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莫砺锋讲唐诗课

1. 莫砺锋讲唐诗

莫砺锋讲唐诗

1.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甫诗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

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

以体裁

为经,以时间为纬.

我们再来看看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

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

“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

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

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

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

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所以唐诗三百首作者要编辑这么多。

唐诗三百首里面传闻的那首宋词是张旭的《桃花溪》,内容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莫砺锋先生在《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发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

考证出《唐诗三百首》所选张旭名篇《桃花溪》实乃宋朝人蔡襄所作,题为《度

南涧》,造成很大影响,几欲成为定论。but,这是有争议的,到底是不是还不是

很清楚地。

2.求宣传词,急

中国首位文学博士,三上《百家讲坛》。通过他的细细讲解,杜甫、白居易、朱熹……一个个坎坷身世、多情才子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他就是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莫砺锋。10月23日,莫砺锋教授走进由我院主办的“名人大讲堂”,以“唐宋诗词与现代人生”为题,与诗歌爱好者畅谈唐宋诗词。宣传部副部长梅国英主持讲座。能容纳一千多人的艺术教育中心座无虚席。

报告中,莫教授首先阐述为什么不说“唐诗宋词”而说“唐宋诗词”?莫砺锋认为:“假如说成唐诗宋词,那么宋诗就被忽略了。苏东坡、陆放翁放在唐朝绝不比李白、杜甫逊色。宋诗不在多,而在于好。”他通过讲述在联合国大厦发生的生动事例,说明了在世界各语种中汉语是最简洁的文字之一,而在汉语的各种表达方式中诗词又是最简洁、最美丽的。他认为,虽然唐宋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作为一种与汉语共同发展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依然与时俱进、影响深远、永不褪色。

莫教授赞誉唐宋诗词为“最美的表白”。 对现代人来说,一封成功的情书也离不开唐宋诗词的优雅。“情歌王子”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及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在他眼里就是“最美的表白”。“诗歌是个人气质最好的试金石。如果你失恋了,你对她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她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没回来你可以来南京找我。”此话一出,全场哄堂大笑。他从现代与古代的爱情语言表达的特色作比较入题,睿智风趣地分析了唐宋诗词的优美与动人之处,虽然是戏谈,却也由此进入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唐宋诗词与现代人生”。

莫砺锋教授结合个人下乡插队做知青时的经历,畅谈了自己在读唐宋诗词时的切身感受,畅谈了自己对古代诗人词人创作过程中心境的理解,并对他们旷达的人生态度和伟大的人格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莫教授特别提到了苏东坡,强调“东坡就是一个平坦的山坡,他生活在普通人的心中。”莫教授希望能通过苏轼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告诉大学生们:“人生在世,不会始终平坦,总会碰到不期而遇的坎坷、挫折,而东坡就是树立了最好的榜样,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愉快的面对生活。”

最后,莫教授谈到了对于唐宋诗词“我们应该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莫教授告诫我们现代人生活粗鄙化,过分粗糙,文化肆意追求快餐化,我们更应该从古人的诗词中去学习他们的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另外,他还建议我们在选择阅读版本时,应该选择最经典的、最准确的诗词版本。

讲座的最后,莫砺锋教授还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围绕相关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临行前,莫老写下东坡先生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献给我院的师生们。

整场讲座精彩纷呈,莫老幽默风趣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细致严谨的阐述,对唐宋诗词文化进行了睿智的解读,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了唐宋诗词的深层意韵,感悟了现代人生的诗意境界,并博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3.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甫诗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我们再来看看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所以唐诗三百首作者要编辑这么多。

唐诗三百首里面传闻的那首宋词是张旭的《桃花溪》,内容如下: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莫砺锋先生在《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发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考证出《唐诗三百首》所选张旭名篇《桃花溪》实乃宋朝人蔡襄所作,题为《度南涧》,造成很大影响,几欲成为定论。

but,这是有争议的,到底是不是还不是很清楚地。

4.百家诗坛一位讲诗词的,不知道名字了

百家讲坛说唐诗《诗歌唐朝》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与百家讲坛合作讲述唐朝诗歌的系列节目。

