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欲养儿亲不再"这句古语出自哪里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出自:孔子集语 释义:树想静静地呆一会,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 表现人们对主观愿望不能改变客观事实的无奈,同时也在告诫人们当亲人健在的时候就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报答、关心、孝顺他们,不要等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才去后悔,一切也都晚了。 原文: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2.描写父母养儿艰辛的诗词父亲 八岁丧父复丧母, 家徒四壁弃书读。 黑夜放鸭鬼兽立, 白昼担谷嫂兄毒。 幸逢田野鳖鳝多, 捉之鬻钱苟存活。 穷人自古逢白眼, 当时尝尽世间孤。 育有三子担益重, 纤绳勒紧嶙峋骨。 父尝语焉望读书, 砸锅卖铁终系汝。 吾辈埋心磐石里, 清风朗月向姑苏。 老父开怀累不言, 五十未到鬓已斑。 形容今夏尤枯瘦, 教我如何泪不酸? 3.“养儿方知父母恩”出自哪首诗“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是一句农俗,而非一首诗。 出处:中国农俗 原文:当家才感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译义:是自己成家立业以后,才知道生活艰辛的滋味;自己有了子女,才知道养育子女不容易,从而感知、回报父母的恩情。 所谓“恩”,是指感恩、恩情的意思,这句话里主要指父母的恩情。 扩展资料: 其他感恩父母的俗语和诗句: 1、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出处:日本谚语。 译义:当你生育养护你的孩子的时候,才了解那种掺杂着幸福的累,才了解养护孩子的点点滴滴,才会体会到父母对你的恩情。 2、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出处:日本谚语。 译义:当你开始养育儿子的时候才知道母亲养育你的辛苦,当你开始养育女儿的时候才知道感谢母亲对你的恩情。 3、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出处:日本谚语。 译义:小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当自己开始养育孩子的时候才会知道养育孩子的辛苦,才知道报答母亲的恩情。 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处:《增广贤文》。 译义: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游子吟》 作者:孟郊 译义: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除此之外,慈禧也给母亲写了一首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有许多人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慈禧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