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春秋论语 2. 诗经春秋 诗经春秋论语1.<论语><春秋><诗经>的先后顺序<;论语><;春秋><;诗经>;的先后顺序:《诗经》最早,《春秋》次之,《论语》最晚。 1、《诗经》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3、《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扩展资料 1、《诗经》赏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 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2、《春秋》起名缘由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3、《论语》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春秋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2.<论语><春秋><诗经>的先后顺序《诗经》最早,《春秋》次之,《论语》最晚。 1、《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 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这四经为晚。 3、《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扩展资料 1、《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2、《春秋》后世影响 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 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 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3、《论语》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 “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3.高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 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现阶段学校通用的都是以上几种!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建议有时间多看看,挺多典故,对学习很有好处。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呵呵,好是好,不过都比较难理解~~~~要参考翻译书才行的。 聊斋: 《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收集整理,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 《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我个人已经看了4遍了,绝对特别有意思。 周易: 精通归藏易的商代西伯侯姬昌,在被殷纣王囚禁七年期间,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潜心研究殷商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总结个人一生经验教训,使归藏易有了理论依据,形成科学体系。经姜子牙、周公、以及孔子等人的不断完善,使其更具强劲的生命力。 我是不太懂的,看起来怪怪的, 有点象算命的,呵呵 24史:是断代史书,比较多,它们的具体介绍就不多说了,你可以在网上适当看看就可以了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就举例 汉书 来说说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 诗经春秋1.【《春秋》《诗经》哪个早】诗经稍早.书名: \x09诗经又名: \x09诗,诗三百作者: \x09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 “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2.《春秋》《诗经》哪个早诗经稍早。 书名: 诗经 又名: 诗,诗三百 作者: 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 “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3.<论语><春秋><诗经>的先后顺序《诗经》最早,《春秋》次之,《论语》最晚。 1、《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 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这四经为晚。 3、《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扩展资料 1、《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2、《春秋》后世影响 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 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 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3、《论语》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 “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