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谓语

1.哪些情况下诗词中需要省略谓语

省略谓语在诗词中也是经常的,而且往往具有重大意义,这个后面再讲。

省略谓语的情况也相当复杂,主要有三种情况:1。 直接省略谓语例如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鹤嗓晚禾地,蝶飞秋草®圭。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这首诗中,第三、四句省略了谓语,“鼓”和“鸡”的动作在字面上没有说明,但可体会出来,意思是:为迎社日,枫林里响起了鼓声。

中午时分, 鸡在茅屋旁边啼叫。2。

省略谓语,而用副词代替 例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鸡曰曰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中首句“舍南舍北皆春水”,省略了谓语“是”或“有”字,而用副词“皆”代替。3。

使用无谓语句子例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搏酒,重与细论文。

诗中颔联、颈联都是名词性词组,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再增加一些字,反而会让人感到多余。

2.语文中什么词可以作谓语

不是只有动词的

可以作谓语的词:

动词,形容词,或者其他实词.

动词和形容词是充当谓语的主要词,

例如:1,我爱学校.(动); 2,中国好;(形);

名词可作谓语, 例如:1,今天星期二,(名}; 2,我28岁,(名)

数量词可作谓语: 例如: 白菜100斤,

是(判断词)常用在代词或名词的前边,后边的代词或名词构成"合成谓语", 例如:这是白菜,(是白菜),与名词合成谓语 新来的工人就是他(就是他),与代词合成谓语.

3.请问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状语,宾语,补语

先回答句子成分的问题【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例: ①王坐,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②构怨 ③长于臣 2、从补语的构成方面来判定.补语常由介宾短语. ①以介宾短语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越王勾践栖 ②以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如: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 ③以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 旦日飨士卒,为击沛公军 ④以副词表示程度.如: 君美,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以数量短语表动作行为所用的时间.例: 既泣之,乃誓疗之【定语】:说明主语状态的句子成分. 作定语最常见的仍然是形容词,不过位置经常在中心语后面,这叫定语后置.其次,名词也可以作定语的.(常后置)1.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2.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定语+者”.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后置的,这叫介词结构后置或者状语后置.例: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愚公移山》).接下来说虚词.【之】 代词 人称代词 代人:他(们) 吾从而师之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们) 拔敛撞而破之 代事: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词 近指:这(样、种、类) 士大夫之族 远指:那(么、样)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助词 定语的标志: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子之谓也 调节音节,舒缓语气:不译 怅恨久之 动词 往,至……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 】连词 表并列:又,或不译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递进:并且,而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表转折: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表假设: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着、地、来或不译 则又超急而跃 代词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动词 如,好象 军惊而坏都舍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⑴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

4.文言文句子构成~(宾语,谓语)谓语等的用法

从这里下文言文语法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 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 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 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

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

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 是(之) 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

以上例 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

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

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

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

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

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

但是,古汉语中表。

5.语文中谓语和宾语分别是什么

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经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搭配然后用来充当谓语动词。在英语中,动词按作用和功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谓语动词,另一类是非谓语动词。

宾语,英文是object,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宾语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两大类,其中直接宾语指动作的直接对象,间接宾语说明动作的非直接,但受动作影响的对象。

一般而言,及物动词后面最少要有一个宾语,而该宾语通常为直接宾语,有些及物动词要求两个宾语,则这两个宾语通常一个为直接宾语,另一个为间接宾语。

扩展资料:

按照前一种说法,一个句子根据其结构可以分成:叙事句、有无句、表态句、判断句等。

叙事句:主语+谓语,或者主语+谓语+宾语

如:“我编辑搜狗百科”,或“我正在编辑”。

有无句:主语+谓语+宾语

如:“我有搜狗百科的账号”。

表态句(也叫描写句):主语+表语

如:“搜狗百科的内容非常全面”。

判断句:主语+断语

如:“搜狗百科是一个互联网上的应用软件”。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谓语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宾语

6.古汉语语法什么是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什么是宾语前置

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本身它是个主谓句,用“之”使其变成了主谓短语,在句子中作句子的成分.宾语前置古代并没有句子成分之说.按语言和语法习惯,宾语在谓语的后面,放在谓语的前面就称之为宾语前置.这种现象在古诗文中较多,网上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和例子,你自己可以找找看.现代汉语有没有宾语前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家意见不一.下面以网友的回答为例:现代汉语中是存在宾语前置的.这两句应当看作被动句为更好:饭(被)吃完了.黑板(被)擦干净了.如果需要变化为宾语前置的形式可以是:饭,我不吃它!黑板,我不擦它!如果还想省略其中的代词,可以是这样:电影,我从来就不看!游戏,我从来就不玩!饭,我不吃,觉,我不睡,……等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