在该系列节目中,莫砺锋将分5讲从盛唐气象、诗抒胸怀等角度解读唐诗,让听众充分浸染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文学作品。《百家讲坛》还有不少热心观众。

莫老师已经在北京录制了14讲。莫砺锋总结,应邀上讲坛录制节目,没有观众提问环节,一点也不好玩。

“因为是录制节目,现场观众要绝对保持安静,所以有很多规矩,气氛十分严肃。”录制中途休息15分钟,莫砺锋才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

这么多课上下来有好几张脸成了熟脸。有的听众甚至会在录制现场泡一整天。

来听讲座的大多是中年人,也有孩子,其中也不乏学中文的学生,但竟然还有学生来咨询如何考研,这让莫砺锋哭笑不得。莫砺锋被许多南大中文系学生奉为“学术偶像”。

他给在校研究生开设的唐宋文学研究课场场爆棚,是颇受学生追捧的热门课程。但是,要把广受好评的平时上课的内容移植到央视,必须向《百家讲坛》针对中学文化程度人群开讲的节目定位靠拢。

“他们一开始就觉得我讲得不够通俗,就要求我通俗些。”莫砺锋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他在《百家讲坛》主要还是讲一些有关唐诗的常识性话题,牵涉一些概念问题都要充分解释清楚。

对于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来说,有的是吸引人的有趣故事,但唐诗里多的是韵味和审美,趣事却不好找。“难就难在他们让我多讲诗人生平,多说一些有趣的情节,其实讲唐诗倒没什么有趣的故事可讲,”提起挖掘奇趣,莫砺锋曾拒绝过一些十分无厘头的邀约。

曾有出版社邀请莫砺锋写《杜甫大揭秘》,一听意在猎奇的题目,莫砺锋就婉言拒绝了,“杜甫没什么好猎奇的,他的生平很清楚,没有秘密!”。

5.百家讲坛 诗歌唐朝共有几集

一、共十集。

二、扩展知识: 1、节目简介:历代的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就是元明清那段比较差一点,宋诗最接近唐诗,宋代的诗人对唐诗就有非常高的评价,我们看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王安石,王安石说过一句话,说“世间好语言,以被老杜道尽”,老杜就是杜甫,就是世界上好的句子都被杜甫给写完了。他又说一句话,说“世间俗语言”,就是通俗的好的句子,“已被乐天道尽”。

乐天就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就是王安石认为,典雅的好的诗句,优美的句子,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一点好的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他作为一个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几乎把所有好句子都写掉了,唐代社会、全社会从上到下都有崇尚诗歌的风气。

在这样一种风气下面,当然很多人,大家都来写诗,有才华的人,都把他们的才华用在诗歌写作上,所以我们说唐诗要不好也难,它一定会好。那么,唐诗究竟好在哪里呢?为什么唐诗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将为您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

2、每集标题: 第一讲 唐诗气象 第二讲 诗抒胸怀 第三讲 怀才不遇 第四讲 沧海桑田 第五讲 君子之交 第六讲 忧国情怀 第七讲 天伦之情 第八讲 送别之情 第九讲 山水有情 第十讲 爱情诗语 3、主讲简介:莫砺锋,1949年4月出生,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务,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6.《莫砺锋诗话》之《时间》读后感,急

