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有狐注音 2. 诗经.有狐 3. 诗经有狐 诗经有狐注音1.谁有有拼音的诗经樛 木jiūmù 南有樛木,葛藟系之。 nányǒujiūmù,gělěixìzhī.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lèzhījūnzǐ,fúlǚsuízhī.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nányǒujiūmù,gělěihuāngzhī.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lèzhījūnzǐ,fúlǚjiāngzhī.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nányǒujiūmù,gělěiyíngzhī.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lèzhījūnzǐ,fúlǚchéngzhī.注:拼音在下。 注释 祝福亲人得到福禄。 樛(音纠):木下垂曰樛。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藟(音垒):藟似葛,野葡萄之类。系:挂。 只:语助。福履:福禄也。绥:安也。 荒:掩;盖;覆。将:扶助也。 萦(音营):缠绕。成:就也。 2.诗经豳风七月全部拼音shī 诗 jīnɡ 经 • fēnɡ 风 • bīn 豳 fēnɡ 风 qī 七 yuè 月 qī 七 yuè 月 liú 流 huǒ 火 , jiǔ 九 yuè 月 shòu 授 yī 衣 。 yī 一 zhī 之 rì 日 bì 觱 fā 发 , èr 二 zhī 之 rì 日 lì 栗 liè 烈 。 wú 无 yī 衣 wú 无 hè 褐 , hé 何 yǐ 以 zú 卒 suì 岁 ? sān 三 zhī 之 rì 日 yú 于 sì 耜 , sì 四 zhī 之 rì 日 jǔ 举 zhǐ 趾 。 tónɡ 同 wǒ 我 fù 妇 zǐ 子 , yè 馌 bǐ 彼 nán 南 mǔ 亩 , tián 田 jùn 畯 zhì 至 xǐ 喜 ! qī 七 yuè 月 liú 流 huǒ 火 , jiǔ 九 yuè 月 shòu 授 yī 衣 。 chūn 春 rì 日 zǎi 载 yánɡ 阳 , yǒu 有 mínɡ 鸣 cānɡ 仓 ɡēnɡ 庚 。 nǚ 女 zhí 执 yì 懿 kuānɡ 筐 , zūn 遵 bǐ 彼 wēi 微 xínɡ 行 , yuán 爰 qiú 求 róu 柔 sānɡ 桑 ? chūn 春 rì 日 chí 迟 chí 迟 , cǎi 采 fán 蘩 qí 祁 qí 祁 。 nǚ 女 xīn 心 shānɡ 伤 bēi 悲 , dài 殆 jí 及 ɡōnɡ 公 zǐ 子 tónɡ 同 ɡuī 归 。 qī 七 yuè 月 liú 流 huǒ 火 , bā 八 yuè 月 huán 萑 wěi 苇 。 cán 蚕 yuè 月 tiáo 条 sānɡ 桑 , qǔ 取 bǐ 彼 fǔ 斧 qiānɡ 斨 , yǐ 以 fá 伐 yuǎn 远 yánɡ 扬 , yī 猗 bǐ 彼 nǚ 女 sānɡ 桑 。 qī 七 yuè 月 mínɡ 鸣 jú 鵙 , bā 八 yuè 月 zǎi 载 jì 绩 。 wǒ 我 zhū 朱 kǒnɡ 孔 yánɡ 阳 , wéi 为 ɡōnɡ 公 zǐ 子 shɑnɡ 裳 。 sì 四 yuè 月 xiù 秀 yāo 葽 , wǔ 五 yuè 月 mínɡ 鸣 tiáo 蜩 。 bā 八 yuè 月 qí 其 huò 获 , shí 十 yuè 月 yǔn 陨 tuò 箨 。 yī 一 zhī 之 rì 日 yú 于 hé 貉 , qǔ 取 bǐ 彼 hú 狐 li 狸 , wéi 为 ɡōnɡ 公 zǐ 子 qiú 裘 。 èr 二 zhī 之 rì 日 qí 其 tónɡ 同 , zǎi 载 zuǎn 缵 wǔ 武 ɡōnɡ 功 。 yán 言 sī 私 qí 其 zōnɡ 豵 , xiàn 献 jiān 豜 yú 于 ɡōnɡ 公 。 wǔ 五 yuè 月 sī 斯 zhōnɡ 螽 dònɡ 动 ɡǔ 股 , liù 六 yuè 月 shā 莎 jī 鸡 zhèn 振 yǔ 羽 。 qī 七 yuè 月 zài 在 yě 野 , bā 八 yuè 月 zài 在 yǔ 宇 , jiǔ 九 yuè 月 zài 在 hù 户 , shí 十 yuè 月 xī 蟋 shuài 蟀 , rù 入 wǒ 我 chuánɡ 床 xià 下 。 qiónɡ 穹 zhì 窒 xūn 熏 shǔ 鼠 , sāi 塞 xiànɡ 向 jìn 墐 hù 户 。 jiē 嗟 wǒ 我 fù 妇 zǐ 子 , yuē 曰 wéi 为 ɡǎi 改 suì 岁 , rù 入 cǐ 此 shì 室 chù 处 。 liù 六 yuè 月 shí 食 yù 郁 jí 及 yù 薁 , qī 七 yuè 月 pēnɡ 烹 kuí 葵 jí 及 shū 菽 。 bā 八 yuè 月 bō 剥 zǎo 枣 , shí 十 yuè 月 huò 获 dào 稻 。 wèi 为 cǐ 此 chūn 春 jiǔ 酒 , yǐ 以 jiè 介 méi 眉 shòu 寿 。 qī 七 yuè 月 shí 食 ɡuā 瓜 , bā 八 yuè 月 duàn 断 hú 壶 , jiǔ 九 yuè 月 shū 叔 jū 苴 , cǎi 采 tú 荼 xīn 薪 chū 樗 , shí 食 wǒ 我 nónɡ 农 fū 夫 。 jiǔ 九 yuè 月 zhù 筑 chǎnɡ 场 pǔ 圃 , shí 十 yuè 月 nà 纳 hé 禾 jià 稼 。 shǔ 黍 jì 稷 zhònɡ 重 jiū 穋 , hé 禾 má 麻 shū 菽 mài 麦 。 jiē 嗟 wǒ 我 nónɡ 农 fū 夫 , wǒ 我 jià 稼 jì 既 tónɡ 同 , shànɡ 上 rù 入 zhí 执 ɡōnɡ 宫 ɡōnɡ 功 。 zhòu 昼 ěr 尔 yú 于 máo 茅 , xiāo 宵 ěr 尔 suǒ 索 táo 綯 。 