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镇江有关诗句

1.与镇江有关的古诗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描写扬州和镇江为长江阻隔的历史

----------------------------------------

<;题金陵津渡>; 张承吉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承吉在镇江金陵渡(今西津古渡)过夜后所写

---------------------------------------------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2.有关镇江的诗词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3.与镇江有关的古诗

1、《京口怀古二首·其二》——宋代释仲殊 一昨丹阳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 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译文:丹阳郡的王气黯然消沉,以往的豪华奢侈,兴盛之地,如今都已凋谢化为尘。

当地的衣冠服饰已经不再是唐朝的式样,然而父老乡亲,依然可以津津乐道东晋时期的典故事迹。 历尽沧桑的万岁楼边谁在伴月吟唱,千秋桥上有人自在的吹箫。

世间兴衰,桑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青山依然巍峨耸立,垂杨花开叶落,江水潮起潮落。 2、《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唐代骆宾王 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颙家。

还依旧泉壑,应改昔云霞。 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

金绳倘留客,为系日光斜。 译文:一起去寻访戴颙的宅邸招隐寺,还是那样山石嶙峋,清泉汩汩,只是物是人非,令人感叹不已。

绿竹幽幽,红蕉红绿辉映,留恋忘返,恨不得用金绳把太阳拉斜,这样就可以多停留一日。 3、《华山畿·君既为侬死》——南北朝佚名 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译文:华山畿啊,华山畿,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4、《万岁楼》——唐代王昌龄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 日日悲看水独流。 译文:万岁楼屹立在江畔山巅,风风雨雨,不知过去了多少年,时光流逝,物是人非。

年复一年高兴的看见山依旧还在,日复一日悲伤的看着水独自流动。 5、《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4.关于镇江的诗有哪些

1、《题金陵渡》——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白话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2、《焦山望松寥山》——唐代·李白 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 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 举手来相招。

白话译文: 站在焦山陡峭的石壁上,遥望松寥山,就像站在碧蓝的云霄。 如何才能把五彩虹化为凌空的长桥,以便直通天堂。

仙人如果爱惜我,就对我招招手吧,让咱们一起去翱翔。 3、《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白话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4、《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话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5、《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唐代·王昌龄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白话译文: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寂静清凉的江水泛着寒意,天上那皎洁的明月就是我最真挚的心。

5.描写“镇江”或者赞美“镇江”的诗句有哪些

1. 《题金陵津渡》 唐:张承吉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白话释义: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2. 《望鹤林寺》 唐:李绅 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

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凌霞曙莹销尘。 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

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 白话释义: 白鹤栖息在山峰下的青莲池中,江城的花开了,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太阳高高升起就像个火球一样,照得紫凌霞曙莹销尘。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

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 3. 《夜归丁卯桥》 作者: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绿桥低水滥,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亩田。 白话释义: 诗人月夜归丁卯桥村舍,听见桥响犬吠,看见紫蒲红叶,归家的愉悦心情油然而生。

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轻松和满足。诗人自来就有回家的打算,心愿终于得到满足,摆脱了官场俗务得以归园田居。

4.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释义: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5.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 何处望神洲?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末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白话释义: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

6.关于镇江金山的诗歌

登镇江金山 潮平水阔两岸齐,雄风雾列远山迷。

登临金山添豪气,江天尽揽入画题。访镇江金山江天禅寺留玉阁 文 / 曲槐 好个八风吹不动, 禅师一纸寺中来。

秃头无坐锋芒露, 留玉阁前步步回。题润州金山寺 (唐)张 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说明] 张祜,字承吉,唐代诗人,一生未做过官,人称张处士。

他初离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所贬抑,逐至淮南。

最后隐居曲阿(今江苏丹阳),卒于宣宗大中年间。杜牧曾赠诗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首五律描写了独立江心的金山寺的景貌,僧徒归山和游览借宿的生活,清新洒脱,流畅自然。特别是五、六两句明白如话而又十分工切。

题金山寺 (唐)孙 鲂 山载江心寺,鱼龙是四邻。楼台悬倒影,钟磬隔嚣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谁言题咏处,流响更无人? [说明] 孙鲂,字伯鱼,唐南昌人。

《题金山寺》有意识地与张祜同题之作比一高低。前六句描写了金山寺的雄伟景象,末两句显示了作者的自负。

送识上人游金山登送陀岩 (宋)范仲淹 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

疑师得仙去,白日望蓬莱。 [说明]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北宋名臣,文学家。这首诗气派阔大,尤其是“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两句,气势雄浑。

上人为和尚的尊称。识是僧名中的一个字。

金山晚眺 (宋)秦 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说明] 秦观(1049—1100),北宋文学家,江苏高邮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

这首诗四句四景,合成一幅金山晚眺的优美图景,十分清丽。 瓜洲夜泊 (清)郑 燮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

惨淡秋灯渔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

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说明]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曾居住镇江金、焦二山读书作画。此诗写的是夜泊瓜洲情景。

诗情画意,历历如在目前。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去?归雁洛阳边。 [说明] 王湾,唐洛阳人,先天进士,官洛阳尉。

作者客游在外,经过北固山下时作此诗,通过写景抒发了新春思乡之情,此诗在当时很有名。 采桑子--润洲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宋)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说明] 这首词是作者写多景楼宴会遇友的情景。

写得情景交融,挥洒自如。上阕连用四个“多”字,语如贯珠;下阕听琵琶助兴,有人面桃花之趣。

北固(清)张玉书 古桧祠堂久寂寥,净名遗筑倚山椒。槛前碑版留三国,树杪江声咽六朝。

草复大堤春试马,雨余多景暮归樵。可怜万井炊烟里,鹅鹳军声响丽谯。

[说明] 张玉书(1642—1711),江苏丹徒人,其故宅在今镇江市南门大街张家巷内。顺治进士。

康熙时为相二十多年,世称京江相国。诗中写北固山的荒凉景象,遗迹模糊,寒潮呜咽,万户炊烟,五夜更声都足以引人遐思。

题鹤林寺壁 (唐)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说明] 李涉,字清溪,洛阳人。唐宪宗时,曾贬官峡州司仓参军,文宗太和中,任太学博士,后因故流放康州。

这首诗写作者为官不得志,终日如醉如梦,忽觉春光已尽,勉强登山游览,可惜花事阑珊,无春可寻。偶然经过竹院,与山僧闲谈,感到在纷扰社会中,暂得半日清闲,心情也很娱悦。

梦溪 (清)戴守梧 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覆锦满平芜。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

[说明] 戴守梧,字桐荪,清同治时人,丹徒县廪生。资敏学博,年少即成《禹贡注》。

二十多岁即去世,有《陈箧集》。此诗是其《京口竹枝词》中的一首。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写得情景并佳,恰到好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