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传说

1.有关黄河的传说和五句诗句

Ⅰ黄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之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 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摇摆的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月亮已经升起.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以后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穿绸的着缎的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 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塔箭,只听“飕”的一声,箭像流行似的飞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一扭身子,“飕”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连声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大家都替黄河抱不平,忿忿地嚷了起来. 黄河挤出人群来到山上,他并不是怕员外来抓他,自己从来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有射中,他觉得老大的丢脸.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练好后再去救姑娘.过了一年,黄河把武艺练得更好了,于是动身去救那姑娘.中午时分觉得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大鸟开口说:“好汉你不要害我,我能告诉你那姑娘的情况.”黄河一听,忙把箭从大鸟身上拔了下来. 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Ⅱ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Ⅲ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Ⅳ 三门峡名称的由来 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中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的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似乎只有鬼神才能通过;人门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 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

2.关于诗歌的故事

1.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 ——”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诗的故事

宋之问曾经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罗定县一带,后来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家乡,这首诗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感情比较真挚。

前两句回忆流放到广东时,不仅生活困苦,而且还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断”和“复”字用得很好,表现出诗人在广东度日如年,与世隔绝的痛苦。

后两句写了一个逃亡之人接近故乡时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诗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受不幸。而且这种矛盾之情越接近家乡时就越强烈,导致诗人特别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担心会变成现实。

此诗写了古人在遭受流放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的发展。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这种抒写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寻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后代曾广为流传。

2.有一次,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十分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3.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4.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古诗较长,极具表演性)

5.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古诗较长,极具表演性)

3.江南美丽的传说和诗句

诗: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二)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晚唐诗人杜牧这样描写江南的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后人也多有赞美江南的诗词,如韦庄这样写他对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词人皇甫松则从女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江南: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江南究竟有多好?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南北朝时,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丘迟竟以书信相劝,信中写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这句话引发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梁. 吴越时代的古江南,也曾经有过一些可以长歌,可以痛哭的故事. 绝不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着的卧薪的坚忍,与浣沙的艳丽,甚至也不是一叶扁舟退隐江湖的淡泊.据我所知,至少还有一支剑,和一支歌. 这支剑便是越女剑,有关它的传说悠远,散见于正史和野编,最早、最详尽的记载是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在后来的《艺文类聚》及《剑侠传》中亦有记载,小说《东周列国志演义》中也有,如果看全了金庸十五部小说,一定也记得起来金庸并不怎么放在心上的那部极短篇小说《越女剑》. 我之醉心于这支剑,并不是因为其"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说剑之道,也不只是因为那"当世莫胜"的绝世功力,而是因为我莫明其妙地觉得它一定与我有着某些不可思议的关联. 它离我很近,历史记载中这位越女"出于南林",南林在今绍兴以南,而绍兴是相当靠近我的家乡的;它离我又远,隔了两千年,古吴越人"重义轻生一剑知"的热血与今日江浙人机巧柔和的温吞个性简直是天渊之别.这种既远又近的感觉让我常常想象遥远的古江南,苍苍水泽,流动着旷古绝世的剑气,俯仰天地的狂气,与生死一诺的侠气! 当此时,真可以血脉贲张、纵横高歌! 人们都知道今天的江南,是杏花烟雨的江南,春天桃红柳绿,少年倜傥潇洒……诗家但说"燕赵悲歌",并没有人记得起早年的江南,当风生云起的春秋战国时,吴人越人血管里涌动的轻视生死、追求生命那一刹光彩的热血,又何尝让于燕客赵士? 还有那支歌. 那支歌是《越人歌》,最初见于古诗十九首,相传是中国最早的译诗. 据说当年楚国的鄂君子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这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今天我们在辗转相传的年代看到的:"今夕何夕兮,中搴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与越女剑完全不同,那是一首寂寞的情诗.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木尚有知(枝),而君心尚不如木枝(知). 可惜这首歌是用楚语译出,染上了楚辞的风格,否则,一定会比现在这样更有特色. 我当年初见此诗,是在席幕蓉的诗歌《在黑暗的河流上--读越人歌之后》里,只觉得美,不觉得痛;直到几年以后,我遭遇到与越人相似的心境,郁郁双眉面对无缘无份的人,才明了那种--说了寂寞,不主也寂寞的茫然无措. 只缘生命里一些由不得人选择的寂寥,与由不得人拒绝的哀愁,《越人歌》终于只能是夜阑清空下一曲无人相和的悲歌. 这首无人相和的悲歌从此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在不想说话的夜阑,我常常想起两千年前,那向晚的古渡头,薄凉的天气里,应和着荡漾的水声,一波一波碎去的心事. 我佩服这女子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佩服她敢说敢歌敢豁出去的勇气,生小羞怯,然而面对飘掠而过的生命华彩,她肯抛弃一切去抓取--这份无畏与至情至性,岂是现实又悲哀的现代人所能做到? 越女剑横空出世的剑气,与这首歌是不相干的,这首歌代表了生命的另一种本原,那种与生同来,飘荡在人世间恒久的寂寞. 一支剑一支歌,从遥远的年代一路流传下来,羞怯的歌,骄傲的剑,无边的真实,飒飒地逼面而来.为什么不记得我们血液中属于生命本原的真实呢?为什么不为生命中一刹那的光彩付出一生呢?为什么不敢也不肯去爱去恨去心痛呢? 可惜,这样的古江南,于今只是面目模糊的传说罢了.。

4.关于月亮传说的诗句

唐·王维: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宋·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唐·刘禹锡: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唐·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清·萧诗: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唐·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张惠言: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唐·杜甫: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宋·苏轼: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一、概述 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5.关于诗歌的故事

《七步诗》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题国公桥》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从杭州败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兵,率师从闽西进军漳州,所闻福州失守,宋帝败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闽南与闽西交界的坂寮岭,退到险要的倒岭赶筑营垒,沉着应急。元兵来势凶猛,紧迫在后,文天祥的兵马渡过下畲溪的木桥,仰望天空,说了声“天助我!”立即,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岖的对岸。

那拆掉的虽是木桥,却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虑到战后百姓过往的需要,特地为当地留下不少金银,以备复建之用。当他带兵马要经过倒岭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闻讯接应,纷纷主动把家里的门板桌面都搬来铺架临时便桥。文天祥万分感激,当场为此桥取名为“大义桥”,后人也有传说为“待御桥”。

明朝万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间,在大畲溪建起了坚固的石拱桥,并在桥头建立了壮观的碑亭,以纪念信国公文天祥举义驻师。树立的三块石碑,均有秀丽的碑文。

传说后来当地著名的文人林希严(林泰)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满怀地写了《题国公桥》一诗:

当年丞相过桥东,

战马啸啸满路风。

万古人间留壮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伤心荒涧碑犹在,

放目寒山事已空。

吊古不堪回首望,

冷烟萎草夕阳红。

这首凄凉,悲壮的诗篇,表达了后人对文天祥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

6.有关诗歌的故事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给诗加“腰”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

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

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

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

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

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

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

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

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wtp=tt这是苏小妹的故事,里面也有你说的诗歌的故事,你自己看吧。

7.有关诗歌的故事

传说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