jí 亟 qí 其 chénɡ 乘 wū 屋 , qí 其 shǐ 始 bō 播 bǎi 百 ɡǔ 谷 。 èr 二 zhī 之 rì 日 záo 凿 bīnɡ 冰 chōnɡ 冲 chōnɡ 冲 , sān 三 zhī 之 rì 日 nà 纳 yú 于 línɡ 凌 yīn 阴 。 sì 四 zhī 之 rì 日 qí 其 zǎo 蚤 , xiàn 献 ɡāo 羔 jì 祭 jiǔ 韭 。 jiǔ 九 yuè 月 sù 肃 shuānɡ 霜 , shí 十 yuè 月 dí 涤 chǎnɡ 场 。 pénɡ 朋 jiǔ 酒 sī 斯 xiǎnɡ 飨 , yuē 曰 shā 杀 ɡāo 羔 yánɡ 羊 。 jī 跻 bǐ 彼 ɡōnɡ 公 tánɡ 堂 , chēnɡ 称 bǐ 彼 sì 兕 ɡōnɡ 觥 : wàn 万 shòu 寿 wú 无 jiānɡ 疆 。 3.取自诗经的笔名静言思 国风·邶风-柏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悠悠我思 国风·邶风-雄雉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叶萋萋 小雅·鹿鸣之什-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湛露匪阳、露斯匪阳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湛露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有狐绥绥 国风·卫风-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狐幽草 小雅·鱼藻之什-何草不黄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蒹葭白露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水流束 国风·郑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4.【形容思念不止的成语有什么魂牵梦绕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望穿秋水. 朝思暮想. 成语: 狐死首丘 拼音: hú sǐ shǒu qiū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 魂牵梦萦 拼音: hún qiān mèng yíng 出处: 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典故: 形容万分思念. 成语: 蒹葭之思 拼音: jiān jiā zhī sī 出处: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典故: 蒹葭:初生的芦苇.思:思念,怀念.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成语: 剪烛西窗 拼音: jiǎn zhú xī chuāng 出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典故: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 成语: 刻骨相思 拼音: kè gǔ xiāng sī 出处: 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典故: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成语: 暮云春树 拼音: mù yún chūn shù 出处: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典故: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成语: 念念不忘 拼音: niàn niàn bù wàng 出处: 《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典故: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成语: 念兹在兹 拼音: niàn zī zài zī 出处: 《尚书·大禹漠》:“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典故: 念:思念;兹:此,这个.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成语: 白云孤飞 拼音: bái yún gū fēi 出处: 《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 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成语: 白云亲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出处: 《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成语: 春树暮云 拼音: chūn shù mù yún 出处: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典故: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成语: 睹物思人 拼音: dǔ wù sī rén 出处: 唐·裴铏《传奇·颜睿》:“贵妃赠辟(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典故: 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成语: 甘心首疾 拼音: gān xīn shǒu jí 出处: 《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典故: 甘心:情愿,乐意;首:头;疾:病,引申为痛.