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中的新和人押韵吗

1.我国古诗词中的押韵韵脚都有哪些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词押的是en韵。秦,津,人,邻,巾是韵脚。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

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诗是不用押韵的。

蚕妇

[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jiā),岂知人世有荣华(huá)?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má)?

“加”、“华”、“麻”的韵母是ia,ua,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韵字,押在一起,读起来时同样谐和的。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huā),寒食东风御柳斜(xié)。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jiā)。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像jiá,和现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2.新诗一定要押韵吗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②。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3.关于古诗的押韵是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古诗学的韵脚是传说中的像一东,二冬,三江,四支……那样的东东……你看红楼梦里边湘云跟黛玉在中秋夜即景联句里边就是选的十三元,(好像是数柱子数的)……然后咏白海棠的时候也是叫个小丫鬟随便抽到的十三元……话说曹雪芹还真是喜欢十三元撒~~~

古时候的分韵好像有将近200韵呢……诗韵跟词韵也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诗体押韵规则更是极其繁琐……而且,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还会有不同的“流行”新规则……所以,总的来讲,古代的韵律是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的复杂的东东~~~不是照着平时讲的大白话随便自己琢磨出个“韵脚”就可以做诗做词了那么简单……随你“粤语,闽南话,客家话,温州话”什么的统统不行,编出来的顶多叫儿歌,不能叫诗词,因为好多字的古音今音都是相去甚远的……更别提方言了~~

古时候没有汉语拼音,但是也有自己的表音方法,历朝历代基本都有自己的韵书,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没有“官方语言”……最早的韵书叫切韵,然后还有广韵,重修广韵,集韵什么的之类的很多的书……而陆法言《切韵序》中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所以所谓的“切韵音”大概就是古时候折衷了南北的音系和古今异音的“官方”发音了……

顺便说下,所谓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不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北京人少,京腔京韵流行范围不大,主要就是在京津一带而已,不过差异和普通话还是挺明显的,不要弄错了~~~

4.诗句中的押韵是什么

1、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2、相关举例

(1)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押平声韵

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3)一韵到底

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体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语声韵,部分韵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可能有诗人乡音难改,使用方音作诗,因而仍有在诗中更换为邻韵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

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注:二、四、八句的“风”“同”“中”是平声“东”韵,第六句的“丰”是平声“冬”韵,“东”与“冬”通押。

日常作诗与应试不同,不应用应试的要求苛刻地对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韵书作诗的作者。

(4)首韵借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参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参考资料:/link?url=V1FD4RhJzvGNBGE5vmr-ZK-_7b0Ootqlm6-u_163GHCsq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