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四大家官方认定

1. 唐诗四大家

唐诗四大家

1.唐诗四大家,简单介绍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

他是继屈原以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因避乱(一说被流放)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简介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

2.唐诗四大家,简单介绍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

他是继屈原以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因避乱(一说被流放)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简介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

3.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

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

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

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

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

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

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

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这些

说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

有不同。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

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

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

推马致运,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

可下之才”。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

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

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

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谈》中则认为“关、

白、马、郑诸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

“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

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

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

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

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

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

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

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4.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四大家指的是哪四大家

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

其完整句是张鹏翮撰苏姓宗祠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父子三词客指苏轼一家眉山三苏祠,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苏轼为兄)。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

有人指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还有说指宋代欧阳修和三苏。至今没有确切答案,不过大家多数都认可的答案是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

扩展资料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元朝赵孟頫。

1、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古文章四大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楷书四大家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