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形式是什么样的

1. 诗歌的形

2. 诗歌的形式

诗歌的形

1.诗歌的形式是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以下形式:

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

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

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2.诗歌分哪几类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2. 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3. 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4.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5.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6. 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 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8. 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9.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3.诗歌有哪些形式特点

诗歌的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

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一下类型。

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

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 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按风格、流派、作用等分又会有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些常见的诗体。

1.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情感的诗体。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

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物诗等。如贺敬之的《雷锋之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鹿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兵车行》和《春夜喜雨》、左思的《咏史八首》等都是很好的抒情诗。

抒情诗是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诗歌抒情特点的诗。 2.叙事诗 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生活的诗体。

它与抒情诗相比,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能采用各种手法描写人物,但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比较单纯并跳跃较大,人物性格比较单一,使用的细节较少,叙述语言比较概括并充满激情。其基本体式有史诗、诗体小说、诗剧、一般叙事诗等。

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我国《诗经》中的《生民》和《公刘》、英国拜伦的《唐璜》、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歌德的《浮士德》、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将叙述和抒情融为一体的上乘的叙事诗。 3.哲理诗 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通过形象的比拟开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

一般篇幅精短,意象入妙。以往把它归入抒情诗的。

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代青年人尽管受到时代的磨难,却仍未失掉对光明的追求的精神。

有象(黑色的眼睛)有意(寻找光明),耐人咀嚼。再如冯骥才的《灵性》诗集中的好多小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哲理的思考。

“大树对樵夫说/你可知道/最痛的是不流血的伤口”“摆渡者反反复复选择彼岸/结果徘徊了一生”“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动的群山”…… 4.歌谣 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中国古代,以合乐的为歌,不合乐而口头传唱的为谣,现代统称为歌谣。

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体。内容质朴、格调清新、形式活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大众化、口语化、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

如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汉魏六朝时的乐府民歌、贺敬之的《回延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鲁文编著的《百姓话题——当代顺口溜》,收集了大量的民谣;鲁兵编的《365夜儿歌》上下两册;谷斯涌选编的《童谣选》,收录了二百多首童谣。下面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民歌总集《诗经》。

《诗经》的创作,距今2500多年,大抵是周初——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民谣)总集,共305篇。本只称《诗》,因举成数,又称《诗三百》,又因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60篇,有15国风;雅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系孔子删定。 给《诗经》作注解的有四家,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燕国韩婴的《韩诗》,这三家已失传。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鲁人毛亨所传的《毛诗》。 《毛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也就是说:风,是产生于西周各国,有不同地方风味的的民歌;雅,是有关政事的诗歌;颂,是统治者通过祭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歌。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方法。

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静女》通篇。

4.古代诗歌分为那种类形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5.诗歌形美包括哪些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6.诗歌的形象和意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意象在古代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逐步用于对诗歌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评论及美 学研究中。

美学和文学研究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意象通过语言媒介外化和固 定下来的艺术形象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意象,它指的 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独特意念而让读者获得言外之意的艺术形象。一般的意 象,诸如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和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等意象,虽然也对意象进行具 体描绘,但他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却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 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于感情的 复合物的东西。”

意象的生成过程有意生象、象生意、意象共生三种常见形式。举个例子,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就是由意生象,“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写出了抒情主人 公的不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不愉快的心情找到了客观对应物,而夕阳、古原就 都成为了意象。而杜甫的《春望》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景象触发了“感时”“恨别” 的情思,而由这种情思生成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最终出现了诗人“白头搔更短,浑 欲不胜簪”这一意与象并生的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结合。 在文艺学、美学中,意象有两个涵义:审美心象与审美物象。

审美心象:“定墨”(物化) 前作家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 审美物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富有审美意蕴的 物象。

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 作 为审美心象的意象具有模糊性。

作为审美物象的意象具有寓意象征性。 ء 形象与意象的区别与联系 ء 作为审美心象的意象,是文学形象的模型和依据,文学形象则是审美意象的物态化、外化。

文学形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审美物象(文学意象)。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文 学形象的组成部分,文学形象则是审美物象的组合。

由于某些审美物象的反复运用,就形 成了某一民族诗歌或文学的稳定的意象系统。 古代诗歌的意象、意境与形象 ء 第一章 古代诗歌的意象 ء 第一节 意象的含义 ء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 们称之为“意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 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 “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 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 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我们理解诗歌形 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 力。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

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 翁”,“楼船——夜雪——瓜洲渡”。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

意象有种种:有描写性的(静态的) 意象,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的(动态的) 意象, 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意象,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也有象征性的意象,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 ء 第二节 意象的组合 ء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 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 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杨 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 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 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ء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 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 ء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 ء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 ء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ء 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以悠远渺茫为基调的意境。

如,在崔灏的 《黄鹤楼》里,作者那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千载空悠悠”的白云,形成了一 种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ء ②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 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

能收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 间的作用。如: ء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7.★诗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

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庸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夕,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有变化,须按一定的格式也就是说,在格律诗里,每句有一定的音节,每节(或段)有一定的句子和行数(也有整首不分段的)。这种诗要押韵或者行行押韵,或者交错押韵,或者整首押一个韵,或者按一定的格式换韵.总之,这种诗在表现形态上有一定的格式。

格律诗古今中外都有。中国古典格律诗一般指律诗和绝句,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词牌、曲牌及段数、句数、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因而也可称为格律诗。欧洲的格律诗大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两行,每节有一定的行数,每行有一定的字数、顿数,起韵、押韵、换韵都有一定的规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有严格的格律。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每首八句。

