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美学精读读书笔记

1. 唐诗美学

唐诗美学

1.对首唐诗从美学方面进行赏析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佛之鱼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

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

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

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

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

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

[2]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

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

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

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

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

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

如: 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辨觉寺》)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永嘉玄觉《证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同上)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

2.关于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有哪些特征求答案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

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 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

《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

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

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

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

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 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

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一部分盛唐诗,较充分地反映了唐帝国强盛期的时代面貌,但盛唐气象和盛唐时代面貌不是一回事。文学史上的盛唐,指唐玄宗、肃宗两朝,约五十年。

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国势开始衰落,中经安史之乱,更是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但以杜甫为代表的盛唐后期诗,仍然富有雄浑的特征。 举例来说,杜甫的《望岳》诗写于盛唐前期,固然表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

他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写于安史之乱前夕,表现了唐帝国岌岌可危的形势和诗人的忧心忡忡,却仍然气象雄浑。杜甫晚年所写的《登楼》《登高》两首七律,表现唐朝受外族侵凌的衰败局面和诗人的迟暮心情,境界仍然雄壮阔大。

此类的例子尚多。杜甫晚年的这类诗篇,往往被明清诗论家誉为表现盛唐气象的佳作。

李白晚年在安史之乱后所写的不少诗篇,也具有雄浑风貌。盛唐后期,时代面貌大变,但李、杜等人在前期所形成的心态没有消失,所追求的明朗刚健诗风也没有消失,所以仍能写出不少雄浑的诗篇。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盛唐诗是唐诗史上的高峰,以雄壮浑厚为特征的盛唐诗气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盛唐之音指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

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

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

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3.美学角度浪漫古诗欣赏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英雄泪! 【水龙吟 辛弃疾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 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 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 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 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 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 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 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 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 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 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 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 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 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 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是写山。“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 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 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 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 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 “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 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 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 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 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 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 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 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 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 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 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 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 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 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 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 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 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 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 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 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 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 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 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 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 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 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 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 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 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 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 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 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 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 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 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 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 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 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 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 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 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

4.急求”诗词美学意蕴的异同”

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歌的美学正统是“爱而不伤”,但不提倡人作英雄,李白的少年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也曾“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晚年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况,当时李白的名声无疑要高过杜甫很多;但自宋代以后,历代文人对杜甫的评价越来越高,而将杜甫封为无上诗宗,也是这种诗歌要求上的君子之风在作怪!而词则不同,起源民间(敦煌曲子词可以为证)。

大概是中晚唐,至于李白所作之《菩萨蛮》及《忆秦娥》二阕的真伪千载之下有不能论定,故暂不及。而且,此起初是用于配乐吟唱的,与诗迥然有别。

按后人的观点来看,敦煌曲子词、乃至五代词基本上全是淫艳之语,甚至到了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的手中,词也还是未超出其起初的美学意蕴。但自从苏轼一出现,这个局面就被打破了,在苏轼手中,词和诗一样都成为他书法人生感慨地一种工具了,奴风命月,无所不能,将词的境界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词和诗的美学意蕴在他来看区别不大,因为他的诗词文赋、琴棋书画都是他那光风霁月的人格和超绝放旷气度的外在表现。之后的李清照又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这表明词在苏轼之后又慢慢回到了原先的美学思想上,遂延续千年而不绝。

即使清末四大词家的理论和实践也未能完全脱此樊篱。

5.宋诗对唐诗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谁想再判违规的看清楚,有点职业道德吧。我知道你的权力太大,没有监管。

下面的回答无问题:

首先,唐诗和宋诗是一脉相承的。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例如宋诗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而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其次,宋诗对唐诗又有创新,表现在:

第一,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且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是普通人。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第二,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宋诗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其整体性的风格追求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第三,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宋以后的诗歌,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大体上没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从美学风格来看,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唐宋诗在美学风格上,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它们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6.怎样从美学的角度在赏析古诗

如果从纯理性的角度出发,拘泥于一隅之解,对古诗词的某些意象进行科学考证,或穿凿附会、主观片面地肢解作品,就无法把握作品的真正旨意,获得美感。赏析古诗词应该运用形象思维,从感情的投入与感情的交流入手。这就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情品味意境美

情景美并不等于意境美,但意境美却离不开情与景,如果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情与景的“妙合无垠”,就不可能升华成“意境”。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如山川、河流、花卉、树木,它们本身是纯客观的自然,但若写进文学作品,就是已渗进作者情感体验的人化了的自然,它们的热烈明丽、盎然蓬勃、凄凄惨惨、温馨静谧,或展示作者昂扬奋进的精神,或透露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或表现作者恬淡宁静的志趣,这种情与景的契合统一,就是意境,它是读者想象的世界,又是独立存在的艺术空间。

二、精心把握思想美

“言志”是诗歌创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如曹操《观沧海》的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赫然标明诗歌是“咏志”的。它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宇宙奇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统一中国的壮志。作品所蕴涵的思想美常常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作家崇高的人格美,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周敦颐的《爱莲说》、岳飞的《小重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作品的思想美总是离不开情感的。以爱国、爱情、友谊、山水、社会、观临怀古为题材的作品,其“志”与“情”是相通的。别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陆游的诗文之所以能千古传诵,便是因为其中洋溢着诗人的满腔爱国激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三、优雅欣赏绘画美

