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颐和园的传说,神话,故事,诗词,对联,颐和园的传说——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 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 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 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 在扩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 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 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2、对联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2.颐和园的传说,神话,故事,诗词,对联,颐和园的传说——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 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2、对联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3.颐和园的图片、历史、传说故事、诗词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4.颐和园的故事,传说,50字左右鲜为人知的颐和园趣闻 祝寿祈福,翁山易名 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 慈禧游湖,荷灯点缀 慈禧重修颐和园后,昆明湖备有大小龙舟数艘,专供慈禧游湖消夏。每次乘船至昆明湖时,她先到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烧香拜佛,以求龙王保佑她水上游玩平安。尤其是夜游昆明湖,根据季节的不同,在湖中放置大量的荷灯,并用荷灯组成不同的图案,长廊和沿湖岸一线的石栏杆上都要挂上各种花灯。千万盏灯笼上下辉映,人在湖中巡游,观赏园中夜景,长廊似飞龙展姿,湖面像龙宫放彩,确实十分有趣。1924年,颐和园辟为公园后,先后在昆明湖中增设了一些普通游船,供一般游人乘坐游览。 排云而出,寿协仁符 “排云”二字出自晋朝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诗句。排云殿比喻似在云雾缭绕中的仙山琼阁正排云而出,神仙即将降临。此殿是在大报恩延寿寺遗址上修建的。慈禧修颐和园时准备把排云殿作为她的寝宫,但是在落成时,据说慈禧得了一场病,她考虑到排云殿上边就是佛香阁,佛门净土,怕靠得太近触怒了佛祖,才把乐寿堂建成了常年居住的寝宫,而排云殿只是每年十月做寿时使用。十月初十,慈禧皇太后万寿庆辰,皇上要早起到排云殿行礼,慈禧身着礼服从乐寿堂上轿,经长廊到排云殿下轿步行到东暖阁休息。 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有很多名胜。十七孔桥旁边的铜牛尤其吸引着中外游客,无不为它的精美造型和栩栩如生的神态赞不绝口。 关于这头铜牛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哩!话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 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 5.颐和园的传说或小故事,要短一点,急1、颐和园也会长个儿 乾隆时期的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和光绪年间重修的颐和园一对比发现,也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变矮了,也有增高的,德和园大戏台就是增高的一个。 原先这里是一个四合院,是一层的戏台,它名字叫怡春堂。 但到慈禧统治时期,这里就成为她的专用戏楼,她嫌原先的一层戏台太小了,限制了观戏的效果,她一琢磨,干脆重修个大的,于是原本是一层的房子,就变成了三层的大戏楼。 不光德和园大戏台长个,围墙也要长个。不过,围墙不是真的在长个,而是有人给它增高了。 为什么要加高?据说原因是这样的。 清末革命党人屡次派人刺杀清政府要员。 老佛爷一看革命党人玩命与朝廷作对,自己去颐和园游玩也不安全,于是下令颐和园的墙要增高三尺。 所以现在您看颐和园的一些墙,它是两层,两截的,除了有的墙是因为后来塌了再重修的看不出来以外,其他光绪年间留下来的墙,还可以看到它增高的这一部分。 2、离奇的佛香阁 颐和园中最有名、最具传奇色彩的建筑,其实就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说起这座佛香阁的历史,那是有些年头了。 想当年乾隆爷修清漪园时,这佛香阁就是按照杭州六和塔样式设计建造的,不过塔身设计高度要比杭州六和塔要高出2层,也就是乾隆爷想把佛香阁建成九级浮屠塔,让人琢磨不透的是这塔修到八层时居然倒了。 与此同时,北海的琉璃塔工地,也发生火灾。 两个地方同时出现事故,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在警告自己,于是改变设计,变成了今天的三层。可要说佛香阁最离奇的事,那还得说80年代末那扑朔迷离的佛像与佛头的故事。 现在颐和园佛香阁里面有尊佛像,原先并不属于这里,而是鼓楼西边那边寺庙供奉的佛像。这个当时从城里运来的佛像并不完整,残缺了一块,在佛像的脑袋顶上少一个盖子,看上去感觉很是别扭。 正当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人提出,颐和园的仓库中有尊佛头可以用来试试,这一试不要紧,正好放在佛像上,严丝合缝,看样子这两个东西原本就是一体的。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佛头怎么会在仓库里放着,这要追溯到70年代,那时有人在颐和园昆明湖中游泳时,捞起过半个铜佛头,后来就放在仓库里。 说来也惊怪,一个是从城中庙里找来的佛像,一个是昆明湖中捞起的佛头,为什么会合为一体的呢?这个谜团到今天也没能解开。 3、烧不着的宝云阁 颐和园内有一座特殊材质的建筑,名叫宝云阁。 为什么说它材质特殊,因为其他建筑基本上都是砖木结构,只有它是由黄铜制成的,说白就是一座黄铜建筑。有人说,宝云阁没有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是得于它的材质结构。 其实并完全这样。 据当时的一些资料显示,不仅宝云阁,整个万寿山西部的很多建筑都保存完好。 如果是因为黄铜制成的建筑,那么其他的那些木质结构建筑呢?为什么在东部建筑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西部的一些建筑却保留了下来?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很多年,人们只能从风向上来作出合理的推断,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是十月份,风由西向东吹,当时放火时是以佛香阁为中心,所以万寿山东边的建筑烧毁较多,而西边的建筑烧毁较少。 