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南渡

1.【南渡对宋词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当推辛弃疾.辛弃疾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人称他的词作是“色笑如花,肝肠如火”,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还有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南宋词人姜夔继承周邦彦,他的词作以纪游、咏物、怀人为主要内容,意境清空,格调骚雅,音律严整.。

2.南渡对宋词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当推辛弃疾。辛弃疾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人称他的词作是“色笑如花,肝肠如火”,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还有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南宋词人姜夔继承周邦彦,他的词作以纪游、咏物、怀人为主要内容,意境清空,格调骚雅,音律严整。

3.南渡前后李清照词的异同

论李清照词的分期及其风格的演变 导 言 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以易安为宗”)。

除了词以外,李清照的诗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传统上对李清照词的研究,都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李词风格的演变。

后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又提出了三期说,即赵明诚“天台之遇”前为第一期,从赵“天台之遇”到赵宋南渡为第二期,以后为第三期。但是无论是“二期说”还是“三期说”,分期依据上都存在问题。

笔者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认为李词应以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词风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前后贯通的一致性。 一 传统的“二期说”主要是建立在这样的立论基础上的,即认为李清照在前期处境优越、夫妻相得,美中不足的是伉俪小别,只是到了后期受到国破家亡之痛,作品才变得哀婉凄苦,并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

这有悖事实,是对李清照词作的误解。李清照的词并非从南渡以后才变得凄惨悲切。

例如,她三十八岁时(1122年)所作的《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情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青书凭过雁,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基调可谓凄入肝脾,哀感顽艳,较之易安居士南渡后的词作,其中悲苦并无不及,但按“二期说”,此词应归入前期。

其他与此作同时的作品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声声慢》等作品内容都绝非是伉俪小别之作,其中并非少妇闲愁、伤春悲秋之情,而是流露出一种身陷绝境般的悲苦。如果将这些诗作归入前期,那么以哀婉凄苦作为分期标准,显然就显得依据不足。

“二期说”所言李清照后期词中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如梁德元先生在《女词人李清照》一文中说,李清照的前期词对少女、少妇时期的欢乐美满和愁苦进行描写,而后期社会词写多了,并以《永遇乐》一词为例[1];杨敏如先生的《李清照词浅论》[2]及黄信德先生的《李清照后期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3]等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笔者认为这就更加是一厢情愿的解释了。

遍观李清照有确证可考的四十几首词,笔者认为其中无一首不是描写其个人感情和内心思想的,包括几乎被公认为是爱国主义作品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侍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燃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杨敏如先生在《李清照词浅论》一文中称此词“具有明显爱国思想”[4],讽刺了赵宋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生活,并指出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好景不长了,这显然是对此词的误解。

韩楚森先生在《评李清照后期词》一文中指出,《永遇乐》描写的是词人思乡念旧之情,词中写出三五佳节,词人无心游玩,怀念故里,思及丈夫,更添悲伤[5]。笔者同意韩先生的观点,《永遇乐》词中充满了一种自怜自伤、怀念往昔的情感。

昔日一个爱玩爱笑的快乐女子,今日已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虽有满腔情怀,也无诉处,只得“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昔日元宵佳节,与丈夫同度,无忧无虑,甚多闲暇,而今却孑然一身,老而无依,自然无心情再去赏灯观景。这种情怀在其它的词中也有反映,如《临江仙》词中“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之句,也与《永》词意境相近。

与词相比,李清照的诗中明显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讽政、喻政色彩。如《乌江》、《上枢密韩尚胄》等,还有一些残句如“南渡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等。

从这个侧面看,也可得出李清照词中并没有所谓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主要以个人感受为题材的结论。其他词作如《渔家傲》中“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影射赵构君臣出海避金兵之类的说法,更是牵强附会了。

[6] 而陈祖美先生的“三期说”,显然还是受了传统“二期说”的影响,它实质上是把前期又分为两期,这样的分期方法,依据也不足。笔者以为,李词依据其词风的明显变化,可依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两期,前期为闺阁少女少妇词,欢乐、明快、偶尔闲愁。

后期因情变、弃乡、夫丧而转为凄冷悲切、愁情满怀的作品。从作品上来看,三十八岁前后所作的《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声声慢》、《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当为李词词风转变的分界。

二 在研究李清照词作的论文中,讲述李词前后期相异的很多,但对于其前后一致性则言之甚少。然而,虽然李清照前后期词在风格上、感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前后连贯的相同点。

首先,李清照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似的呼喊,而是很讲究技巧和形式的。如前期词《点绛唇。

4.宋词闺怨诗

天仙子

浓绪凝眸轻掩面,对月无眠频频叹。

柔情似水君不知,心丝乱,结成茧,软语俚歌听不惯。

长恨西风悲画扇,眉锁易舒情难断。

算来无计可销愁,青烛暗,临窗看,昨夜飞花飞满院。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鱼玄机的《赠邻女》(寄李亿员外)一诗,是她在得知李亿已携妻离开长安,于绝望中写下而传诵千古的名篇: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5.关于感叹命运凄苦的宋词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

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以上五首均为李清照南渡后作品,多抒发有家难归之清,以及悼念亡夫的词句。李清照南渡后,所做词句大多悲苦、离愁,喜欢的话可以多看看!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