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形容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痴情. 成语: 归正守丘 拼音: guī zhèng shǒu qiū 出处: 《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 寒泉之思 拼音: hán quán zhī sī 出处: 《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典故: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成语: 鹤唳华亭 拼音: hè lì huá tíng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典故: 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成语: 秋水伊人 拼音: qiū shuǐ yī rén 出处: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典故: 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成语: 室迩人远 拼音: shì ěr rén yuǎn 出处: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典故: 室:房屋;迩:近.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成语: 首丘之情 拼音: shǒu qiū zhī qíng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 涕零如雨 拼音: tì líng rú yǔ 出处: 《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典故: 涕零:流泪.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成语: 天末凉风 拼音: tiān mò liáng fēng 出处: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典故: 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成语: 望云之情 拼音: wàng yún zhī qíng 出处: 《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奇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成语: 畏威怀德 拼音: wèi wēi huái dé 出处: 《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典故: 怀:思念.畏惧声威,感念德惠. 成语。 5.《诗经》中的相和歌子衿是什么意思“相和歌”之名,最早来源于《晋书》:“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也就是说相和歌应该是滥觞于汉代的一种歌曲,“相和”二字取“丝竹相和”之意。 《子衿》是《诗经·郑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由于子衿是古代学子的服饰,故《毛诗序》认为是"刺学校废也",但从全诗来看,更像是对友人的诚挚的思念。 朱熹《诗集传》认为描写淫奔,不确。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君子之间互相勉励,不愿须臾分离。 此诗深切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一直被后人所传诵。《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子衿 拼音:zǐ jīn 释义:你的衣领,最早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指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 6.瓜的拼音是什么字“瓜”字的拼音为[guā]。 瓜,象形字,读音guā,指的是蔓生植物所结的球形或椭圆形果实,有蔬瓜、果瓜之分,属葫芦科,果实可食:西瓜、冬瓜、瓜蒂、瓜分(像切瓜一样分割,如"瓜分天下")、瓜葛、瓜代、瓜李(指嫌疑的境地)、瓜子儿。大曰瓜,小曰瓞。《诗经·大雅》说,绵绵瓜瓞。有时也指形状如瓜的饰物、仪仗、兵器之类的器物。 【详细释义】 (1)(形声。字从爪从丶,爪亦声。“爪”指人的手或动物的“手”。“丶”读为“主”,意为“入主”、“成为主人”。“爪”与“丶”联合起来表示“爪子拿稳了圆形果实”。本义:球形或类球形的容易滚动的果实。说明:“丶”也是一个正式的汉字,列在《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17页) (2)同本义 [melon;gourd]。属于双子叶植物瓜科 七月食瓜,八月断(摘下)壶(葫芦)。――《诗·豳风·七月》 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南宋·朱熹《诗经集注》 绵绵瓜瓞。――《诗·大雅·绵》 (3)又如:瓜田(种瓜的田);瓜润(瓜受到灌溉后,长得更为丰美);瓜练(冬瓜的瓤);瓜瓤(瓜肉) (4)指形状如瓜的饰物、仪仗、兵器之类的器物 [melon-like thing]。如:瓜皮帽;瓜皮船;金瓜(简称“瓜”。一种充作仪仗的武器。长柄,上端作瓜形) (5)瓜州:古时敦煌一带盛产美瓜(meigua),故有“瓜州”之称,史书记载:“敦煌古瓜州,出美瓜。狐人其中,不露首尾。” (6)古地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 (7)治所在今甘肃省安西县东 (8)瓜洲,镇名 [Gua town]。