郁: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江南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 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藏一话腴》)俞陛云:“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庭,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 《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李白之“愁高滟澦堆”,刘禹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