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吊脚楼”的诗句有哪些1.《演教寺吊楼居朱漕》 年代: 宋 作者: 乐雷发 罗带江头蜕绣衣,人归香草谢家池。 只今玉树埋何处,惆怅僧房认得诗。 2.《袷乡回吊楼》 年代: 隋 作者: 佚名 乡于宗桃,维圣于之孝。 参胜素虬,还归自庙。 端闱百常,声环七校。 万邦倾瞻,天若覆奉。 3.《登江楼》 年代: 宋 作者: 佚名 已过瞿唐更少留,小船聊系古夔州。 簿书未破三年梦,杖屦先寻百尺楼。 日暮雪云迷峡口,岁穷畲火照关头。 野人不解微官缚,尊酒应来此散愁。 4.《登吊楼绝句和者甚多又从而用韵择其可录者录之》 年代: 宋 作者: 戴复古 劳生百计不如闲,合把人间比梦间。 天与老夫供享用,一楼风月两屏山。 5.《登桂林吊楼和李帅柱间韵》 年代: 宋 作者: 李曾伯 谁言南服远王畿,面面青山总是诗。 桂后梅前正清淑,倚楼但觉九秋宜。 吊脚楼 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楼文化 走进武陵大山,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郁郁葱葱的山坡上,清澈的小河边,或被土家人成为坝子的边缘,都点缀这吊脚楼。这些吊脚楼就如晶莹的星斗洒落在苍茫的山水间,当一座座吊脚楼不断出现在武陵大山的时候,这些优美的自然山水立即变成了人文山水,寂静千年的大地立刻变得生动起来。就像歌舞对于这个民族一样,如果缺少了吊脚楼这片土地就会暗淡无光,这个民族就少了许多生气,所以吊脚楼始终是装点土家人生活的星光。 吊脚形式 1.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3.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2.形容吊脚楼的句子来有哪些青枝绿叶覆盖下的十几幢吊脚楼,像块珊瑚礁,浸在深蓝深蓝的海里。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得益于伯伯的看管,吊脚楼才得以如初一样保存下来。 伯伯看到别人家的吊脚楼都油上了桐油,于是也买了几桶来油上,使吊脚楼显得更加光泽透明耀眼,晴天阳光照射的时候还会反光呢?吊脚楼隐没在丛林里,每年伯伯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到屋顶上去清扫掉落在屋顶瓦片上的树叶,不让它们毁坏瓦片。吊脚楼俨然像个庞然大物,不知道当年父亲是怎样造就起来的。 伯伯一边领我参观一边讲述当年父亲是怎样在艰苦的岁月里艰难地缔造的。当年父亲为了造这两个吊脚楼被批斗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非常悲惨,常被人耻笑。 江是凤凰古城的母亲河,河水沿着城墙边缓缓的流过,河水清澈见底,古老的吊脚楼倒影在水面上,就像一幅美丽的油画。古边小镇吊脚楼,绿水人家青稞酒,三三两两泛轻舟,各人不知他人愁。 像萤火虫般散落山间的苗寨吊脚楼,千家万户的同时亮起的灯笼,漫山遍野,星星点点。从木制吊脚楼的窗子往外望去,一幢幢的吊脚楼楼顶,被一盏盏橙黄色的灯勾勒了出来。 这些只能看见轮廓的房顶,远远近近,连成一片,像一条条龙舟在夜幕下一比高低;又好似一颗颗星星被天上的仙女们洒落人间,美极了!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3.描写吊脚楼的句子有哪些古镇上的木楼,基本是吊脚楼。 临河的房屋都是吊脚楼,当地民风淳朴友善,古镇内有“复兴塔”,“观音庙”等数处宗教建筑。寒生和老婆婆回到了山坡上的吊脚楼,老远就闻到了一股郁馥的酒香。 吊脚楼,曾是鄂西民居的标志,举目可见。画舫靠岸,湖边的吊脚楼里莺歌燕舞,既有浓妆艳抹的女子,也有不施粉黛的佳人。 吊脚楼采用全木质、古法榫卯工艺建造,建筑物中的门、窗、屏、墩、坎等构件均来自三峡地区的民居,为原汁原味的土家建筑。环绕苗寨的山是青翠色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安睡于群山的臂弯中。 