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

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和徘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领韵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

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同时,律诗平仄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领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其中额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绝句 诗体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

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

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里,就收有《 古绝句四首》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 静夜思》 《 山中问答》 等。

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用,都是自由的。

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换的《登鹤雀楼》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排律 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5 。韵(l00 句)甚至100 韵(200 句)。

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南朝宋时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梁代皮信的《 奉和山池》 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

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 代书诗寄微之沙竟长达100 韵。韩愈、盂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 城南联句》 ),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渐贫乏朗诵诗 口语化的适合朗诵的诗歌由于这种诗歌主要靠朗诵者通过口头朗诵,直接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听众不可能像阅读或吟诵诗篇时一样,可以面对用文字写成的诗行,停下来反复咀嚼、细细晶味。

囚此,朋诵诗除了应当具备一般诗欲共同的特征外,还应当注意主题鲜明,节奏明快,音调和谐明白易懂。诗歌朗诵有个人朗诵,有集体朗诵。

朗诵时配以音乐,叫配乐朗诵,现代广播节目中很常见。柯岩的《**,你在哪里》 、李瑛的布一月的哀思》 、石祥的《 周忿理办公室的灯光》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朗诵诗打油诗 泛指情调诙谐、暗含讥刺、用词理俗的诗作;有的作者白谦,也用之以称白己的诗作据宋代《 南部新书》 、明代《 一笑散》 等载:唐代南阳有个读书人名叫张打油,平时很喜欢民间理曲,经常与民间歌手交往,收集民间理语,写人诗中,故作诙谐之句,虽然文字理俗,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却明白如话,容易听董。

他有《雪诗》 云江L 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

8.诗歌的体裁有什么区别

诗歌的种类繁多,其划类的标准也不一致。

从叙写内容的方式来分,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

从诗的格式来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体诗、散文诗;

从创作形式来分,可分为民歌、歌词等;

从读者对象上分,可分为青年诗、儿童诗等;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上分,可分为政治诗、政治讽刺诗、爱情诗等。

抒情诗是一种通过抒发作者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在古今中外众多诗篇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抒情诗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形象,也不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为目的。其主要在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诉说作者的喜怒哀乐。

其抒情方式多种多样,可直抒胸臆,可“托物言志”, 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按其内容可分为,政治抒情诗、一般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按篇幅可分为,长篇抒情诗和短篇抒情诗。

叙事诗是一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的诗歌。叙事诗也有着浓厚的抒情成分,但其叙事是第一位的,其抒情是为了更好地叙事。叙事诗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但它与小说不同,它并不像小说那样详尽地交代人物、事件的发展过程,也不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各个方面,而是抓住其中充满诗意的部分,进行重彩描绘。叙事诗的情节多呈跳跃性,对人物的刻画多采取概括形容和重点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扩展资料

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

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诗歌

诗歌的形式

1.诗歌的形式是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以下形式:

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

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

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2.诗歌有哪些形式

可以参考下这个答案:

从形式上可以大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3.古今中外诗歌的形式有什么特点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中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中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包括英语在内,欧洲许多语言的格律诗大多起源于意大利,十四行诗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十四行诗原本是一种“诗节”(组成较长诗歌的格式相同的段落),但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却很早就被用来写作独立的抒情诗.严格的十四行诗由一个八行诗节和一个六行诗节组成,每行均为抑扬格、五音步诗行.需要注意的是,英诗从意大利学来的还有一种叫做“三韵诗(terza rima)”的诗节,每一诗节12行,但丁的《神曲》就是用它写成的.雪莱五首《西风颂》主要部分也用这种诗节写成,然后以一个对句结束,这样每首诗便有14行.三韵诗的韵式是“aba bcb cdc ded”,雪莱《西风颂》第一首就是如此,读者不难看出它是三行一“旋回”,“旋回”间且有依次导出的关系.由于交替使用了不同的音,整个诗节读起来显得有规律而又有变化,不呆板. 结束每首(或者每章)的对句,意思上似乎可看作该首的“小结”,而在格律上也自成单元.对句是最简单、仅由尾韵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诗行组成的诗节,通常不单独成诗.在英国著名诗人里,大概只有18世纪的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写过这种仅有两个诗行的“对句诗”,言简意赅,常常被引作“警句”. 意大利十四行诗分为两段,先八后六.前八句韵牌是abba, abba.后六句有两种,cdecde, 或者cdccdc.第九句不止改韵牌,很多时候题目或感觉也不一样.。

4.【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而对于诗歌平常的表达方式其然也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雷同: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为主要····· 而且从中衍生的还有哲理、讽刺(有时候将其二者作为议论类看待)等等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旧体诗等等的有着同样的表达方式。

5.诗歌的形式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表现手法分:叙事诗 《木兰辞》 《石壕吏》 《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 所占比重最大

哲理诗 艾青“梦里走了很多路,醒来却是躺在床上。”

6.古诗词的格式有哪些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古诗词格式 唐诗格律: * 五言绝句[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 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 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 五言绝句 [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听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 七言绝句 [仄起式] * (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为女民兵题照 **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 七言绝句[平起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例词参考·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 五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例词参考·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说明:此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 五言律诗 [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说明: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 七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律诗首句多为压韵) ·例词参考· 书愤[宋]陆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