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唐诗.诗人小传.王勃》的翻译谁知道楼上翻译得很棒,只有个别地方值得商榷。试提出来与楼上讨论。 一、“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檄”,还是译作“声讨、讨伐”为好,不要译成“晓谕”。檄就是檄文,是一种文件,常与“移文”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难。如南朝时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即是此例(文章借北山山灵的口吻,嘲讽了当时的名士周颙故作高蹈而又醉心利禄)。唐初时王侯间斗鸡成风,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年轻的王勃不谙世事,戏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玩笑似地对英王的鸡进行声讨(当然他以檄为题,纯粹是戏谑,全文没有一点列举对方鸡的不端,反到对斗鸡时鸡的勇武作了大力渲染),而主要也是为自己的主子沛王助兴。这篇文章到了高宗李治那里,遭到痛斥,据说当时高宗骂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交构”是指在诸王间挑拨离间的意思。因而当天下诏废除王勃官职,逐出沛王府。 二、“坐事,复除名。”这里“复除名”似应译为“又一次被削去了官职”不是“遇到赦免除去罪名。”“除名”一般都是指“取消资格”或“削去职位”。当时是因为官奴曹达犯罪应遭处罚,躲到王勃那里想避罪,王勃怕事泄连累自己,就把他杀了,于是被判死罪,但后来遇赦而官位又一次丢了。“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所以说,刑罚是因为大赦而免了,而杀人罪名是不能去掉的。 另外,这篇传记比较简短,大概《全唐诗》里是这样写的,还有一篇《新唐书》中的,略为详细点,给出如下: 新唐书·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 擿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就善于写文章,九岁得到了颜师古作注的《汉书》阅读,写了《指瑕》指出它的错误。还未成年,他就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多次向朝廷进献颂(一种文体)。沛王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他暂任府中的修撰,论定编次《平台秘略》,书写成后,沛王喜爱推重它。当时,各位王爷斗鸡比赛,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文章讨伐英王的鸡,高宗发怒说:“这是要在诸王中播弄是非。”把他赶出王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王勃被罢职以后,客居剑南。曾经登上葛馈山远望,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绩,写了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听说虢州多草药,请求补缺担任虢州参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欺辱别人,被同僚共同怨恨。官奴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那里,王勃后来害怕事情泄露,就杀了他。这件事发觉后王勃被判处死刑,恰逢大赦,只是取消了功名。 父福畴,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谴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的父亲王福畴,原先任雍州司功参军,因受王勃牵连的缘故贬为交趾令。王勃前去探亲,过海时溺水,受了惊吓而死,年纪二十九岁。当初,王勃路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来向客人们夸耀。到时,都督拿出纸笔一个一个邀请客人,没有人敢接受,到王勃那里,他漫不经心,毫不推让。都督很恼怒,起身如厕,派小吏等候他写下文字就来报告。一次两次的报告,文辞越来越奇特,于是都督惊奇地说:“这是天才啊!”请他最后完成文章,非常高兴地结束了这次宴会。王勃写文章,起初不深思,先磨好几升墨,再畅饮一番,拉过被子蒙面而睡,等到醒来,拿起笔来写成文章,不改一字,当时的人称王勃的做法为打腹稿。 2.诗词翻译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1974-1978年间出土于湖南长沙铜官窑窑址。见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无名氏五言诗,第1642页,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全诗为: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所引当出自网文《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想必是网文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对原诗有所改动。该文颇凄美,遍转各网站。 意思是:感叹两人相爱却不能长相守的无奈辛酸。 我觉得诗中的无奈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差距,还有距离的远近,此诗和流传于网络的《最远的距离》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后面的那几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3.求 朱庆馀 古诗翻译《全唐诗》卷515_87 【南湖】朱庆馀 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入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蓬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全唐诗》卷578_14 【南湖】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南湖上微风吹过,给栏杆水榭带来一阵凉意,菱、荇翻舞,满塘水波荡漾。靠近岸边的乡间小船没入春草,掠过湖面的的水鸟飞向夕阳。芦叶沙沙作响,疑似滴露降雨;浪花浩浩无际,有如潇湘景象。我随着篷船飘然东归,整日里看着南湖回想着楚地的风光。 南湖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又名镜湖。这首诗作者远游归来所作,描写了春天傍晚微风拂过时的南湖美景,并触景生情抒发了他对游历地区的怀念,写景细致,对仗工整,形象而含蓄地透露出作者深沉凝重的感情。 此诗作者一作温庭筠,唯首联“小”作“入”,颔联“入”作“偎”,颈联“露”作“雾”,分见于《全唐诗》卷515和卷578,意趣无大差别。但温是太原祁人,到绍兴鉴湖游玩不应当称“东归客”,朱庆馀是越州(今绍兴市)人,称“东归客”合情合理。清代《全唐诗》编纂草率,这类作者重出的现象不少。宋初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编纂的《文苑英华》,仅录朱庆馀诗四十余首,其中就有《南湖》,而录温庭筠诗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却没有《南湖》。《文苑英华》编纂时间离唐不远,此诗作者为朱庆馀应比较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