站在吊脚楼上眺望,阿蓬江烟波浩渺,远山绵亘不绝。平缓的山坡上镶嵌着一块块粉红色的荞麦田,路边铺着碧绿的青稞地,圆木建成的围栏顺着弯弯曲曲的土路,一直通向远方的原始森林,藏式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煮奶茶的淡蓝色烟雾中,牛群、羊群时隐时现……整个氛围呈现着一种中世纪乡土意味。 浑浊了上千年的朝天门码头的江水依然浑浊,潮湿阴暗了千百年的吊脚楼依然潮湿。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上屋基处,形成吊脚柱,“吊脚楼”因此得名。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4.形容苗寨好风景的诗句高速蜿蜒云外蟠,群峰错落似波澜。 红花碧水分春色,黛瓦黄楼接翠峦。佳境何须天上有,风情岂仅画中看。 九黎后裔真高手,独造仙都在此间!夜郎有女养深山,丽质闺藏非等闲。今日彩楼初亮相,华车争道睹芳颜。 驱车百里御风行,未到西江已动情。风物何如苗寨好?山如翡翠水如琼。 芦笙侗鼓彻青霄,旗拥寨门人若潮。列队迎宾歌且舞,顿消游客旅途劳!远望层层吊脚楼,绵延栉比上山头。 恢宏岂可人间有?恍若仙宫降野畴。黄楼黛瓦绿葱茏,曲槛回廊凌半空。 牌匾依稀凝目望:农家酒店五云中。山上有楼楼上山,丛林掩映上摩天。 忽闻高处有人语,料是瑶台会百仙。云中仙府雾中花,满眼古风殊可夸。 若有村前三寸土,愿居苗寨做苗家。深深小店木楼阁,半倚青山半倚河。 白日客来尝腊味,夜间流水入南柯。金丝锦绣簇纤身,银饰凤冠肌理匀。 任是明星盛妆罢,难如苗妹最天真。马龙车水尾头连,金发黄肤磨踵肩。 谁道桃源难再现?西江日有武陵船。 5.描写苗族的诗句1、仙境的苗寨 作者:蓝计 苗寨美,美得让人羡, 伸手,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低头,连绵葱郁峡谷尽收眼底; 远眺,白墙青砖苗家民居鳞次栉比; 细瞧,错落有致的梯田, 近观,随风摇曳的油菜花, 远望,蜿蜒大气的绕城河流, 仰视,急弯陡峭的盘山公路, 还有那峡谷间飘渺的薄雾, 竟纷纷涌入眼帘,怎么看也看不够。 桥下的梯田、苗寨、山路、河流, 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2、千户苗寨 作者:程愫 苗族春天里的景象,烂漫多姿, 如同仙女下凡给你带来不尽的动感, 苗寨四月里的春风,暖洋洋的, 如同有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抚摸着我的脸庞, 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我披着和煦的阳光走进了, 苗族侗族雷公山麓河流谷地。 这儿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原生态的净土, 童话世界——西江千户苗寨。 揭开她美丽的面纱,一睹她那神秘的风韵。 3、苗族人 作者:刘子成 我骄傲,我自豪, 我是来自大山深处的苗族人 我们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 但我们并没有遗忘历史, 多少年来, 人们通过口传方式, 一代接一代地传唱着我们几千年悲壮的历史, 用刺绣形象地镌刻着我们, 先祖们苦难的奔波历程, 一辈接一辈完好地传承着我们。 4、怀念我的西江苗寨 作者:王凡凡 西江苗寨的心跳, 诉说河谷坡上, 苗家儿女变迁的风骨。 叠嶂的吊脚楼哟, 你曾牵绊了, 多少怀情的男子? 枫林里,笑声如旧。 夕阳里,炊烟, 成为桃园的美景。 我想,陶渊明似曾在, 这里陶醉。 是苗家少女, 载舞的节拍吧! 5、记往事 作者:侯继红 芦笙欢快的潜响。 刀山火海的渊源, 典藏了,女儿红,醇净了, 南花绣娘的笑—— 巴拉河畔, 灯光潜影了, 远山的红叶。 纺车,把岁月拉长。 板凳舞,把月亮皎洁。 大簸箕苗寨上, 遥望,吊脚楼前的女子, 委婉了,男孩的情。苗家历法, 精确了,成长的速度。 子正人统的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