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别裁 诗经别裁1.《诗经~扬之水》的全文出处及译文原载:《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扬之水①,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一章)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二章)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②。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三章) ①朱熹曰:“扬,悠扬也,水缓流之貌。” ②范处义曰:“楚轻于薪,蒲轻于楚,以喻王益微弱,不特不能令大国,亦不能令小国矣。申,平王之母申后之家,在陈、郑之南,迫切于楚,故戍守之也。”“甫也,许也,与申同为姜氏,亦平王之母党也。‘彼其之子’,指诸侯而言,谓当戍而不往者。”王应麟引《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曰“申、甫之地,为形势控扼之要”。又引《左传·成公七年》楚子请申、吕以为赏田事,曰“楚得申、吕而始强,兹所以为周室之屏翰欤”。按甫即吕。又,蒲,毛传曰“草也”,郑笺则曰蒲为蒲柳。当以毛说为是。“不流束蒲”,是极言其微也。又“束薪”云云,《诗》多用来拟喻婚姻,而婚姻也常常是政治力量的结缘,用在“扬之水”之喻中似乎也有这样的含义。 可以引来与这一首诗作对比的,有《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此诗很能够代表秦地风气。班固讲汉事,犹引《无衣》,曰“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许谦说此诗云:“平居暇日,情意之孚,恩爱之接,固已彼此交得欢心,一旦同在战阵,昼识面貌,夜记声音,而左提右挈,协心力战,可以扬威而制胜,不幸而败,亦争取为死,此王者之兵所以无敌也。”《无衣》固奉王命而出征,但彼时秦乃将兴将盛之邦,本当有如此义勇之气,若《王风·扬之水》,则是一个国事日坏的局面,虽王命,而无力已如“扬之水”。 诗序曰:“《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此说大抵可据。姜炳璋曰:“申、许为中国门户,楚不得申、许,北方未可窥也。今用重兵扼之,未始非东迁后之要务,然申于晋、郑诸国为近,而于周差远,平王既不能正申侯之罪,号令四方,复遣京旅远戍仇国,只觉侯国之民安堵如故,而王畿之民奔走不逞,更代无期,归期莫卜,戍者所以怨也。”戍申、戍甫、戍许,本是固边之策,或曰王畿之民不当远戍,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怨声之出,关键似乎仍不在此,是国人对国事失望,对国君失掉信心,乃所以有从军之怨也。秉国者失去国人的信任,又如何可以号令天下。故也可以说,有《扬之水》之怨,而王室不能不微了。 “扬之水,不流束薪”,比也。欧阳修以为:“曰激扬之水其力弱不能流移于束薪,犹东周政衰不能召发诸侯,独使国人远戍,久而不得代尔。”邓翔曰:“王者下令如流水之源,所以裕其源者,盖有道矣,故势盛而无所不届。今悠扬之水至不能流束薪,何足以用其民哉。”如此解释,不惟说此诗通,用以说同题的《郑风》和《唐风》,也大抵合于诗意,即它是用来拟喻势力微弱。至于“扬之水”之扬,曰“激扬”,曰“悠扬”,似乎都不错,但是就诗意而推敲,则仍以“悠扬”之释为切。 当然这里很可能还有音调相同的一面。刘玉汝曰:“《诗》有《扬之水》,凡三篇。其辞虽有同异,而皆以此起词。窃意诗为乐篇章,《国风》用其诗之篇名,亦必用其乐之音调,而乃一其篇名者,所以标其篇名音调之同,使歌是篇者即知其为此音调也。后来历代乐府,其词事不同,而犹有用旧篇名或亦用其首句者,虽或悉改,而亦必曰即某代之某曲也。其所以然者,欲原篇章之目以明音调之一也。”“以此而推,则《诗》之《扬之水》其篇名既同,岂非音调之亦同乎。” 2.《诗经·君子于役》赏析《诗经·君子于役》赏析 --------------------------------------------------------------------------------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2月22日)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一章) 君子于役,不曰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②。(二章) ①毛传:“凿墙而栖曰埘。” 郑笺:“曷,何也。” ②毛传:“估,会也。 鸡栖于代为桀。括,至也。” 郑笺:“苟,且也。”按代,即小木桩。 《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 “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 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所解不差。 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 贺贻孙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 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 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 所论极是。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 在《君子于役》,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何如感受生命。 【原载】 《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作者】扬之水参考资料:。 3.安如意哪篇不是抄袭的1.《人生若只如初见》抄袭江湖夜雨的文章38处 2.《思无邪》抄袭江湖夜雨《惊才绝艳录———咏絮女儿评传》18处 3.《思无邪》多处抄袭《先秦诗鉴赏辞典》:整段整段地照搬:目前抄袭两千零八十六个字 4.《一夜征人尽望乡》抄袭伯夷列传的翻译13句抄了12句 5.《辛苦,还是心苦》抄袭《百家姓起源》(姓氏起源———百里)———百里奚的人生经历,几百字从头抄到尾,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 6.《人生若只如初见(二)长恨歌》抄袭侯虹斌《红颜》:目前为止,抄袭2处7.《一夜征人尽望乡》抄袭余冠英:《诗经选译》几百字的翻译,只改动了几个字。8.《若走过漫漫长夜》大段抄袭赵 逵夫:《邶风.绿衣》赏析 9.《若走过漫漫长夜》抄袭散淡书生:诗经浅解(三)》(《绿衣》篇) 10.《“长恨歌”的前生》一篇70%篇幅抄袭萧华荣:《诗经·卫风·硕人》赏析11.《离得开了你,让我坚强》抄袭扬之水:《诗经别裁》 12.《思无邪———生死相许又如何?》抄袭朱杰人龙向洋:《国风·邶风·日月》赏析 在文章中,除了读者已经熟知的被抄袭者“江湖夜雨”外,还有新的人员被一一挖掘出来,甚至开出了一长串被抄书的书单:《先秦诗鉴赏辞典》、《伯夷列传的翻译》(13句抄了12句)、《百家姓起源》(从头抄到尾,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侯虹斌《红颜》(目前为止,抄袭2处)、余冠英《诗经选译》(几百字的翻译,只改动了几个字)、赵逵夫《〈邶风·绿衣〉赏析》、《散淡书生:诗经浅解(三)》(《绿衣》篇)、萧华荣《〈诗经·卫风·硕人〉赏析》(70%篇幅抄袭)、扬之水《诗经别裁》、朱杰人与龙向洋的《国风·邶风·日月》等。 ***************************************************************************** 4.