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全集

1.【《全唐诗》所有诗的题目】

凡900卷,目录12卷,共计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于首;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基本按时代先后编排,附以作者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句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而以补遗、词缀于末.它不但收集了全部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广泛搜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至四十五年十月,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徐树本、汪绎等10人奉敕编校,由曹寅负责刊刻事宜.它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所载,拾遗补缺,网罗了唐五代的诗歌,包括已结集者及散佚者而成,是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打完所有诗题我们也累死了(+﹏+)~狂晕。

2.全唐诗诗集

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全书共 900 卷,目录 12 卷,共收唐、五代诗4.89万首,作者2 200多人.在中国,还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那样收辑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最早考虑编纂此书的人是清圣祖玄烨.1705年春天,玄烨在第五 次南下巡视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曹寅邀请了彭定求、沈 立曾、杨中讷等十人参加编书.次年十月,全书编辑完工.全书的编排体 例是这样的:帝王后妃的作品编在最前面,其次是乐章、乐府,接着是唐 代诗人的作品.诗人按时代先后排列,并附作者小传.最后是唐、五代的 词.由于内容浩繁,编纂时间仓促,书中误收、漏收、重复,以及张冠李 戴、次序混乱、考证粗疏等问题不少.尽管有这些欠缺,《全唐诗》还是 一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为使《全唐诗》更加完整、正确,1960年重新排印出版,改正了 一些明显的错误.此后,又出版了《全唐诗外编》.。

3.全唐诗多少集多少字

15《渡汉江》 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16《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想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7《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8《蜀道后期》 唐—张说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19《送梁六自洞庭山》 唐—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20《边词》 唐—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21《照镜见白发》 唐—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22《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4.全唐诗诗集

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

5.《全唐诗》是什么作品

总集名。

清代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的。康熙帝作序,故又称《钦定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五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收录诗歌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作者二千八百三十七人,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序。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玄烨就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收藏的季振宜的《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勘的底本。

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勘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杨中讷、沈三曾、徐树本、汪士缞、潘从律、车鼎晋、查嗣琛、汪绎、俞梅等十人。至第二年十月,全书即编定而成。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在明代胡震亨所编的《唐音统签》和清初的季振宜所编的《唐诗》的基础上,采录很多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所记载的作品,拾遗补缺,网罗了唐五代的许多诗歌,包括已经结集者及散佚者而成的,是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详尽的唐诗总集。 全书把帝王后妃的作品列于首位;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大致是按时代先后编排的,并附以作者的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句媛、僧、道士、神、仙、鬼、怪、梦、谐谑、判、歌、谚谜、谶记、语、谣、占辞、酒令、蒙求,末尾是补遗、词缀。

它不但收集了全部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广泛搜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 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也可以看出唐代诗歌创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部,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时间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

其主要有如下数端: 一、未及广泛收集群书,所以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其他朝代的将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录的作品也不少;三、小传比较疏漏错乱,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有的诗未注明出处,征引者难以查证;五、校勘不够精准,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

6.全唐诗 全15册怎么样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辽宁籍学者的《唐诗赏论》,被他描述和引用的孟浩然深深吸引,就翻开了一直默默地待在我家书架上的这部《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引用的时候不可能提到这部书,要细读某个诗人的作品这部书也不足为凭,它能带来的只是纯粹的阅读乐趣。中华书局排得密密麻麻的《全唐诗》恐怕只能用作研究工具,但这部书就不一样了,简体横排,有注有评,非常便利,也因此没堵上一个小学生的阅读道路。

长大之后回头看,虽然注里有不少错误(最好玩的是王维有一句诗“草趫牧豪猪”,注曰,“一种身上长满刺的猪”),但至少从杜甫李商隐的部分来看,这部书的注参考了那些有名的注本。评论的部分也甚是方便,颇添读趣,尽管并不完备,对理解诗文还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印到脑子里之后就可以顺手拈来,然后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评论原文,所以即便从做学问的角度出发,这部书对读者也很有裨益。所收李商隐的诗每一篇都附了评论,和他同一待遇的诗人就只有韦应物,只不过韦的诗收的太少。

老杜大概有一二篇没有附上评论,其中有一首是难得一见的仄韵五律,但从诗歌内容来讲似乎无甚可观,没有评论也属正常,不过谁又敢轻言老杜的哪首诗没有内涵呢。不少晚唐诗人的篇后都附了金圣叹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即便而今受了宇文所安的洗礼,也依旧觉得他的慧眼不可企及。

另外,我读的是旧版,纸色发暗,字体虽然平平淡淡,看起来却雅致的紧,大概是沾了诗本身的光吧。 我从孟浩然开始,慢慢转移到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崔国辅这些同收在第二册的大家,再到第八册的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马戴,然后是第六册的李贺,然后有一天与看似平平淡淡的第五册中的韦应物蓦然相遇,到高中最吃劲的时候一下子喜欢上了李白(重新发现了李白,时髦地说),上了大学之后迷上了杜甫,发现一众现代诗人在列举自己最爱的诗人时,都不忘了在博尔赫斯、布罗茨基、阿什贝利、里尔克、洛尔加的名字后头,加上一个他。

想起宇文所安在一本书的最后一段极抒情的话,大意就是他一直都有那样一个想象,而且坚信它早晚会成为现实,那就是将来不管在中国还在美国,学童们都要在课上朗读背诵老杜的诗,他们当时会对之生厌,然而遍历人事之后,有一天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些诗句,就会细细咀嚼,然后回家,再次翻开他的诗集,深深地爱上那些伟大的诗篇。

7.全唐诗多少集多少字

15《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6《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想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7《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8《蜀道后期》 唐—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19《送梁六自洞庭山》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20《边词》 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21《照镜见白发》 唐—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22《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