古典诗歌以其言简意丰和含蕴曲折,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与之相随的诗话是诗歌的开启之钥,多数诗话往往“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陈义甚高;也有一些诗话,如欧阳修“退居汝阴而集以闲谈”的随笔,内容既与诗有关,且亲切可喜。《莫砺锋诗话》即是此类,莫砺锋先生以平易随意的语言,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解读诗歌,有温情和学识流转于古典诗歌与现实人生之间 莫砺锋先生写这种诗话决非偶然,其师程千帆先生就有类似读后感的《读宋诗随笔》问世,《莫砺锋诗话》与之一脉相承,也是随笔性质。它是一本关于古典诗歌的读书札记,全书由四十篇文章组成,分为四十个专题,包括自然现象、民俗佳节、人情世故、人生体验、人之活动、名胜景观等等诸多内容。每个专题选录若干首诗,以此为对象加以展开话题讨论。莫砺锋先生长期沉潜浸润在古典诗歌之中,读书得间,自具慧眼,所选诗歌也别具心裁,且能兼及此专题的各方面意蕴。书中所涉及的诗歌决非仅限于所选录者,许多与主题相关的诗句都被作者巧妙自然地融人文中,还常“以诗证诗”,全文书卷芬芳,诗气盎然。莫砺锋先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是卓有建树的唐宋诗研究专家,著作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朱熹的文学研究》《唐宋诗论稿》《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等;《莫砺锋诗话》是以专家之学为根柢,而用另一种笔墨来读诗,在古典诗歌和现实生活间作文化的引渡 《四子讲德论》中载:“诗人感而后思,思而后积,积而后满,满而后作。”诗人是“感”字当头,读诗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程千帆先生读诗就很重“感发”,认为读诗是“感”字当头,而不是“知”字当头。(程千帆《答人问治诗》)莫砺锋先生师承此源,多次慨叹“诗人就是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就是为我而写的,那样的诗当然会感人肺腑。”由于苦难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对诗歌中的甘苦有切身体会,“睹文辄见其心”(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莫砺锋诗话》最大的特色是常常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来解读诗歌,让人倍感亲切和生动,从中更深邃的体悟到诗的内蕴,觉得古典诗歌离自己很近,虽有时空的阻隔,可心灵是相通的。把如此深沉的人生感悟融入诗歌中,并娓娓道来,读来更像是倾听一位阅尽沧桑的长者在谈心。莫砺锋先生平时待人接物似不多言,但当他在上课时,或者是在回忆时,就如同换了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世界。话语如同行云流水,随意行止,且对某些有情味的细节有令人惊奇的记忆力,这是专属于它的独语世界。如在《风景》篇中,品咂写景唐诗时,竟然发现有七首古诗重叠了自身经历,每则配之以小故事来阐述,大有“常见此景,诧君拾之”之感,不禁为古人栩栩如生的描写拍案叫绝,对诗人寄寓景象中的“独喻之微”深有会心。写景之诗如此,纪事抒情之作亦然。童年读小人书、临摹图画等等,自感于心,真是“青灯有味似儿时”;青年时在风雨凄凄值日车站别母时的酸楚,博士论文答辩成功之后念及亡父而不由得失声痛哭,读了忍不住热泪盈眶,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三春之晖的深情谁不为之动容;写到女儿“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调皮,“移凳伏书桌,画鱼又画鸟”的乖巧,女儿出国时的无限叮咛——“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的谆谆教导,“江中有鲤鱼,频寄书一纸”的殷殷嘱托,舐犊之情,跃然纸上。

这种由诗歌意境激发出的生活情感的体认,当得益于莫砺锋先生对诗歌的谙熟和独到的领悟力,尤其是建立在他一生丰富坎坷的经历之上。他在序言中写道,“在我高中毕业的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心中珍藏了多年的关于清华园的梦想破了。”苦难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莫砺锋先生的爱好,以后他去长江边的赵浜村插队务农,便绝缘于原本迷恋的数理,专心自学文科。正如在回忆录散文《浮生琐忆》中所述,插队十年,生活相当艰苦,最苦恼的是没有书读。一本薄薄的《唐诗三百首》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霜晨月夕。古典诗歌深深打动了莫砺锋先生的心灵,诗人们与他朝夕相伴,敞开心扉向他细诉衷肠,自已有时简直是与古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多少个秋雨绵绵的黄昏,我独自站在窗前看着赵浜对岸的竹树,直到一切都淹没在暮色之中。又有多少个寒风凛冽的冬夜,我在汴河农具厂的宿舍里裹着棉被,望着一片黑暗发呆。寂寞就像那无边的夜色,吞没了整个的我,连同身体和灵魂。此时此刻,我就默默地背诵苏轼的《卜算子》或李清照的《声声慢》,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此举虽然不能完全驱散胸中的寂寞之感,但我既然听到了古人自伤寂寞的心声,便有一种相濡以沫的感觉。”父亲的去世更犹如晴天霹雳,带来不可抚平的伤痛,他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从悲痛的泥潭里自拔出来,只能通过反复吟诵古人的诗词来汲取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力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