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可以这样读pdf

1. 唐诗可以这样读

唐诗可以这样读

1.【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怎么样】

尽管地理上差了好远,但我还是在亚丁的山路上发起思古之幽情,体会了一次茶马古道的感觉. 从亚丁回来以后,骑着骡马前往谒拜神山的经验一直活跃在我的脑中.提笔想写个短篇以作纪念,脑子却一个劲儿地喊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于是,我便想起了久未谋面的《诗经》. 由于我的那本《诗经》是电子版,每次阅读总要启动电脑,久而久之,便就赖得专门去看它.回归纸张,恐怕是深埋在读书人内里的一种情愫吧. 11块8.当时在当当网上见到它时的价格. 那就买吧. 一个星期后,收到了这本书.简素淡雅的封面设计,纸质也算不错.作者还特意经营了一段文字,讲了一个故事把大家顺利地接引到书的正文里,这令我十分感动. 这本书并没有全部收录《诗经》,只是把每个分类中作者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几首选录了进来,并且,为每一首诗都纂写了一段导读,用朴素优美的白话进行翻译,最后,还根据每首诗所描写的意境或主题,把相关的其他作品也作了简单的介绍,还有些相关主题的诗词欣赏. 看得出,作者的确是为此书花了心思. 不过,并不是特别适合我,毕竟,我已经把《诗经》及译文都大略地读过好几遍了,并且,相关的其他作品我并不是很想了解. 因此,这本书我推荐给对《诗经》并没有太多了解的朋友,如果您还以为《诗经》不就是《唐诗三百首》、《宋词》那样差不多的东西的话,那么这本书就真的值得您看一看,您能从三千年前那些艰涩难懂的文字里,品味出清新的幽香. 至于书虫们,甚至是对文言文特别擅长的朋友,可以当成小品书来看,如果是学习研究的话,估计用途就不大了.。

2.唐诗如何读

我比较推荐买《唐诗鉴赏辞典》,个人认为《唐诗三百首》因为分析比较简单,一开始读的话,不会觉得唐诗的妙处的。而鉴赏辞典,每首诗有背景、有深入分析,很适合发现诗的深蕴。

但是看得久了,就可以抛开鉴赏辞典,自己去理解诗中的意境,毕竟诗的理解个人是不同的,而最重要的是你的感悟,当你自己有了对它的感悟,也就真正记得和理解它。

最后这时可以再看《唐诗三百首》拓展视野,因为它的注释少,你又已经基本可以读懂一首诗了,这时只用它作辅助,速度会增加,比看辞典效果好。

我就是采取的这种方法,不要把读诗作为一种功课,只是欣赏和休闲,才能读的愉快,坚持下来。很喜欢的可以去背背,教案却是没必要的。

3.读唐诗这么唱

《读唐诗》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相思的红豆, 巫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像祖先在向我诉说。

相思的红豆, 巫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像祖先在向我诉说。

4.宋词怎么读

[1]推荐楼主看一看《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 辛然 著,网上购书只要不到15元。

[2]诗词对写作确实有帮助,培养你的文学修养,但是仅仅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已就如楼上所说,其中的典故等等,都对写作有好处。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读的重要性,建议楼主多读读自己感兴趣的宋词,其实宋词也分几大类的,像婉约派,豪放派,等等。你要做出选择的,当然选择不同最终会影响你的气质,那就是后话了。

[3]下面是一个帖子,你自己也可以上网查查帖子,有很多。

诗词,不知道从何时起看上去有点像阳春白雪了.曲高了,自然会落的和寡的地步.但这不是她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读她的人出了问题.诗词本身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我相信没人会贬低她.假如中国文化有三分天下一说的话,那么她一定会占的一分的,我想这点是没人会反对.诗词讲究语句简练,短短的几十上百字就可以描绘千里江山和浩淼宇宙.诗词最重要的还是她的意境,短短的几行可以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美妙的感觉.另外她还有一定的节奏感,有时会像一首待唱的歌谣.

