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歌的主旨 诗歌的主旨1.概括诗歌的主旨正确概括诗歌主旨方法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诗歌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的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切入诗歌,把握主旨,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 一、借助诗题,理解主旨。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是这首诗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内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调,或表明其文体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及作者情感。 二、关注序注,体会主旨。 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诗人的遭遇,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三、借助关键字,又称“句中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句中眼”指能使诗(词)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关键字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最能体现作品意境,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全篇。 四、借助关键句,又称“篇中眼”,揭示主旨。 “篇中眼”指全诗(词)中最为传神的关键性句子。有时出现在诗词的中间,多出现在诗末,直接或间接点题。词眼多为议论、直接抒情句。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注:“句中眼”和“篇中眼”在诗中称为“诗眼”) 五、品评“意象”、领会诗歌主旨。 通过品评“意象”寓意,感知诗人情感。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蕴涵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六、借助多种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名句、借景抒情、比喻说理、托物言志、对比、虚实相生、象征、借古讽今等,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怀。如用典,诗人所用的典故、化用的名句在内容上大多与自己的处境有关,所以 ,用典是为了影射现实,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寄托某种愿望;比喻说理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 2.诗的主旨是什么读音:zhǔ zhǐ 释义:有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或者主张,主意等含义,也指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的含义。 造句: 1. 阅读圣贤的书应知其主旨,研究史籍是为了解朝代兴亡的原因。 2. 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莫过于学习了。 3. 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4. 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 5. 医生掌握的是病人的生命,要以济世救人为主旨,尽自己所能及的技术,想方设法解除病人的痛苦,是医生的天职。 3.概括诗歌的主旨正确概括诗歌主旨方法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诗歌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的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切入诗歌,把握主旨,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 一、借助诗题,理解主旨。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是这首诗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内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调,或表明其文体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及作者情感。 二、关注序注,体会主旨。 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 它们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诗人的遭遇,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三、借助关键字,又称“句中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句中眼”指能使诗(词)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关键字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最能体现作品意境,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全篇。 四、借助关键句,又称“篇中眼”,揭示主旨。 “篇中眼”指全诗(词)中最为传神的关键性句子。 有时出现在诗词的中间,多出现在诗末,直接或间接点题。词眼多为议论、直接抒情句。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等。(注:“句中眼”和“篇中眼”在诗中称为“诗眼”) 五、品评“意象”、领会诗歌主旨。 通过品评“意象”寓意,感知诗人情感。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蕴涵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六、借助多种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名句、借景抒情、比喻说理、托物言志、对比、虚实相生、象征、借古讽今等,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怀。 如用典,诗人所用的典故、化用的名句在内容上大多与自己的处境有关,所以 ,用典是为了影射现实,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寄托某种愿望;比喻说理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 4.【诗歌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 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攀,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 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勾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5.怎样把握古诗主旨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鉴赏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诗题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以及诗歌类别,可以肯定诗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乡念亲。杜甫《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就不仅标示了时间、吟咏对象,而且鲜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说题目的一个“喜”字,把作者的心迹展露无遗。 又如陆游《书愤》,文题就意味着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全诗正是以“激愤”贯穿的。其他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春宫怨》;《谢亭送别》《送沈子福之江东》等等,从它们的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总是推敲过来提炼过去,不达到最能体现自己意旨决不罢休,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即是言此。 那么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诗歌的“心脏”。 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通过它就可直接探查到该诗的内蕴和底细。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初读只觉诗歌都在写景叙事。 看不出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个“愁”字“出卖”了诗人,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成了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写作意图,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剖诗歌的“细胞”。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 因此,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必须首当其冲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 这个特点需从两个层面来说。经过先辈们几千年的耕耘,古诗词中许多景或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 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这就是人们传统所说的意象(古诗词中这类有特殊意义的意象较多,这里无需详谈)。当然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也就相应地得出了含有该意象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如菊花是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就以“月”的意象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另一类意象是不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形象,直白地说就是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被写进诗中的一组具有相同特征的景物,作者用它们共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 对此我们应仔细分析这一组景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据这些景物特征来推断出作者相应的思想情感。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选取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几个清新自然、热烈、充满生机,具有山野典型特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山野全景图。 静对自然生命的壮观,作者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全诗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对于大量的借景抒情的诗词,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考生们可举一反三,参照赏析。分析诗歌的“血型”。 如人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的肤色、血型一样,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类别。类型相同的诗作,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 例如咏史怀古诗,大都歌颂古人功绩,抒发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如杜。 6.诗词的情感与感情基调有什么区别诗的情感是指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感情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的《静夜思》,其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而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诗的主旨确实如楼主所说,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主旨并不等于主要内容.还是以李白的《静夜思〉来说,其主旨是对家乡的思念,而其主要内容则是看到床前的月光,便低着头想念故乡.〈望庐山瀑布〉的主旨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而其主要内容则是表现瀑布的落差大,气势磅礴.这样说,你能看明白吗?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7.《蒹葭》诗歌主旨《蒹葭》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2种说法:1、这是首爱情诗,写对恋人的思念与追求.2、这是讽刺诗,写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现在渐渐只把“伊人”作为一个意象符号,用来代表诗人心目中爱慕追求的对象,至于这一对象是人、是物、有形、无形,就见仁见智了.“伊人”可以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可以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男,可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友人知音,可以是明君渴求的贤臣或贤臣期盼的明君,甚至可以仅仅是一个微小简单的人生目标,或者是一个崇高远大的理想……《蒹葭》主旨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这是此诗意蕴深厚、引人遐思之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