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离别全文翻译翻译: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 不那离情酒半酣。② 更把玉鞭云外指,③ 断肠春色在江南。 ——选自《浣花集》 〔注释〕 ①毵毵(sān):形容柳枝细密下垂的样子。②不那:无奈。酣:酣畅痛快,兴致勃勃。③玉鞭:华贵的马鞭。云外指:即指云外。云外,即言遥远的江南。 〔赏读〕 春日的美景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心灵的愉悦,可是对离别的人来说,这样的美景却使人产生一种无奈。韦庄的《古别离》写的正是这种无奈。 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这首诗虚实相生,成功地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把离人的悲苦之情表达得含蓄而婉转。 2.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问题(1)刘诗中的“更”放在“远”前,着重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 韦诗中的“更”与前文“不那”构成了层进的关系,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一个“更”字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2)刘诗用“猿啼”“暮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悲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 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 3.小学生几首古诗的翻译,急古离别1、古离别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 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 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 “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 “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 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 “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 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 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4.离别的古诗及注释简介【标题】:离别难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乐府 【内容】:-------------------- 绿杨陌上送行人, 马去东回一望尘。 不觉别时红泪尽, 归来无可更沾巾。 【标题】:离别诗 【年代】:魏晋 【作者】:曹植 【内容】:-------------------- 人远精魂近。 寤寐梦容光。 【标题】:离别吟 【年代】:元 【作者】:王冕 【体裁】:五古 【内容】:-------------------- 寒风飒大野,行子行河梁。 执手不忍弃,迟迟复遑遑。 朋友会面难,慷慨热中肠。 人生岂无家?结交在踣傍。 今晨强绸缪,明各天一方。 相见苦不早,离别徒悲伤。 【标题】:古离别(一作多情) 【年代】:唐 【作者】:韦庄 【内容】:-------------------- 一生风月供惆怅,到处烟花恨别离。 止竟多情何处好,少年长抱少年悲。 【标题】:杂曲歌辞·离别难 【年代】:唐 【体裁】:乐府 【内容】:-------------------- 此别难重陈,花深复变人。来时梅覆雪,去日柳含春。 物候催行客,归途淑气新。剡川今已远,魂梦暗相亲。 【标题】:思归(一作古离别) 【年代】:唐 【作者】:赵徵明 【内容】:-------------------- 为别未几日,去日如三秋。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忧。 【标题】:杂曲歌辞·古离别 【年代】:唐 【作者】:姚系 【体裁】:乐府 【内容】:-------------------- 凉风已袅袅,露重木兰枝。独上高楼望,行人远不知。 轻寒入洞户,明月满秋池。燕去鸿方至,年年是别离。 【标题】:杂曲歌辞·古离别 【年代】:唐 【作者】:赵微明 【体裁】:乐府 【内容】:-------------------- 违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愁。 【标题】:杂曲歌辞·古离别 【年代】:唐 【作者】:顾况 【体裁】:乐府 【内容】:-------------------- 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标题】:杂曲歌辞·古离别 【年代】:唐 【作者】:僧贯休 【体裁】:乐府 【内容】:--------------------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5.古离别 翻译古离别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1] 【注】(1)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赏析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 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叮海耻剿侪济抽汐处搂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 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 “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 “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 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 “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 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 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韦庄 (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 公元894年(乾宁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后任左补阙等职。 曾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氏建立前蜀,他任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温词多泛泛的印象式、感觉式的客观描绘;韦词则更真情,自然。 有《浣花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