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宋词意境 唐诗宋词意境1.【中国诗词的意境分析,举例说明“意境”定义:“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207页)对于“意”,可解为人的思想意识;“镜”则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中国诗词的意境,首先要知道诗词的意和境.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相互映衬或者突显、虚与实的依存、动与静的结合等等,都要分析.具体如下:1.孟郊《游子吟》前四句均为写景(人文环境),后两句寄情,抒发了游子炽烈的报恩之情.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点明了送别时间,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柳”音同“留”),后两句直叙离别之情.以上均是情景交融.2.岑参《逢入京使》,诗人明说要请入京使代为家人“报平安”(明),但内容(虚)却只能由读者自行想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实写(事件及事件发生时间),后两句虚写(明月陪伴王昌龄至夜郎).这就是意境中的虚实结合,有“无声胜有声”之用.3.诗词中动静结合的例子特别多,也很容易发现,就不列举了.意境的分析着重抓住其意与镜即可,分析情境(情景)与情感,这是意境的内容本身;诗词的虚写与实写以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这二者读者要体味也不难.因原论作篇幅过长,论述较多,笔者根据自己理解简述如上,有不明或者需补述之处可追问笔者,笔者会尽快给予答复.1)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3)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诗词中意境的特征有哪些意境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有着四大特征:(1) 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其 中表现方式有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2) 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真,虚境生,虚境以实 境为载体,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在虚境的引领下得以升华。 (3) 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它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 更为突出集中,这使意境的审美特征更富有韵味。 (4) 生命律动。这是意境的本质特征,意境的本质是要展示生命本身的 美。 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主要有三个 特点:表真挚之情、状飞动之趣和传万物之灵趣。 3.如何表现诗词意境一般来说,只有得到大多数人欣赏的诗词作品,其意境才会近于完美。 要抒写完美的诗词意境,应从以下途径努力。(1) 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正所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 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呈现了一幅绮丽壮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这就是想象。在诗歌欣赏中少不了想象,在诗歌创作中自然更少不了。 例如 李白的很多诗歌都是想象的产物,他描写的景物实际中并不存在。如果连作 者都不能想象出那些瑰丽奇异的景象,又怎么能让读者感受到呢?(2) 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诗词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创作诗词,意象的选择很重要。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诗人对意 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诗人要善于抓住意象并反 复揣摩、体味意象,从而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词作品。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籍《枫桥夜泊》)其中月、乌、霜、江枧、渔火、寒山寺、钟 声、客船等是意象,由这些意象,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3)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不断提高自身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 者深也。” 可见,对自然界的认识之所以“真”而又“深”,是因为通过学习 书本知识或者实践,有了间接或者直接的知识,有了知识就能更深人地洞察 自然界。 另外,创作需以“童心”、“赤子之心”道他人之不曾言、不敢言,摄取“真实”而富有想象空间的意境。 所谓“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指要有像婴儿一样的纯洁无瑕的心,不是华美而耀眼的,却有一种清澈的魅力。赤子之心纯洁、真诚、善良、自然, 对世间万物有好奇心,也就是用求索的心态,追求真理。 李煜、纳兰性德的 词就体现了这个原则,其创作风格婉丽悲壮,触景生情,“情”胜兼“景” 胜,一切“景”语皆“情”语。(4) 根据所要图写的意境,选择体裁笔法。 不管据命题而写,还是赠答、和诗、凭吊、伤时、题壁或偶兴而发,均应选择适合的体裁与笔法图写意境。 计有如下数则:① 诗言志,词抒情,视题材而定。 但这也并非绝对,因诗词都可抒情或者言志,或者既言志又抒情。② 近体诗要重视格律,特别是首句的气势、颔联与颈联之对仗。 如明朝谢榛的《四溟诗话》中写道:“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 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 此诗家 四关,使一关未通,非佳句矣。”③ 诗词应神韵如一,神聚而色泽生,韵贯而“境”自妙。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认为:“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④ 一首诗中有一句意象独出或富有哲理的诗句,则全篇生采。 ⑤ 《诗镜总论》云:“诗不待意,即景自成。 意不待寻,兴情即是。” 好 诗自在顿悟,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体裁因意而择。 4.诗词中意境的分类有几种诗词中意境的分类有:(1) 热烈崇高、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曹操的《观沧海》:东临揭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2) 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言。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3) 和平静穆、淡泊静谧典型代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淀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特点在于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4) 宏伟壮丽、豪迈飘逸典型代表——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写景则壮阔开朗,虚实相生;抒情则豪情满怀,飘逸洒脱;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5) 深邃沉郁、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第四首: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宅第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这首诗的特点在于思想上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6) 清新素雅、自然淳朴 典型代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道路阻且长,相去日已远, 思君令人老,与君生别离。 会面安可知。 衣带日已缓。 岁月忽已晚。 相去万余里, 胡马依北风,浮云蔽白日, 弃捐勿复道,各在天一涯。 越鸟巢南枝。 游子不顾反。 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风格纯朴清新。诗中或描写大自然景物,青山绿水,芳草佳树;或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 表现手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7) 纤秣婉丽、秣艳瑰丽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鹤鸿。这首诗的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煌,铱艳绝人”。 (8) 凄冷寒凉、哀伤惨淡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诗的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5.诗词的意境指的什么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是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集前 人论述了大成,将“意境”问题归结为系统的 理论。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 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 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的目 的是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意境与 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 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 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 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 部分组成:一是“如在目前”的“实境”;一 是“见于言外”的“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 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 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 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6.诗词中意境与境界的区别有哪些很多教科书上将意境和境界视同一类,例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其实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放在不同的句中有着 不同的含义。或者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如“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 有常人之境界”;或者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或者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如“明月照积 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的境界,可谓千古壮观等。 如云,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 艺术境界。 有境界是前提、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诗人感受景物而情动于 心,禀赋造化之功,塑造出诗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意境,方能达到真 善美相统一的高级审美阶段。 7.诗词中意境可如何分类关于意境的分类,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种分类方法。 有清代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将意境分为“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 幽咽、雪月空明”四境,也就是“明丽鲜艳、热烈崇高、悲凉凄清、和平静 穆”四种美。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提出一种分类方法。 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如杜甫的《春望》为有我之境,陶 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王昌龄《诗格》中的 “三境说”,也可算是一种方法。 他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 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 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 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我们采用刘熙载的从意境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并将他提炼的四种扩展到八类,以便读者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