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 古诗词鉴赏浣溪沙

2. 古诗词浣溪沙

古诗词鉴赏浣溪沙

1.诗歌鉴赏《浣溪沙》姜夔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 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姜夔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妙.“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石塘,苏州之小长桥所在.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又妙.既是归家,又有何愁?原来是:”打头风浪恶禁持.“歇拍展开水面.头指船头.恶者,甚辞,猛也、厉害也.禁持,摆布也,禁,念阴平.都是宋人口语.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 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又怎得令人不愁!然而,南飞之雁,岂是重云所可遮拦?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春浦渐生迎棹绿”.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浦者水滨,此指河水.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歇拍与过片,对照极其鲜明.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 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诗)的突兀感和欣悦感.笔峰骤转,却不显得生硬,两相对照,只觉笔意轻灵,意境超逸.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小梅应长亚门枝.”下句更翻出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淡语写想法的浓情.。

2.浣溪沙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悼亡诗,这种体裁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作品,元稹的悼亡诗最为出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千古绝句。而纳兰性德这首词是为了悼念早逝的妻子卢氏。

了解了背景,下面开始鉴赏:首先看第一句:残雪凝辉冷画屏,只说了一个字“寒”为什么感到寒,是因为没有人来温暖,引申一个“孤独”第二句: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半夜里吹着笛子看着梅花落下,外面月光朦胧却没有一个人。

吹笛子要有你欣赏,赏花要有你陪同,但是后一句一个“无人”点出原本那个心灵相通情趣相投的人走了,还是衬托出了一个“孤独”第三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这句是反话,我独自在这人间独自惆怅,却没有人再知道我为什么泪流满面。

还是一个“孤独”第四句:断肠声里忆平生。过去的都已过去,只能在回忆里见到你。

这就点出全词的重点“悲伤”全词前面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是意境升华,全词就是写出词人现在孤独悲伤的心境,这首词没有写到自己夫人过去的事迹,对自己的好,但是却通过词人自己的感官,让读者体会到夫人的温柔、贤淑,这是这首词最大的亮点。

3.古诗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宋)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4.苏轼《浣溪沙》赏析,要重点

浣溪沙苏 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

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

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

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

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5.求苏轼的《浣溪沙》全诗包括诗句赏析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6.浣溪沙的全诗

一、浣溪沙-苏轼[编辑本段]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缫车②。

牛衣古柳卖黄瓜③。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④。注释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簌簌,下落貌。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4.漫,随便。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鉴赏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下片则写作者本人,日高、路长更兼酒困,未免倦极口渴,便敲门求饮。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二、浣溪沙-苏轼[编辑本段]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注释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布谷鸟。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鉴赏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三、浣溪沙-苏轼[编辑本段]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1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盏3,蓼茸蒿笋试春盘4。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

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2.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

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4.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鉴赏此为一首记游词。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

7.【古诗词赏析浣溪沙北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的能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分析解答.不矛盾,两者的出发点(写作目的)不同,苏轼说的人生之“再少”,并非企求“返老还童”,而是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朱喜谈光阴似箭,是规劝人们珍惜少年光阴,莫轻易错过.(2)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诗句.(池塘生春草还未从美梦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前句用拟人,后句用借喻,表达青春易逝,学问难成的道理,劝勉人们珍惜光阴.答案:(1)不矛盾,两者的出发点(写作目的)不同,苏轼说的人生之“再少”,并非企求“返老还童”,而是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朱喜谈光阴似箭,是规劝人们珍惜少年光阴,莫轻易错过.(2)(池塘生春草还未从美梦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前句用拟人,后句用借喻,表达青春易逝,学问难成的道理,劝勉人们珍惜光阴.。

古诗词浣溪沙

1.古诗《浣溪沙》全文

《浣溪沙》是宋代词人晏殊 原文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白话译文: 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扩展资料: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舆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有些微微的伤感。

于是词人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下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

“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浣溪沙 。

2.浣溪沙 古诗

1、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2、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3、辛弃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北陇田高踏水频。

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4、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5、宋·苏轼《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3.诗歌鉴赏《浣溪沙》姜夔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 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姜夔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妙.“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石塘,苏州之小长桥所在.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又妙.既是归家,又有何愁?原来是:”打头风浪恶禁持.“歇拍展开水面.头指船头.恶者,甚辞,猛也、厉害也.禁持,摆布也,禁,念阴平.都是宋人口语.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 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又怎得令人不愁!然而,南飞之雁,岂是重云所可遮拦?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春浦渐生迎棹绿”.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浦者水滨,此指河水.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歇拍与过片,对照极其鲜明.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 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诗)的突兀感和欣悦感.笔峰骤转,却不显得生硬,两相对照,只觉笔意轻灵,意境超逸.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小梅应长亚门枝.”下句更翻出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淡语写想法的浓情.。

4.古诗词:《浣溪沙》的意思

苏轼写的《浣溪沙》

【原文】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

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意】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

5.浣溪沙古诗原文

浣溪纱 李煜词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己深,

重帘未卷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和词代表作:

苏轼《一浣溪纱》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黄庭坚《二浣溪纱》

新妇滩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

朱敦儒《三浣溪纱》

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杨柳低,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将风里戴,绿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

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你要的是哪首?

6.《浣溪沙》的所有诗句

1、【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古诗词鉴赏】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2、【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古诗词鉴赏】词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3、【宋代】李清照《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古诗词鉴赏】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

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4、【唐代】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古诗词鉴赏】自从与心上人分离之后,令人朝思暮想,彻夜无眠。月下凭阑,益增相思。

不知几时才能再见,携手共入长安。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含欲言不尽之意。

缠绵凄恻,幽怨感人。5、【宋代】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古诗词鉴赏】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6、【宋代】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古诗词鉴赏】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

“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

7、【宋代】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古诗词鉴赏】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

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

8、【宋代】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古诗词鉴赏】暮春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个少妇正欹枕凝神。

如果认为画面中的少妇只是属于慵懒、无聊那种类型的女性,整日价沉溺于沉香、花钿、山枕之中,那就错了。李清照有着男性作家无以比拟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锐的感悟,以及强烈的关注与渴念的女性。

9、【宋代】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古诗词鉴赏】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词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10、【明代】杨基《浣溪沙》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

闲来水上踏青阳。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

水流花落任匆忙。【古诗词鉴赏】农历三月三日为古上巳节,是时倾城于郊外水边洗濯,祓除不祥。

《论语》谓:“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晋时曲水流觞,至唐赐宴曲江,倾都修禊踏青,均是此意。

此词所写,正是这一古老风俗沿袭至明代的情况。全词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7.谁知道古诗:《浣溪沙》的内容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

8.浣溪沙苏轼古诗及诗意赏析要精华,赏析少一点,急.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喝口茶赏析:《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