又称瓜埠洲。在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大运河入长江处 (9)通“蜗”(wō)。蜗牛[snail]。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三国志·魏书·管宁》 (10)四川方言,形容人笨,比如说“瓜娃子”,意即“笨人”,带有贬义性。 (11)日本动漫《家庭教师Hitman Reborn》中狱寺隼人的匣武器也叫做“瓜”,平时是一只小猫,但真正发飙的时候会变成一只金钱豹。从96集开始出现。 瓜 guā (1) 瓜成熟 [ripen]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同“斋”,斋戒)如也。――《论语·乡党》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左传·庄公八年》 (2)又如:瓜期(瓜代之期。官员任满由别人接任的日期);瓜时而往,及瓜而代(同“瓜期”);瓜时(指瓜熟的时候) (3)分割 [cut apart] 于时瓜剖区宇,蜂起英豪。――唐·白居易《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 (4)又如:瓜剖(分割土地,同瓜分);瓜剖豆分(比喻国土被人侵占瓜分。也作“豆剖瓜分”) 瓜代 guādài [change of personnel between terms of service;substitute] 本指瓜熟时赴戍,到来年瓜熟时派人接替。后世就把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叫做瓜代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左传·庄公八年》 坐看积薪上,笑谢及瓜代。――宋·刘宰《分韵送王去非之官山阴》 (5) (象形。小篆字形,两边象蔓,瓜中间是果实,是藤上结瓜的形象。从“瓜”的字,多与瓜果有关。草木蔓生植物名。种类很多,果实也称)瓜 参考资料 360百科: 7.蓁蓁是什么意思,怎么读读音:【zhēn zhēn】 释义:草木茂盛的样子;荆棘丛生的样子。 一、引证解释 1、《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译: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叶子长得密稠稠。 2、《楚辞·招魂》:“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译:那里毒蛇如草一样丛集,大狐狸千里内到处都是。 二、例句 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一定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长最尖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 扩展资料 蓁蓁没有近反义词,词语出自先秦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周南·桃夭》篇。 一、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译文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翠绿繁茂的桃树啊,丰腴的鲜桃结满枝。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周南·桃夭 8.【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袍:敝,坏。?,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评析】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诗经.有狐1.、《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比:类比,比喻。 (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以情寓于象中。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诗经`有狐是什么意思《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情深意切。以“狐”起兴,实是因有所见,在对比中,穿着狐裘的贵人的暖和,更比照了自己身上的寒冷,由此即彼,联想到亲人在外的饥寒,又从“裳”到“带”,再到“服”,由下而上,层层透出细致如微的感情,和盘托出女子的心态。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的力量。 注释: 绥绥:从容独行的样子。 裳:衣服。 厉:通“濑”,水边的沙地。 带:衣带。 3.有狐的古诗《诗经·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狐:一说狐喻男性。 绥绥:从容独行的样子。裳:古代男性下身穿着的裙子。 厉:通作“濑”,水边的沙地。带:衣带。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桥上头。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裙子都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浅滩头。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带也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岸上头。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服都没有。 