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关于唐诗宋词历史情怀的论文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 沮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 也是当时作词最多,对后世长短句的发展影响极大的词人之一。 庭筠出身于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虽为唐初名声显赫的太原温氏后裔,但是,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早是家道中落,衰微而已。 他少年时代,即以善思敏悟。才华横溢而称著乡里。 逮至长成,更是博闻强记,通晓音律,善为管弦,而且,尤以诗词文赋见长。世传,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从不起草, “但笼袖凭几,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得“温八吟”之号。 曾经“八叉手而成八韵”,又别称“温八叉”。大约是因为其长相较为丑陋的缘故吧,所以时人亦有称他“温钟馗”的。 温庭筠虽然甚有才思,弱龄有志.然而,仕途却闭不得意。从28岁到35岁的八年之中,他屡屡应试,屡屡不第,尤其是最末一次应试,竟因恃才傲物,讥讽权贵,触犯上司,被诬为“有才无行”,再次名落孙山,以至于一生都未能得中进士。 大约是唐直宗大中三年(849年)的前后,温庭筠以善于诗词,被当朝宰相令狐绹选用为考功郎中,进入相国的书馆工作。有一次,令孤绹看到他填的一首《菩萨蛮》词很好,就假冒自己的名字把它进献给唐直宗,并再三嘱咐庭筠为其保密。 但是,温庭筠非常鄙夷令孤绹的这种行为,很快便把此事宜捅出去,弄得堂堂相国尴尬异常,大失体面。又一次,宣宗赋诗,上句用了“金步摇”,但对句一时怎么也想不出来,遂令庭筠来对。 庭筠立即以“玉条脱”应对,宣宗听罢非常满意。当时在旁的令狐相国不知温庭筠所对词语的出处,庭筠便告诉他典出《南华经》,井很不客气地指出:“《南华经》是一部极普通的书,并非什么生僻著作,相国在公事之余,应读一点古籍才是。” 他的这一番语带教训的批评,使令狐绹出乖露丑,遂把他忌恨在心。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庭筠替应试者提笔代劳,事发后,令狐绹便以他搅扰科场罪名,贬为隋县尉。 此后,庭筠依附徐商,被任为巡官。在这段时间,他常与段成式、余知古、徐商等,往来唱和,吟诗作赋,度过他一生最愉快的几年。 咸通七年(865年),徐商攉升宰相,任庭筠为园子助教。然而,好景不长。 是年秋试中他竭力赞赏推荐邵谒的文章,而邵谒之文以激切的育词揭斥了时政,温庭筠也因此被罢官。从此,他落魄江湖,四处飘流,几年后,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 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但是,他的诗作,无论思想境界,表述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远不能和李商隐相提并论。 至于他的词,尽管存在着题材狭窄,用词轻艳的不足,但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津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半个世纪之后出现的花间词派,就是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对于温庭筠的品行,历来毁誉参半。不过从他那些充满脂粉香泽,浓艳重抹,刻意描述女子体态、容貌的词作来看,他的生活确是比较轻浮,比较放荡。 这必然会影响他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华,同时,也给后世的词人带来了不甚良好的影响。 婉约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相近。 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 《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 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 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 2.唐诗宋词中的爱国情怀(作文600字以上)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 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 ,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3.谁能给我举例说说宋词的感伤特点宋词按照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词的代表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词的代表则是柳词和李清照。 下面给你一首柳词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宋词感伤的特点。 《雨霖铃》(柳永)鉴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咒语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后人评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可见作品流传之广。 而他的名篇《雨霖玲·寒蝉凄切》更被誉为写别情的典范之作,千百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起句即以情入景,点出了时间、地点、环境及情绪。傍晚,一阵急雨过后,伴着凄切的蝉鸣,有情人在长亭相对。 “寒蝉”表明已是秋意渐深的时节,“凄切”是一个双声词,读来如闻抽泣哽咽之声;这四字还未涉及离别,却已使人有不见其人,已入其境之感。 “对长亭晚”,意谓有情人在送别的长亭相对,不觉天色已晚;“晚”即交待了客观上已是傍晚时分,似也暗示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历时已久。 “骤雨初歇”,不仅照应了前面的蝉鸣,也解释了“对长亭晚”,雨给了恋人此刻的缱绻一个理由。可是 “骤雨”来去迅疾,一下子又停了,没有借口再耽搁了,离别已在眼前。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饮酒而“无绪”是因为“有情”,与有情人分别自有太多不舍,而正当“留恋处”,载人远行的“兰舟”却催促着该出发了。 这里“处”应解作“时”或“际”,“催”字生动展现了情人难舍难分情正浓与船家抓紧起程心正切的矛盾。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手在即,此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又能说些什么呢?叮咛的话已经说了又说,就让千种情意万般牵挂都深藏进眼底,在彼此眼神的交汇中去铭记、去解读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今生无以实现,但有情人的手紧握在一起,就算不能终老,也还可以感受这最后的温存。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念”字,从写实转到想象,由当下写到将来。 “去去”两个仄声字连用,读来一字一顿,有不胜悲切之感;走了又走,去了又去,行程之远,可想而知。“千里烟波”“楚天阔”都表明从此天各一方,相隔辽远,相见无期。 这“沉沉”的“暮霭”令人望不见情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又象征了有情人心情的沉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一词把离别的悲伤推已及人,放入史来几千年,世上亿万众之中。 离别本身就使人心伤,何况是多愁善感的有情人。“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正值风清水冷、草木凋零的秋天,更让人难当那离别后的孤零寂寞。 离愁何以解脱?“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虽然“无绪”饮酒,但情愁太深,就只有借酒浇愁了。 “今宵酒醒何处?”明写过后酒醒,实写当下酒醉,借酒浇愁以至沉醉,正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三个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取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看到杨柳就想到分别,进而回想起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场景,离愁陡生。 “晓风”指拂晓的风,带着寒意,正与心头的离情别绪切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圆月象征着团圆、美满,“残月”就只能是分离、悲伤了。