4、颐和园“水牢”传说 站在万寿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会发现西堤以西的湖水当中有一座孤岛,这里常年封闭,无路可通。 有人发现孤岛上有两道高大的城墙。相传,这里曾是专门关押不听话的宫女和太监秘密水牢。 据说当年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发现岛上有城墙和高台,认为有清军把守,就远远地向岛上发射了一通炮弹后,一看没什么动静,就撤走了。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了一片废墟,让一切的传说成为了悬案。 那么颐和园中真的有传说中的水牢吗? 答案是没有的。因为过去这里曾是禁区,没有人去过,所以人们对这个建筑它究竟是干什么的产生了猜疑,以至于后来人们都说这里是一个水牢,宫女太监犯了错误就关在里面,以讹传讹就传开了。 其实,这座孤岛上的建筑叫做治镜阁,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的时候,曾躲过了一劫。到了光绪年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由于缺少木料,直接将治境阁拆除,将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 这个地方就荒废了。 5、中国最奇特的建筑 颐和园有一座奇特的建筑,现仅存一张黑白照片。 照片上的建筑名叫昙花阁。颐和园中有很多亭台楼阁,为什么单说它奇特呢? 我们看下它的造型,昙花阁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造型,上下三层檐下都悬有雕饰极为精美的垂莲柱和挂落罩。 屋顶似为蓝或绿琉璃瓦黄剪边,六角形攒尖顶。二层有平座栏杆。 最为称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间的六角星形平面台基。 昙花阁原来是供佛的地方,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给烧毁了。 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赏月、看雨景的楼阁,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这么地给他弄一个景福阁,寓意大福长寿,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6.颐和园的传说故事1.戊戌变法与光绪皇帝 光绪是清朝第九个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 慈禧在儿子同治死后,为掌握实权,立他为帝,实行“垂帘听政”。光绪帝19岁“亲政”后,宫廷中保守派与维新派在政治上发生冲突。 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由于这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只持续了 103天即被扼杀,故亦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光绪被软禁在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颐和园时,光绪帝也必须跟随同来,住在玉澜堂。 为了严密控制光绪帝,慈禧命人在王谰堂前后左右修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此时的玉澜堂被全面封闭起来,活像一座监狱,光绪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 近百年来,原为囚禁光绪帝用的砖墙已拆去不少,王澜堂也基本上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暗墙仍然保持原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遗迹供人参观。 2. 关于铜牛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 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 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 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 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 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 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将它拉住。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於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断了。 幸好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最后总算将铜牛锁住了。 从此,昆明湖边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 3. 铜牛的六大传说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 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 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 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 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 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 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 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 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 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 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传说四: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 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 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 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奸建颐和园,她曾传。 7.颐和园的传说或小故事,要短一点,急1、颐和园也会长个儿 乾隆时期的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和光绪年间重修的颐和园一对比发现,也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变矮了,也有增高的,德和园大戏台就是增高的一个。 