《诗序》认为:“《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 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 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 [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诗序》实不足信。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 始亦疑之。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 然而,对于这首诗,他却完全接受承传了《诗序》、《郑笺》、《孔疏》的观点,朱熹也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6]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 诗作为经学而被讲授、传承,经学家们难免只知有经,而不知有诗。《诗序》说这首诗“刺时”、“男女无夫家”,以后的传经者便明指《有狐》为“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 再回到诗句看看,何以见得?“寡妇”、“鳏夫”之谈全为穿凿,无从说起。牟应震就曾针锋相对地指出:“《集传》‘见鳏夫而欲嫁之’,说本于《序》。 曰:于经文不见此义!鳏而无衣,或不欲嫁之矣。”[7]又指出:“为此说者,以齐诗有‘雄狐绥绥’一语,故解‘绥绥’为‘独行求匹’而一误再误也。” [8]《毛诗质疑》的反驳可谓有力,而且牟应震对“绥绥”的分析也给我们以启示。而孙作云先生也对《有狐》作了尝试性的解说,他认为:“这首歌是女子所唱,她把她想亲近的那位男子比作狐狸。 她说:‘小狐狸儿,你在淇水岸上徘徊什么呢?我心里正为你发愁没有人给你缝衣裳呢!’言外之意,我能给你缝衣裳呢!一种忸怩作态之状,宛如在目。”[9]从中不难看出,孙作云把《有狐》理解成“恋歌”,似乎没能体味诗中的深深忧虑,且对本诗主旨的把握仍不脱“欲嫁”说之窠臼。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体察此女子的情怀,进而推情入理,分析其忧虑的原因,这无疑就是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无带、无服)”果真是指该女子所忧虑的是男子无室家吗?认为女子见到男子没有衣裳就想到他没有配偶,就继而想到要嫁给他,这不能不说是太机械的猜想。其实,无论是忧其“无裳”、“无带”还是“无服”,总起来说,就是忧心挂念他没有衣服穿。 也即:心之忧矣,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 在《诗经》中,“无衣”与战争、行役紧密相连 ,关系是很明确的。《秦风·无衣》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里,歌者所表达的是对“岂曰无衣”的回答,要“与子同袍(同泽、同裳)”。 于是,表面上看,“子”无衣的难题好像是解决了,但实质上,“子”仍然无衣,只是与别人“同”衣而已。从这个意义出发,甚至可以说,无衣是战争的必然。 关于这一点,《豳风·东山》也给出了一个极好的《诗经》内证。其第一章写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诗中的“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一语道破天机!《东山》是写长期的征战之后,“我”终于可以回家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此时,“我”终于可以不再“行枚”作战了,而要做的是“制彼裳衣”。反过来推想,征战之时,则是不能“制彼裳衣”的,也就是说,战时的士兵处于“无衣”的状态。 细想一下,征战之时,枕戈待旦,生死尚且难以料定,自然无暇以衣服为念。至于战时所穿,曹操《蒿里行》有“铠甲生虮虱”之句,算是露其端倪吧。 在西周、春秋时代,从军征战,衣物乃至于武器都需要自备。《木兰诗》写花木兰出征前的准备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之语,虽非必为写实,但南北朝时民歌尚如此叙说,西周、春秋时征战的士兵。 4.有狐 解释一下《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 以“狐”起兴,实是因有所见,在对比中,穿着狐裘的贵人的暖和,更比照了自己身上的寒冷,由此即彼,联想到亲人在外的饥寒,又从“裳”到“带”,再到“服”,由下而上,层层透出细致如微的感情,和盘托出女子的心态。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和力量。 [摘要]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 《诗经》中写狐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故而《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 而“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一再被摹写。 [关键词] 《有狐》;无衣;征夫 “《有狐》的主旨颇为难解”[1]。 由此一语即可想见,对于这首诗,古今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聚讼不休。本诗仅三章十二句,录之如下: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2]。 一、对《有狐》主旨的探究 撇开经学家们对《有狐》的各种解说,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 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 然而,这种理解却不合乎经学家们的风化诗教原则,于是,他们就给《有狐》描上了种种关乎风化的粉墨,弄得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迷雾重重,令人不知所云了。 