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诗词注解 古诗词注解1.5首古诗要注释和赏析赏析不要太多少一点赏析不要那么多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江 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的这首小诗,避熟就新,完全从感觉、从推理入手,虽然根本就没有看见雪,但他却别具特色,准确无误地写出了他对夜雪的感受.四句诗读下来,每一句都是写的“夜雪”,所以这个题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宫女怨情的诗.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度着那凄凉的岁月,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李白在这首诗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写这位宫女久久伫立阶前,以致夜露浸湿了她的罗袜,冰凉冰凉的,这才把她惊醒.一个“侵”字,把宫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动地烘托了出来.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这位宫女在凝思什么?一个孤独的少女,她该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无限忧伤、抑郁和苦闷的心情,通过这十个字所描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当她意识到夜露侵肌,转身返回室内的时候,室内也同样是冰凉冰凉的.“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放下帘子,是为了挡住寒气的侵袭,可是透过。 2.古诗+注释+赏析秋天的古诗并赏析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冬天的古诗并赏析江 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 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 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避熟就新,完全从感觉、从推理入手,虽然根本就没有看见雪,但他却别具特色,准确无误地写出了他对夜雪的感受。四句诗读下来,每一句都是写的“夜雪”,所以这个题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3.20首古诗加注释古诗太多了,列举20首,以供参考:1:早春 (唐朝)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词语注释)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最是――正是。 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绝胜――远远胜过。 译文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2:春日(宋朝)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词语注释)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寻芳:游春,踏青。 游赏美景。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滨:水边。 译文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3:晚春 (唐朝)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词语注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4:山亭夏日 (唐)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词语注释】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译文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 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词语注释) 晓出:太阳刚升起。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毕竟: 到底。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不一样接天:与天空接在一起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6:有约 (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词语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译文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7: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朝)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词语解释】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唐是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译文 宣城,这座被江水环护的城市,就好像是坐落在一幅美妙的画里。 山色欲晚,登楼远望,晴空高旷,景色是如此的清爽宜人。 两条河水分外澄清,明净如镜,夹城而流。 两座桥横卧溪上,好似彩虹飞落。 晚炊袅袅,橘柚深碧,像笼上了深秋的寒意。 秋色渐深,那泛黄的梧桐,老的苍劲遒俊。 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北楼上,迎风怀念着当年谢朓的一杯幽情?8:秋风引 (中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词语注释】⑴至:到。 ⑵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5)闻:听到。 译文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9:渔家傲 秋思 (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语注释) ①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②边声:边境特有的。 4.古诗注释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 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5.有注释古诗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⑴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⑵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⑷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⑸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开掘;开通。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9)出:突出,出现。 译文: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浩浩荡荡的长江向东流到此处,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迎面扑来的感觉。 一艘小船仿佛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4)莫愁:请不要忧愁 。 (5)知己:知心的好朋友。 (6)谁人:哪个人。 (7)识:认识. (8)君:你,这里指董庭兰。 译文: 夕阳西下,黄云千里,日色昏昏。北风吹送着大雁,大雪纷飞。 不要忧愁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谁不知道你才艺高超的董琴师啊。 6.求两首古文的注释《为学》 【原文1】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原文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一、我天资愚钝比不上别人(聪明);我才能平庸比不上别人(有学问)。 (但是)(我)天天学习,长久(坚持)不懈怠,等到成功了,(我)也就不知道那些愚钝和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他人;我才学敏捷超过别他人;(假如)(我)摒弃(我的聪明敏捷)不用,那与愚钝的人和平庸的人没有不同了。 孔圣人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人(指曾参)才传播下来的。(从这些来看)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作用,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 二、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去学习,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那儿?”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瓶子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成功,你凭借这些就想去那儿?”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经历告诉了富和尚。 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边境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却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 昏:头脑迷糊。 逮:到,及。 材:才能。 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 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 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 道:思想,言论。 卒:终于,最终。 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 岂:难道。 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如何,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买:花钱雇用。下:南下,沿着长江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面色。 去:距离。 顾:还,反而,难道。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恃:凭借,倚仗。 买舟:雇船。 以:相当于“把”、“拿”、“将”。 三。 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要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就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 人贵立志,更要立志而为。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 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 7.古诗词注解[出处]:屈原 《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义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这里的“修”我认为就应该解释为:(路)长。从文中来看,“修远”应是一个并列词,对应下句的“求索”。 这句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虽然现实很黑暗、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遥远,但是,“我”(即屈原)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8.古诗词注解章台:《汉书》卷七十六《张敞传》 “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三国魏·孟康注:“在长安中。”晋·臣瓒注:“在章台下街也。” 曹植:《昭明文选》卷十九、三国魏·曹子建(植)《洛神赋》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三国志》卷十九《魏书·陈思王植传》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龙山:《世说新语》中卷上《识鉴》 “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从事,已知名。褚太傅有知人鉴,罢豫章还,过武昌,问庾曰:‘闻孟从事佳,今在此不?’庾云:‘卿自求之。’褚眄睐良久,指嘉曰:‘此君小异,得无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曰:“嘉字万年,江夏鄳人。曾祖父宗,吴司空。祖父揖,晋庐陵太守。宗葬武昌阳新县,子孙家焉。嘉少以清操知名。太尉庾亮,领江州,辟嘉部庐陵从事。下都还,亮引问风俗得失。对曰:‘待还,当问从事吏。’亮举麈尾掩口而笑,语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人。’转劝学从事。太傅褚裒有器识,亮正旦大会,裒问亮:‘闻江州有孟嘉,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久之,指嘉曰:‘将无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之。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寮毕集,时佐史并著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箸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 《楚辞·大招》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东汉·王逸注:“逴龙,山名也。赩,赤色,无草木貌也。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逴龙。其土赤色,不生草木。” 《昭明文选》卷三十一南朝宋·鲍明远(照)《学刘公干体》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