原先这里是一个四合院,是一层的戏台,它名字叫怡春堂。但到慈禧统治时期,这里就成为她的专用戏楼,她嫌原先的一层戏台太小了,限制了观戏的效果,她一琢磨,干脆重修个大的,于是原本是一层的房子,就变成了三层的大戏楼。 不光德和园大戏台长个,围墙也要长个。不过,围墙不是真的在长个,而是有人给它增高了。 为什么要加高?据说原因是这样的。清末革命党人屡次派人刺杀清政府要员。 老佛爷一看革命党人玩命与朝廷作对,自己去颐和园游玩也不安全,于是下令颐和园的墙要增高三尺。所以现在您看颐和园的一些墙,它是两层,两截的,除了有的墙是因为后来塌了再重修的看不出来以外,其他光绪年间留下来的墙,还可以看到它增高的这一部分。 2、离奇的佛香阁 颐和园中最有名、最具传奇色彩的建筑,其实就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说起这座佛香阁的历史,那是有些年头了。 想当年乾隆爷修清漪园时,这佛香阁就是按照杭州六和塔样式设计建造的,不过塔身设计高度要比杭州六和塔要高出2层,也就是乾隆爷想把佛香阁建成九级浮屠塔,让人琢磨不透的是这塔修到八层时居然倒了。与此同时,北海的琉璃塔工地,也发生火灾。 两个地方同时出现事故,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在警告自己,于是改变设计,变成了今天的三层。可要说佛香阁最离奇的事,那还得说80年代末那扑朔迷离的佛像与佛头的故事。 现在颐和园佛香阁里面有尊佛像,原先并不属于这里,而是鼓楼西边那边寺庙供奉的佛像。这个当时从城里运来的佛像并不完整,残缺了一块,在佛像的脑袋顶上少一个盖子,看上去感觉很是别扭。 正当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人提出,颐和园的仓库中有尊佛头可以用来试试,这一试不要紧,正好放在佛像上,严丝合缝,看样子这两个东西原本就是一体的。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佛头怎么会在仓库里放着,这要追溯到70年代,那时有人在颐和园昆明湖中游泳时,捞起过半个铜佛头,后来就放在仓库里。 说来也惊怪,一个是从城中庙里找来的佛像,一个是昆明湖中捞起的佛头,为什么会合为一体的呢?这个谜团到今天也没能解开。3、烧不着的宝云阁 颐和园内有一座特殊材质的建筑,名叫宝云阁。 为什么说它材质特殊,因为其他建筑基本上都是砖木结构,只有它是由黄铜制成的,说白就是一座黄铜建筑。有人说,宝云阁没有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是得于它的材质结构。 其实并完全这样。据当时的一些资料显示,不仅宝云阁,整个万寿山西部的很多建筑都保存完好。 如果是因为黄铜制成的建筑,那么其他的那些木质结构建筑呢?为什么在东部建筑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西部的一些建筑却保留了下来?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很多年,人们只能从风向上来作出合理的推断,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是十月份,风由西向东吹,当时放火时是以佛香阁为中心,所以万寿山东边的建筑烧毁较多,而西边的建筑烧毁较少。4、颐和园“水牢”传说 站在万寿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会发现西堤以西的湖水当中有一座孤岛,这里常年封闭,无路可通。 有人发现孤岛上有两道高大的城墙。相传,这里曾是专门关押不听话的宫女和太监秘密水牢。 据说当年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发现岛上有城墙和高台,认为有清军把守,就远远地向岛上发射了一通炮弹后,一看没什么动静,就撤走了。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了一片废墟,让一切的传说成为了悬案。 那么颐和园中真的有传说中的水牢吗?答案是没有的。因为过去这里曾是禁区,没有人去过,所以人们对这个建筑它究竟是干什么的产生了猜疑,以至于后来人们都说这里是一个水牢,宫女太监犯了错误就关在里面,以讹传讹就传开了。 其实,这座孤岛上的建筑叫做治镜阁,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的时候,曾躲过了一劫。到了光绪年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由于缺少木料,直接将治境阁拆除,将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 这个地方就荒废了。5、中国最奇特的建筑 颐和园有一座奇特的建筑,现仅存一张黑白照片。 照片上的建筑名叫昙花阁。颐和园中有很多亭台楼阁,为什么单说它奇特呢?我们看下它的造型,昙花阁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造型,上下三层檐下都悬有雕饰极为精美的垂莲柱和挂落罩。 屋顶似为蓝或绿琉璃瓦黄剪边,六角形攒尖顶。二层有平座栏杆。 最为称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间的六角星形平面台基。昙花阁原来是供佛的地方,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给烧毁了。 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赏月、看雨景的楼阁,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这么地给他弄一个景福阁,寓意大福长寿,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8.关于颐和园的故事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 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宫女的传说”:有的书上说,长廊是乾隆为他母亲观赏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 乾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代皇帝,他酷爱园林艺术,又对母亲非常孝顺乾隆十五年,为了给母亲办六十大寿,他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扩展昆明湖,修建清漪园,在翁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此后,改翁山为万寿山。乾隆的母亲常在园中游览赏景。 为了让母亲游圆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揽昆明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边设计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游廊。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 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 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 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太后呢?