举个列子:李白的<;静夜思>;,就那么几个字,写出多少的思乡之愁,看上去淡白的几句充满了无限的意味.其实读诗也应该就像你看其他的文体一样,不过体会的不一样,诗文是意境!你读一部小说,故事的情节或许你了解的淋漓尽致,但你能全部了解文中所有人的思想以及故事给带来的意味吗?我想是不能的,就算你读的懂了,但也不能全部理解作者的个中意味.你读一篇散文,或许你会惊讶于文中美妙如画的语句,倾倒于作者那么细腻情深的笔法,但我想你是不能把作者所有在文中隐含的意思全部理解的,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感受也就不一样了.你读一篇评论文,或者是一篇有战斗意味的檄文时,大概也就只是体验一下此中批人的快乐,我想你一般不会因此而去批东批西,或者说有时你根本不知道到底这里面说的对不对?或许你只是觉得他观点有可取的地方.看小说是看故事,看散文是看文笔,看评论文是看快意,那么这样说来看诗词不也就是看一个意味或者说是意境吗?直白点就是看点感觉,那种欲言又止的感觉.诚然近百年诗词的发展有了变化,新诗的出现导致了诗文格式的突变,猛一看,是从原来的讲究变成了不讲究.有人说现在的诗文就是把一句话竖起来写了,当然他说的没错,诗文是竖起来写的.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她这竖起来写的是不是比横着写多了一份意味.假如有,那么就成了诗;假如没有,真的只是竖起来说话了.所以在此,写诗的人一定要讲究起诗文的意境来.

这些年来,好像真的没什么好的诗人,或者说是有好的诗人没写出什么好的诗词来.这也难免会让读的人产生怀疑,这个时代还要诗词吗?其实这个问题就像问:这个时代还有真爱吗?我想,答案当然都是肯定的.难道你不觉得诗中的天地宇宙是另一番世界?难道你不觉得诗中的风花雪月的充满了想像?难道你不觉得诗中的爱情是千古的绝唱?难道你忘了诗情画意的由来?假如你是一个读者,请你不要去侮辱诗词,体验她的意境才是重要的.所以假如你是一个诗人,请你不要为了诗词去作秀,写出好诗才是出路.大家都来读读诗词吧!她不需要你多么的理解她,只需要你去感受她.不要再诋毁她了,她真的是一颗明珠.就算是有瑕疵,她也是一颗闪亮的明珠.

5.读唐诗有什么意义

唐代诗歌沾溉后人实多.论者谓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读唐诗最能读到人心:读我们的梦中人--古人,古人的前世今生--我们.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时期.评述唐代的诗,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类初唐(618—712),盛唐(713—765),中唐(766—846),晚唐(847—906)四个时期. 唐朝建立不久,因为军事力量强大,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日益提高,各方面都显出一片繁荣景象 .人民富有积极奋发情绪,要求摆脱一些社会制度的束缚追求新的健康的生活. 唐诗几乎为所有的景色都题写了绝妙的解说,像李白登黄颧楼说的,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影响了我们的创作情绪。 连人的情感也每每陷在唐诗的情臼中,唐诗常常侵入人的潜意识。

过年过节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故乡亲人时恨不得“只愿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诗记述了几乎所有的军国大事,描写的对象上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有耕夫走卒,市井游侠,留下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唐诗就是一部唐朝的诗史。

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唐朝人的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唐诗的魅力无穷,原因何在,古往今来,专家学者有许多专著在探讨,在解读.唐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史,诗中有魂。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

在这一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

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

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

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都是咏史佳作。

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

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一个高峰。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唐诗的文学成就在于以下几点: 一、诗歌数量达到了5万首,超出各代诗歌总合的两三倍。 二、诗歌质量较高。

三、唐诗的题材和意境也几乎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对于想要另辟新境的宋代诗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王安石曾说:“世 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唐诗的风格多种多样,有的偏于豪放,有的偏于深沉,有的偏于平易,有的偏于险怪。但不可否认,唐诗确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时代诗歌的总体风貌。

唐诗之时代风貌在于气象的恢宏、神韵的超逸、意境的深远、性情的天真、格调的高雅、语言的新鲜,以及由这些方面共同形成的健康的美、内在的美、灵动的美,这是一种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美感。因而唐诗的影响深远而又广泛,可以说后代没有哪一位诗人不读唐诗的。

选本众多,流传至今。 我们当代的中学生们也非常喜欢品读唐诗,对于唐诗,大家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感情。

因为品读唐诗,我们就进入了诗人的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怀,触摸诗人的心灵。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知识,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不仅揭露统治阶层对百姓的掠夺,还生动记述了唐朝时市场交易的场景: 。

6.关于唐诗的资料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分期】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代表边塞诗派。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

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晚唐时期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诗人称号】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诗家天子 (另一种说法--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诗佛--王维:王维不少诗歌中有浓厚佛教禅宗意味,以禅入诗。

诗魔--白居易:其作诗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称“诗魔”。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自称“五言长城”。

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称其为“诗鬼”。诗雄-岑参 七律圣手--李商隐 其中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派别】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 、五绝、五律。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西施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作:高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李益:《从军北征》王之涣:《凉州词》李颀:《古意》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

7.提高小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的方式有哪些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关键词:传统 语感 积累 兴趣 方法 创新 以人为本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

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l 定时间。

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l 造氛围。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

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l 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