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绝句艺术及其渊源

1. 唐诗绝句艺术

唐诗绝句艺术

1.唐诗七绝有哪些艺术特点 请举例说明

七绝:是由律诗演变而成。

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 七言绝句的结构是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

四句押为两韵,二、四句入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其平仄格式有四种: 即: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四种。

平仄律源于唐代以前的“双换头”。其主要规律是:格律诗的一句之中平声字与仄声字交替,相对的两句(对句)之中平声字与仄声字相对立。

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要相粘。如一首七言诗,其第一句如果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本句之中平仄交替),第二句则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即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平仄对立。

第三句必须是“平平”,起首,以与上一句相粘。另外,格律诗还讲究首句是用两平声字起首还是用两仄声字起首,前者称为“平起式”,后者称为“仄起式”。

还有,人们作格律诗时对平仄声宇的运用可以灵活掌握,一般的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一句之中,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平仄不拘,而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因为是节奏点之所在,则必须严守原格律平仄的规定,要做到“分明”。

2.绝句中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中国诗体。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

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

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3.唐诗的艺术特点

唐诗是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中国古典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深远,且流传广泛。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古体诗却不外呼两种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也有两种绝句和律诗。绝句和律诗也不会超出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要确严。一首诗句数有限定。每句中用字平厌声有规律,韵脚不可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唐诗代表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为:

一、数量众多。清代康熙年间编定《全唐诗》,收诗48900多首。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二、作者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自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其中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统计)。

三、题材多样。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正如闻一多所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四、体制齐备。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楚辞体也有人写作,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

五、艺术成就辉煌。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如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4.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

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

借古讽今,颓然消极。 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

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 扩展资料 晚唐诗派 标榜学晚唐诗的近代诗派。

领袖人物为樊增祥、易顺鼎。他们着重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从韩偓“香奁体”入手,好作艳体诗,追求对仗工巧,隶事精切,词采富艳,诗风典赡华靡,工整绵丽。

樊增祥自称“性耽绮语”,“学诗自香奁体入”。 学诗之初,“积诗千数百首,大半小仓(袁枚)、瓯北(赵翼)体,其余皆香奁体也”。

又说“三十以前,颇嗜温、李,下逮西昆,即《疑雨集》、《香草笺》,亦所不薄”(《樊山全集》续集第26卷)。易顺鼎诗以“近于温李者居多”,“以学晚唐者为最佳”。

近体诗“惟以裁对鲜新工整为主”,晚年“益纵情于舞榭歌场”,诗“多冶游之作”(陈衍《石遗室诗话》)。属于这一派的主要诗人还有三多、李希圣、曹元忠等。

三多,字六桥,又署鹿樵、可园。满人。

曾官绥远、奉天都统,杭州、库伦驻防大臣。为樊增祥诗弟子,工于隶事,极似樊。

所不同者,诗多边地莽苍之气,善以满蒙方言入诗。有《可园诗钞》。

李希圣(1864~1905),字亦元。湖南湘乡人。

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刑部主事。诗大多为七律,专学李商隐。

有《雁影斋诗存》。曹元忠,字君直。

江苏吴县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曾官内阁中书。

诗亦专学李商隐,其工妙不下李希圣诗,有《北游小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晚唐诗派。

5.举例分析李白诗歌艺术特点(400字左右)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一泻千里.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有以下这么四个特点: 1、李白诗歌的想象丰富惊人.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唐〕皮日休《刘枣强碑文》) 比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2、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轩辕台轩辕黄帝陵位于平谷县城东北7公里的渔子山上,俗称轩辕台.)拟人的如〈独坐敬亭山》等. 3、自由活泼,不受拘束.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4、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 李白诗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例如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6.有关艺术的古诗.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泠泠秋泉韵,贮在龙凤池。油油春云心,一杯可致之。

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只应康与籍,及我三心知。

——白居易《对琴酒》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王昌龄《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氵睿琴》

十指生秋水,数声弹夕阳。不知君此曲,曾断几人肠?

心造虚无外,弦鸣指甲间。夜来宫调罢,明月满空山。

声出五音表,弹超十指外。鸟啼花落处,曲罢对春风。

——白玉蟾《无题》

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卢仝《风中琴》

二·关于棋的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登观音台望城 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7.怎么区分唐诗中的律诗绝句和古诗

具体说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律诗与绝句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五律和七律。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在后详述),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出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为了后文叙述方便,可以暂且将绝句看作律诗中的首颔两联,一定注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二、平仄

古诗词具有韵律艺术之美,首要的一点在于平声仄声对声调的调协,使之和谐而浑然一体。我们学习创作比较地道的近体律诗和绝句,就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平仄一说源于古音--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通称仄声。其中的平声分为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两声,即一声和二声;上声,去声则分别对应于三声和四声,入声情况复杂,就不赘述了。 七律七绝中,每句第二、四、六字要平仄相间,即“平仄平”或“仄平仄”;而第一、三、五七字平仄比较自由,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通俗口诀,虽然不甚全面,但是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却是必要的。相对于五律五绝,就演变成“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

三、相对与粘连

相对是指各联中,出句与对句平仄要相对,这个相对主要看“二四六分明”,即句中二四六字是否一一相对。例如首句平起不入韵式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其中出句中的第一、三字也可分别为仄声和平声,这就体现了“一三五”的“不论”。 粘连是指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要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同样的,这个粘连也是主要看“二四六分明”,例如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首联对句和颔联出句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其中首联对句第一、三字也可分别为仄声和平声,颔联出句第一、三字也可分别为仄声和平声。

四、对仗

前面提到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分为工对,宽对,借对等等。 工对,须用同类词性相对,即名对名,动对动,副对副,助对助……,同时词类也必须一致,即天文、地理、花鸟鱼虫等等都要相对。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宽对,即工对的“简化版”,只要求词性相对就可以了。 借对,指使用多意字,诗中使用此字的一个意思,而用另一个意思构成工对。例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寻常”还有长度之意,借来与“几度”数目相对。还有一种是借音,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中首字借“沧”为“苍”,与“蓝”相对。 总之,对于我们初学者,如果想创作较为地道的近体诗歌,做到平仄对粘和“宽对”范畴内的对仗就可以了。但是,毕竟时代有所不同,再加上文字只是形式,而形式是要为诗意这一诗歌的灵魂服务的,有时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此,大家作诗,兴尽为上。

8.唐诗的艺术特点

唐诗的艺术特点:

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和乐府传统,而且极大地发展了宋体风格;不仅继承了上一代五七字古诗,而且发展成了长篇叙事巨作;不仅扩大了五七字的使用,而且创造了现代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诗歌。

现代风格诗歌是当时一种新的风格诗歌。其创作与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将中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字词精炼的艺术特征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找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古抒情诗形式,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现代风格诗歌中的韵律诗由于其严格的韵律限制,很容易使诗歌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作和发展,这是其长处带来的巨大缺陷。

扩展资料:

唐诗的兴盛的原因:

1、唐代社会解决了其发展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在一些政治经济变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官家政治闭关锁国的局面基本结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思想,开阔了人们创作形式诗的视野,这是一种文化生活,为诗歌艺术提供了活水之源。

2、由于经济的普遍改善,文学的繁荣得到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3、前一代文学的积淀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为唐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是其先辈的文化遗产。只有弘扬和弘扬伟大,才能融入他人的长处,除旧除新,把中国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4、唐代实行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包括诗歌和赋,皇帝也喜爱诗歌,这必然导致了重视诗歌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