急求《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诗经·周南·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诗经·君子于役》赏析《诗经·君子于役》赏析 --------------------------------------------------------------------------------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2月22日)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一章) 君子于役,不曰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②。(二章) ①毛传:“凿墙而栖曰埘。”郑笺:“曷,何也。” ②毛传:“估,会也。鸡栖于代为桀。括,至也。”郑笺:“苟,且也。”按代,即小木桩。 《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所解不差。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贺贻孙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所论极是。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在《君子于役》,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何如感受生命。 【原载】 《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作者】扬之水 参考资料: 6.<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内容是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一章)参差荇菜④,左右流之⑤。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 悠哉悠哉⑦,辗转反侧。(二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⑧。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⑨。(三章) ①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 先声后地,有情。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②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 《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③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 “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 逑,毛传:“匹也。”按好逑,犹言嘉耦。 ④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 自古供食用。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 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⑤流,毛传:“求也。” 用《尔雅·释言》文。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⑥思,语助词。服,毛传:“思之也。” 《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⑦朱熹曰:“悠,长也。” 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⑧芼,毛传:“择也。” ⑨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 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分语。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 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 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 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 它第二好在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 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 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见。 《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平衍,不单调。 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平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 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平衍,下文‘友之’‘乐之’乃更沉至有味。 ‘悠哉悠哉’,叠二字句以为句,‘辗转反侧’,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 虽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 其实也可以说,“诗三百”,莫不如是。 作者: ぅずまき西子 2006-11-19 20:43 回复此发言 -------------------------------------------------------------------------------- 2 《诗经·关雎》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但如何是兴呢,却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若把古往今来关于“兴”的论述统统编辑起来,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书,则何敢轻易来谈。 然而既读《诗》,兴的问题就没办法绕开,那么只好敷衍几句最平常的话。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吧,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 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心象。但它仅仅是引起话题,一旦进入话题,便可以放过一边,因此“兴”中并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则即为“比”。 至于景与情或曰物与心的关联,即景物所以为感为悟者,当日于诗人虽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则已是微妙,其实即在诗人自己,也未尝不是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时过境迁,后人就更难找到确定的答案。何况《诗》的创作有前有后,创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带着兴义的句子,后作者现成拿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