《诗序》认为:“《有狐》,刺时也。 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 [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 “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 《诗序》实不足信。 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 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 然而,对于这首诗,他却完全接受承传了《诗序》、《郑笺》、《孔疏》的观点,朱熹也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 [6]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 诗作为经学而被讲授、传承,经学家们难免只知有经,而不知有诗。 《诗序》说这首诗“刺时”、“男女无夫家”,以后的传经者便明指《有狐》为“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再回到诗句看看,何以见得?“寡妇”、“鳏夫”之谈全为穿凿,无从说起。 牟应震就曾针锋相对地指出:“《集传》‘见鳏夫而欲嫁之’,说本于《序》。曰:于经文不见此义!鳏而无衣,或不欲嫁之矣。” [7]又指出:“为此说者,以齐诗有‘雄狐绥绥’一语,故解‘绥绥’为‘独行求匹’而一误再误也。”[8]《毛诗质疑》的反驳可谓有力,而且牟应震对“绥绥”的分析也给我们以启示。 而孙作云先生也对《有狐》作了尝试性的解说,他认为:“这首歌是女子所唱,她把她想亲近的那位男子比作狐狸。她说:‘小狐狸儿,你在淇水岸上徘徊什么呢?我心里正为你发愁没有人给你缝衣裳呢!’言外之意,我能给你缝衣裳呢!一种忸怩作态之状,宛如在目。” [9]从中不难看出,孙作云把《有狐》理解成“恋歌”,似乎没能体味诗中的深深忧虑,且对本诗主旨的把握仍不脱“欲嫁”说之窠臼。 除此之外,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还有:闻一多《风诗类钞》认为是未嫁女子思念情人。 金启华《国风今译》认为是写妻子忧念丈夫久役无衣。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是写不得志者的忧愁。 而张桂萍认为它是“古代大臣忧国之作”[10]。其中,金启华的说法本自方玉润《诗经原始》,较为合理。 以此为基础,笔者进一步揣摩玩味,仔细寻求《诗经》内证以成其说。毫无疑问,对“有狐”和“无裳(带、服)”所指为何的理解是解读本诗的关键。 而实际上,本诗所触及的不仅仅是“有狐”和“无衣”两个问题点,而是这两个问题簇。“有狐”涉及《诗经》中写到“狐”的诗歌九篇;而无衣的问题牵扯到至少两篇诗歌。 而后者正是《有狐》抒情主人公所忧虑的内容,显得格外重要。 二、无衣指向战争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 体察此女子的情怀,进而推情入理,分析其忧虑的原因,这无疑就是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无带、无服)”果真是指该女子所忧虑的是男子无室家吗?认为女子见到男子没有衣裳就想到他没有配偶,就继而想到要嫁给他,这不能不说是太机。 5.“有狐绥绥”出自哪里《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和力量。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 《诗经·卫风·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诗经有狐1.诗经`有狐是什么意思《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情深意切。以“狐”起兴,实是因有所见,在对比中,穿着狐裘的贵人的暖和,更比照了自己身上的寒冷,由此即彼,联想到亲人在外的饥寒,又从“裳”到“带”,再到“服”,由下而上,层层透出细致如微的感情,和盘托出女子的心态。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的力量。 注释: 绥绥:从容独行的样子。 裳:衣服。 厉:通“濑”,水边的沙地。 带:衣带。 2.有狐的古诗《诗经·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狐:一说狐喻男性。 绥绥:从容独行的样子。裳:古代男性下身穿着的裙子。 厉:通作“濑”,水边的沙地。带:衣带。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桥上头。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裙子都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浅滩头。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带也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岸上头。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服都没有。 《诗序》认为:“《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 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 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 [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诗序》实不足信。