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有“长久”之意,“经年”当指一年又一年。想到这一去不知何日再见,即使“是良辰好景”也形同“虚设”,无心理会。 此处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让步假设句和反问句说明深情蜜意不愿付与他人,强调此情之专、离愁之深。 人云,别情难述。本篇通过勾勒离别环境,描写离别情态,想象别后情景来抒写使人“黯然销魂”的离愁,确实不同凡响,不愧为婉约派的代表之作。 [名句]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鉴赏集萃] 这两句(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情中带景,为上文“伤离别”的较具体的描写,自来传诵……措语实佳,虽似过艳,在柳词中犹为近雅音者。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P75)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玲》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P322) 才说“帐饮”,已觉“无绪”;正在“留恋”,又被“催发”,陈匪石《宋词举》谓之“半句一转”,是词中跌宕姿生的笔墨。 ……“多情自古伤。 4.结合宋词分析宋代文人的民族情怀词的特点: 1. 词是音乐文学,起源隋唐时,雅乐(古代)清乐(魏晋南北朝)燕乐(隋唐),词配合燕乐而生 2.词是城市文学,世俗性,这是词作为新兴文学的本质所在(宋词的“俗”,是世俗的俗,宋代文学的俗,是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为代表的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排斥的民间文化的新兴) 3 词是南方文学,作词的人(唐圭璋《两宋词人占籍考》),词中所言之物绝大多数都是南方有的 江南景象,有地域性 词牌《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梦江梅》、《望江南》 4. 词是女性文学,女词人很少,男词人因为“男子作闺音”【出自清代徐嗟凤的《词正》】,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爱国主义诗词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离骚》中爱国诗句应该不止四句,但我认为这四句最能表现其爱国思想。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6.苏轼豪放和旷达的情怀,通过诗词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胸中有块垒之人。 焉能写出大江东去! 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 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 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 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 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7.浅议传统诗词中的文人情怀古人一向对自己的情史及闺房之乐讳莫如深,更不消说将其付诸笔端了。大家关起门来胡天胡地,娈童面首,歌妓艳婢,无所而不至,但打开大门,人人都是目不斜视,道貌岸然。 然则文人除外。不过范围只限男性,由于男尊女卑的思想作祟,女子的诗词文章作的再好,也不过是“才女”,不被纳入文人之列。 只有文人足够大胆。他们不但勇于而且乐于通过诗词来淋漓尽致地渲染自己的情感生活,从而独领风流,从大气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婉约的“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从含蓄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到直白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从隐晦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到缠绵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从无限期许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到痛心疾首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从惆怅的“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到大胆的“纵被无情弃,不能休”;从香艳的“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到露骨的“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单从词句来看,文人们统统堪称“情种”“情痴”之楷模。可华文之下,果真如此么?只怕未必尽言然。 举两个令我最不能接受的例子。 每当人们想表明情有独钟时,总要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此是唐朝诗人元稹思念昔日情人所作。除此之外,多情的他还作过多首诗来悼念亡妻,以排遣丧妻之痛,其中以“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和“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两首最为著名。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哀感顽艳,传诵至今。 但实际上元稹作这些诗的同时,先是纳妾韦氏,后又续弦裴氏,忙得不亦乐乎。 当然,无论古今,强迫寡妇守节固然有失人道,让男人丧妻后长鳏不娶更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可无论如何,当一个男人一边厢哭着喊着:“我的心上人啊,没人可以取代你在我心中的位置,我连看都懒得看别的女人一眼。还有,老婆你自己先走了,抛下我一个人多么悲伤!我虽然独享着荣华富贵,却想你想得整夜整夜地闭不上眼睛。为了报答你的情意,这辈子我都不会另娶她人!”而另一边厢却忙不迭地左拥右抱,倚红偎翠,大享齐人之福,年已五十,还能生出一个大胖儿子来,这岂不太过可笑!?可见文人自诩的深情,不外如是。 同时著名的悼妻之句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然而我很置疑,当鬓如霜的苏老携着年轻貌美的侍妾朝云游山玩水时,如何还能"不思量,自难忘"?并且抚着便便大腹得意地道:"知我者,朝云也."恕我斗胆说句放肆的话罢:德行! 说起文人的薄情无德,还有汉朝卓文君的《白头吟》为证。诗云: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这首诗是司马相如在京城为官欲娶茂陵女为妾时,卓文君愤然而作,此来表示要与其断情绝意。不过“苟富贵,便移志”乃古今中外男人的通病,倒也并非文人的专美。 其实还是杜牧坦率:“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诚然。酒才是这些文人的至爱,青楼乃惯去之处,而薄幸,则是他们情德的真实写照。 许多深情款款的诗词很美,很感人,可惜讽刺如黑色幽默。 我以为。 8.形容情怀的诗句、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 3、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 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 7、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 8、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 10、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 1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3、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表达感情深的诗句。——唐·李益 14、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 16、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 1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20、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