在审美过程中,调动所有感官的审美积极性,可以强化视觉形象,获得全面的立体的复合的美感,使鉴赏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意境美如画卷,赏析者可感到他乡游子的一点淡淡的愁思。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幅生动的雨后山村风景画:从色彩上写景,松翠,竹青,荷绿,明月皎洁;从细节上写村民的活动,洗衣归来的活泼少女和借助月色下河捕鱼的渔民。王维在风景清幽、民风敦厚的自然画卷里表现了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中写景自然清新,似信手拈来。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并非王维的诗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

赏析古诗文,需要有较丰富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积累,如此,才能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效果。一个赏析者,不仅要有文学、美学、语言学的知识,还应该有哲学、史学、民俗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知识面越广,修养越深,在审美过程中就能获得更多的深层次的妙不可言的美感

7.古代诗文的美学特征并举例

论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美学的两个层面 [摘 要]我国古典诗歌讲究格律、韵味、意境,具有均匀、和谐、统一的东方声韵美,抒情达意的同时体现出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诗歌的音乐美来自内外两个层面:诗歌外在的形式美是语音层面的音乐美,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平仄、押韵、节奏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诗歌内在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内部蕴含的情感和意象,读者透过语音形式的韵律从内心感知、体会到诗歌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对象,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 [关键词] 古典诗歌 ;音乐美学;审美价值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形式隽永,音韵和谐,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

音乐性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一个显著特征。诗乐合一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条主要脉络。

诗和乐像一对孪生的妹妹,相和而生,相伴而随,最初都是以“歌”这一形式出现的,这一点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有共识。正如席勒所言:“诗是蕴蓄于文学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声音中的诗。

[1]”朱光潜教授也认为:“诗的本质之一是音乐性……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2]”的确,抑扬顿挫的节奏,回环反复的旋律,整齐多变的形式,这几种音乐上的要素,恰恰是古典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中国古典诗歌正是因为具有了音乐美,才能流传千年而不衰。

诗歌的音乐美来自内外两个层面:诗歌外在的形式美是语音层面的音乐美,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平仄、押韵、节奏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诗歌内在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内部蕴含的情感和意象,读者透过语音形式的韵律从内心感知、体会到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对象,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既有内在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声音的回环,是美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古典诗歌外在的音乐美:语音层面传达的节奏和韵律美 诗歌外在的音乐性是诗歌外化的节奏,是由诗的形式因素决定的,主要是指诗歌语言外在的节奏和韵律,包括由句内节奏、排比反复、押韵、叠音、节奏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听觉上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1.诗歌外在节奏产生回旋往复的音乐美感,加深诗歌的情感浓度 节奏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音节的安排与语句的抑扬顿挫形成诗的节奏感。诗歌节奏是诗歌在结构上的复沓、整齐、对称等产生的回旋往复的音乐美感。

汉语一字一音节,古典诗歌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四言诗一句四个音节,五言诗一句五个音节,七言诗一句七个音节。诗句中的音节并不是孤立的,其表意的组合必然形成顿,一般是两个两个的组合在一起形成“顿”,也即是我们所说的句内节奏,是诗歌语音节奏的基本单位,它好像休止符一样掌握着诗的轻重缓急。

“逗”是一句诗中最明显的“顿”。古典诗歌,一般是五言三顿或者七言四顿。

诗歌语言是否凝练,是否具有音乐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顿逗是否鲜明。古典诗歌的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相同的韵,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句五个音节,三个节拍,最明显的停顿在一二节拍之间,第一节拍稍长,后两拍稍短,形成了诗句节奏明显的强弱变化。诗中一问三答,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又表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排比和反复是表现诗歌节奏感的最基本手法,通过重复使得诗句产生循环往复的音乐感,还能加深印象与情感浓度,给人以回肠荡气的打动。如“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简单的反复,音调铿锵婉转,情感浓烈鲜明,优美的音乐性在明快的节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某一成分的反复回环还能使音韵和谐,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因为,“只要是节奏,就有一种回环的美,即旋律的美。

诗的艺术形式,首先表现在这种旋律的美上。[3]”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诗歌渲染的情感和强调的气势取得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使诗歌充满喜气洋洋的忙碌的气氛。

又如《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利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在轻松明快的氛围中突出了对主人公的赞美和喜爱。

2.诗歌外在韵律传达细腻委婉的音乐美感,凸显诗人的个人风格 韵律是诗人在用韵与节奏等外在形式中体现出来的个人风格。在古典诗歌中,韵律常常会给诗句注入细腻深刻的意味,最能体现诗歌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常常借助于押韵、叠音、平仄等来传达。 押韵最能体现诗歌因情用声、声义相谐的美感,是诗歌音乐美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通过韵脚关上连下,自然而突出的形成了诗歌或欢快、或低婉、或悲伤、或昂扬的不同风格与和谐流畅的音律美。汉语本身就有很强的音乐性,因为汉语韵母多为元音,发音响亮圆满,悦耳动听。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始就是讲究押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