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 始亦疑之。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 然而,对于这首诗,他却完全接受承传了《诗序》、《郑笺》、《孔疏》的观点,朱熹也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6]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 诗作为经学而被讲授、传承,经学家们难免只知有经,而不知有诗。《诗序》说这首诗“刺时”、“男女无夫家”,以后的传经者便明指《有狐》为“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 再回到诗句看看,何以见得?“寡妇”、“鳏夫”之谈全为穿凿,无从说起。牟应震就曾针锋相对地指出:“《集传》‘见鳏夫而欲嫁之’,说本于《序》。 曰:于经文不见此义!鳏而无衣,或不欲嫁之矣。”[7]又指出:“为此说者,以齐诗有‘雄狐绥绥’一语,故解‘绥绥’为‘独行求匹’而一误再误也。” [8]《毛诗质疑》的反驳可谓有力,而且牟应震对“绥绥”的分析也给我们以启示。而孙作云先生也对《有狐》作了尝试性的解说,他认为:“这首歌是女子所唱,她把她想亲近的那位男子比作狐狸。 她说:‘小狐狸儿,你在淇水岸上徘徊什么呢?我心里正为你发愁没有人给你缝衣裳呢!’言外之意,我能给你缝衣裳呢!一种忸怩作态之状,宛如在目。”[9]从中不难看出,孙作云把《有狐》理解成“恋歌”,似乎没能体味诗中的深深忧虑,且对本诗主旨的把握仍不脱“欲嫁”说之窠臼。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体察此女子的情怀,进而推情入理,分析其忧虑的原因,这无疑就是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无带、无服)”果真是指该女子所忧虑的是男子无室家吗?认为女子见到男子没有衣裳就想到他没有配偶,就继而想到要嫁给他,这不能不说是太机械的猜想。其实,无论是忧其“无裳”、“无带”还是“无服”,总起来说,就是忧心挂念他没有衣服穿。 也即:心之忧矣,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 在《诗经》中,“无衣”与战争、行役紧密相连 ,关系是很明确的。《秦风·无衣》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里,歌者所表达的是对“岂曰无衣”的回答,要“与子同袍(同泽、同裳)”。 于是,表面上看,“子”无衣的难题好像是解决了,但实质上,“子”仍然无衣,只是与别人“同”衣而已。从这个意义出发,甚至可以说,无衣是战争的必然。 关于这一点,《豳风·东山》也给出了一个极好的《诗经》内证。其第一章写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诗中的“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一语道破天机!《东山》是写长期的征战之后,“我”终于可以回家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此时,“我”终于可以不再“行枚”作战了,而要做的是“制彼裳衣”。反过来推想,征战之时,则是不能“制彼裳衣”的,也就是说,战时的士兵处于“无衣”的状态。 细想一下,征战之时,枕戈待旦,生死尚且难以料定,自然无暇以衣服为念。至于战时所穿,曹操《蒿里行》有“铠甲生虮虱”之句,算是露其端倪吧。 在西周、春秋时代,从军征战,衣物乃至于武器都需要自备。《木兰诗》写花木兰出征前的准备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之语,虽非必为写实,但南北朝时民歌尚如此叙说,西周、春秋时征战的士兵。 3.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大意: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桥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裙子都没有。 这一段出自《诗经·卫风·有狐》,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和力量。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 《诗经·卫风·有狐》全文为: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全文大意为: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桥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裙子都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浅滩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带也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岸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服都没有。 4.有狐 解释一下《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 以“狐”起兴,实是因有所见,在对比中,穿着狐裘的贵人的暖和,更比照了自己身上的寒冷,由此即彼,联想到亲人在外的饥寒,又从“裳”到“带”,再到“服”,由下而上,层层透出细致如微的感情,和盘托出女子的心态。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和力量。 [摘要]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 《诗经》中写狐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故而《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 而“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一再被摹写。 [关键词] 《有狐》;无衣;征夫 “《有狐》的主旨颇为难解”[1]。 由此一语即可想见,对于这首诗,古今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聚讼不休。本诗仅三章十二句,录之如下: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2]。 一、对《有狐》主旨的探究 撇开经学家们对《有狐》的各种解说,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 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 然而,这种理解却不合乎经学家们的风化诗教原则,于是,他们就给《有狐》描上了种种关乎风化的粉墨,弄得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迷雾重重,令人不知所云了。 《诗序》认为:“《有狐》,刺时也。 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 [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 “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 《诗序》实不足信。 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 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 然而,对于这首诗,他却完全接受承传了《诗序》、《郑笺》、《孔疏》的观点,朱熹也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 [6]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 诗作为经学而被讲授、传承,经学家们难免只知有经,而不知有诗。 《诗序》说这首诗“刺时”、“男女无夫家”,以后的传经者便明指《有狐》为“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再回到诗句看看,何以见得?“寡妇”、“鳏夫”之谈全为穿凿,无从说起。 牟应震就曾针锋相对地指出:“《集传》‘见鳏夫而欲嫁之’,说本于《序》。曰:于经文不见此义!鳏而无衣,或不欲嫁之矣。” [7]又指出:“为此说者,以齐诗有‘雄狐绥绥’一语,故解‘绥绥’为‘独行求匹’而一误再误也。”[8]《毛诗质疑》的反驳可谓有力,而且牟应震对“绥绥”的分析也给我们以启示。 而孙作云先生也对《有狐》作了尝试性的解说,他认为:“这首歌是女子所唱,她把她想亲近的那位男子比作狐狸。她说:‘小狐狸儿,你在淇水岸上徘徊什么呢?我心里正为你发愁没有人给你缝衣裳呢!’言外之意,我能给你缝衣裳呢!一种忸怩作态之状,宛如在目。” [9]从中不难看出,孙作云把《有狐》理解成“恋歌”,似乎没能体味诗中的深深忧虑,且对本诗主旨的把握仍不脱“欲嫁”说之窠臼。 除此之外,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还有:闻一多《风诗类钞》认为是未嫁女子思念情人。 金启华《国风今译》认为是写妻子忧念丈夫久役无衣。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是写不得志者的忧愁。 而张桂萍认为它是“古代大臣忧国之作”[10]。其中,金启华的说法本自方玉润《诗经原始》,较为合理。 以此为基础,笔者进一步揣摩玩味,仔细寻求《诗经》内证以成其说。毫无疑问,对“有狐”和“无裳(带、服)”所指为何的理解是解读本诗的关键。 而实际上,本诗所触及的不仅仅是“有狐”和“无衣”两个问题点,而是这两个问题簇。“有狐”涉及《诗经》中写到“狐”的诗歌九篇;而无衣的问题牵扯到至少两篇诗歌。 而后者正是《有狐》抒情主人公所忧虑的内容,显得格外重要。 二、无衣指向战争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 体察此女子的情怀,进而推情入理,分析其忧虑的原因,这无疑就是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无带、无服)”果真是指该女子所忧虑的是男子无室家吗?认为女子见到男子没有衣裳就想到他没有配偶,就继而想到要嫁给他,这不能不说是太机。 5.有狐绥绥,在彼淇梁诗经 有狐 译文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桥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裳都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浅滩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带也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岸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衣服都没有。 赏析 《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 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 意深节切。以“狐”起兴,实是因有所见, 在对比中,穿着狐裘的贵人的暖和,更比 照了自己身上的寒冷,由此即彼,联想到 亲人在外的饥寒,又从“裳”到“带”,再到“ 服”,由下而上,层层透出细致如微的感情 ,和盘托出女子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