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 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长廊舞龙”:据说在慈禧登上佛香阁,向下一望,总觉得昆明湖边缺点什么,就回头问一个建园的老匠人:“这湖里、湖边没有龙?”老匠人见慈禧沉着脸问他,忙说:“回老佛爷,佛香阁上只有‘凤尾廊’,湖里湖边都没有龙。 ”慈禧一听大怒,脸色煞白地命令:“把附近耍龙的百姓召来,让他们在湖边舞上几天,不许停歇!我要看见龙。” 这下可苦了那些舞龙的庄户人。他们拼出全力,从早上舞到天黑,又从天黑舞到早上。 累倒的不计其数。一伙儿倒下了,一伙又咬牙替换。 慈禧一天只看半个时辰,但从不叫耍龙的人停歇。那老匠人想着因为自己一时疏忽而连累了大家,如万箭穿心。 苦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想出个办法。这天夜里他刚刚闭上眼,忽见走进来一位老人,口口声声向老匠人要口饭吃。 老匠人见是个要饭的,忙把一碗没吃的肉面端来。这白发老人看了会儿肉面,叹了几口气说:“我心里堵的慌,吃不下去!”说完把肉面呀碗扣在饭桌上,从碗里取出几根面条围在那个低朝天的碗边,叹了几口气就走了。 老匠人猛然惊醒,原来是一个梦。他回想着那位老人的面容、举动,越想越象传说中的鲁班师傅。 他对着桌上的扣碗和碗边的几根面条思索起来。 忽然,他心里一亮:着底儿碗朝天的饭碗多象万寿山呀!只碗边的几根面条多象一条龙,弯弯曲曲地围在“山”下,面汤在面条边溅了一片,多象昆明湖啊!为什么不设法修建个龙一样的长廊呢!老匠人赶忙禀报慈禧说:“三个月内让她看见湖边的龙,还请求放了舞龙灯的穷苦百姓。慈嬉放了舞龙灯的人。 马上传令,全国一流匠役再这里集中。三个月过去了,当慈禧登上佛香阁,猛地发现昆明湖边真的有一条长长“龙”。 这就是那个二百七十三间的长廊。慈禧心满意足地重赏了那位老匠人。 1.戊戌变法与光绪皇帝 光绪是清朝第九个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慈禧在儿子同治死后,为掌握实权,立他为帝,实行“垂帘听政”。 光绪帝19岁“亲政”后,宫廷中保守派与维新派在政治上发生冲突。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由于这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只持续了 103天即被扼杀,故亦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光绪被软禁在南海的瀛台岛上。 每年慈禧来颐和园时,光绪帝也必须跟随同来,住在玉澜堂。为了严密控制光绪帝,慈禧命人在王谰堂前后左右修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 此时的玉澜堂被全面封闭起来,活像一座监狱,光绪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近百年来,原为囚禁光绪帝用的砖墙已拆去不少,王澜堂也基本上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暗墙仍然保持原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遗迹供人参观。 2. 关于铜牛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 9.有关长城和颐和园的故事和传说和图片长城故事 1.孟姜女哭长城:为寻夫的孟姜女跋山涉水来到长城,却不料丈夫已惨死埋于长城脚下,悲痛欲绝痛哭三日,哭到300里长城。 2.定城砖的传说: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 "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 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 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 3.冰道运石: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 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4.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 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 5.击石燕鸣 :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 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 6.万年灰与燕京城 :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 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 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 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 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 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颐和园故事 1.戊戌变法与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软禁在南海的瀛台岛上。 每年慈禧来颐和园时,光绪帝也必须跟随同来,住在玉澜堂。为了严密控制光绪帝,慈禧命人在王谰堂前后左右修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 此时的玉澜堂被全面封闭起来,活像一座监狱,光绪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 2. 关于铜牛传说: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 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 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 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 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 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 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将它拉住。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 10.颐和园的传说、故事70字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