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仙境传说最后的诗歌

1. 最后的诗歌

最后的诗歌

1.以“大”结尾的诗

戴叔伦 【句】 麦秋桑叶大, 梅雨稻田新。

篱落栽山果, 池塘养锦鳞。 杜甫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草堂堑西无树林, 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 与致溪边十亩阴。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莫道官忙身老大, 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 柳色如今深未深。 孟郊 【临池曲】 池中春蒲叶如带, 紫菱成角莲子大。

罗裙蝉鬓倚迎风, 双双伯劳飞向东。 崔氏 【述怀(校书娶崔时年已暮崔微有愠色赋诗述怀)】 不怨卢郎年纪大, 不怨卢郎官职卑。

自恨妾身生较晚, 不及卢郎年少时。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 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 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 新排十五卷诗成。 是不是有以“大”为全首诗结尾的不清楚,但是至少有这几首是诗中某一句的结尾。

2.最后一句首字是独的五言诗

最后一句首字是独的五言诗:

《江雪》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石壕吏》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咏萤

(隋末唐初·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早春诗

(唐·韦应物)

南园柳色动,野塘春水生。屡游烦将吏,独此守山城。

(唐·权德舆)

古树夕阳尽,空江暮霭收。寂寞扣船坐,独生千里愁。

绝句

(唐·吴公)

去国投兹土,编茅隐旧踪。年年秋水上,独对数株松。

3.怎样评价电影《最后的诗句》

这是一部比较丧的青春电影

可能有的人看过后认为剧情狗血、怎么会有这种傻里傻气的不离不弃?渣男该死等等…

但并不妨碍它也许在结构上、以及大氛围一些细节的陪衬下,抑或说套路上吧,成为一部我看来不错的一部片子。

剧情可以很简单的概括为一对普通的情侣面对生活突如其来的一系列打击下,十几年岁月里的遭遇。但看完你会发现,有些选择是那么无力、甚至没得选。

时间是永远绕不开的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会惶恐,尤其每到生日这种门槛,快乐的同时又有一丝哀伤,其实苍老不可怕,惶恐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仍然两手空空,一无所得。可能这就是芸芸众生大部分时间真的不想过生活,每天要面对无尽的繁琐,就像女主想要结婚,男主却说你想以后的孩子住这样的破房子里吗?那这到底是爱还是什么?我感觉台湾片里那样的房屋可以了啊…男主可能没见识大陆的房价和香港的寸土寸金。可直到男主被生活痛打到鼻青脸肿,安静地坐下来能吃一顿饭时,才提出结婚,蜜糖反而变成了砒霜。

4.想知道这是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诗名是什么,"我不是归人,我是过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项,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赏析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

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

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

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

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

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

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

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

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杨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

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

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5.囚歌的最后一句诗作者明确表示

表明: 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壮士豪情 原文: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意思 革命者所走的路被敌人紧紧地锁着,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却敞开着。

反动派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投降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出卖革命获得自由! 我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把我和反动派的监狱这黑暗社会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火与热血的斗争中得到永生。 从1987年后由迟志强录制的专辑《悔恨的泪》开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歌曲类型——囚歌系列。

指进过监狱的人出来后演唱的悔过的歌曲,在80年代非常流行。 赏析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

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的开始,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一方面,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行动的开阔空间。

随后的“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了了八个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

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们律已的法则。“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

自由诚可贵,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远是畜牲。自由的精灵被隔绝在法西斯的高墙之外,受难的人们时时渴求着自由的温存,却无孩丹粉柑莠纺疯尸弗建法与之结合。

牢狱从来就不是梦幻情调的温床,阴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弱者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骨气将在这里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气却可以在这里得到张扬。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结尾,慷慨而悲壮。 对于自由的信徒,革命的斗士,死亡并不是什么骇人的东西。

他们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们已与死亡比邻而居。志士的被囚,对很多人来说,这便可能是他们整个抗争生涯的最后阶段。

他们无惧于死亡,甚至乐于把这视为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辉煌。叶挺高歌“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种意味。

实际上,在他们选择成为自由斗士的开始,他们便已领悟到这选择与死亡之间存有割不断的脐带。“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

事实也正如诗人自己所预言的,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曾如此评价叶挺将军的《囚歌》:“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叶挺将军的这首诗,曾被谱上乐曲,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起,被囚禁在这所法西斯集中营中的志士们所咏唱,维持着他们作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